中国代工厂命运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

前瞻经济学人

从店面装饰到产品,几乎是宜家商场的“翻版”

富士康备受争议,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工厂,中国代工企业正站在转型十字路口。面对着外资零售巨鳄的过河拆桥,代工厂的利润已经被“榨干”,当下该如何选择?是咽下苦水再寻良主,还是主动转型寻求突围亦或遵循产业规律西进南迁?

2010年,台湾富士康连十二跳事件,让郭台铭自创最成功的代工模式遭受重创。一方面,电子业依赖大陆低价劳力优势的代工形态产业遭遇严厉挑战,另一方面,大陆作为世界生产基地的阶段性任务,也备受诟病。

2012年,美国阿迪达斯要把在华唯一全资工厂撤离,并将在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陆续和它们解除代工协议,终止合作。300家代工厂决定联合向阿迪达斯讨要说法,要求兑现承诺并且赔偿工厂机器设备。

越来越多的事例无不彰显着,中国代工企业正行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代工企业命运讨论的导火索开始点燃,末路论甚嚣尘上。

全球性的代工产业链从欧美传递到亚洲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最后再经过中国大陆,如今又逐步转向了印度、越南、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国家。这就是全球代工链条利益分配的宿命。

“在转型 过程中,企业倒闭率高达到8%,是过去的两倍。中国目前正在摆脱过去低端的位置,向中高端发展,因此竞争会非常激烈。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消费品代工厂大面积倒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订单下降和人工成本上升,不但外企工厂外迁,中国很多企业也在外迁。”

然而,跟随的“国际候鸟”不同,中国代工厂命运和出路也不尽不同。

宜家代工厂的“生存加减法”:自创品牌“对决”旧主

事实上,国外品牌“过河拆桥”,单方面终止代工合同的现象在行业内并不鲜见。

在全球代工链条上,代工企业与授权企业之间永远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几乎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潜规则。即便是三星、富士康这样的ODM巨无霸,也不敢真正与苹果、戴尔等品牌厂商叫板。

但形势所迫,代工商难以再“忍气吞声”,除了阿迪代工厂集体索偿外,近期被指遭宜家“压榨”的代工厂,也不再沉默。

宜家家私代工厂——嘉宜美的生存法则是:“快速复制宜家模式,迅速占领市场,3年内开店200家。”

2006年,宜家集团与耐力木业协商,协助耐力木业建一个年产5000万美元的车间,并许诺订单产品能够满足新车间的供货。2007年,新车间投产,但这时他才发现,按照宜家的质量要求和价格,收购价格已经低于生产成本。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跃伟讲述了与宜家合作过程中的惨痛经历。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转产。宜家集团这种做法在国内很多代工厂使用,导致了很多代工厂倒闭。”曹跃伟表示。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自2010年以来,包括伊春华丽木业、华龙木业、哈尔滨林兴木业、内蒙库都尔木业、大连广通木业等多家宜家代工厂都被关闭。

在代工末路下,曹跃伟选择自创品牌与宜家来一场“对决”。这位前宜家供货商联合会会长在与宜家“决裂”后,联手包括中国家具销售商联合会会长李俊明在内的国内十余家宜家代工厂创办了嘉宜美家居公司。

嘉宜美第一家品牌店以及网上交易平台“8JIAJU”将在本月中旬正式开业。“这将是一场真正的较量。”曹跃伟表示。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即将开业的嘉宜美大型家居商超将复制宜家模式,快速布局,占领市场,嘉宜美的目标是3年内在国内开200家店。

“宜家开店的速度相对迟缓,目前只开了11家店,未来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李俊明表示。

外资“候鸟”撤退逻辑

在中国逗留数年之后,像候鸟一样四处迁徙的阿迪达斯工厂,终于要和中国说再见了。

7月18日,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公司将于10月底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

数日之后,国内多家阿迪达斯代工厂又陆续接到通知,被告知阿迪达斯将在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陆续和它们解除代工协议,终止合作。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相继关闭直属工厂、抛弃代工商,阿迪达斯此番撤离可谓决绝。

但与同行相比,阿迪已然迟疑,其竞争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就关闭了位于江苏太仓的在华唯一鞋厂,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早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对于这些外资企业来说,选择撤离中国,与它们当年选择来到中国一样,看中的正是中国勤劳的工人和廉价的劳动力。

纺织服装业领域,日渐高涨的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而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则以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吸引了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早在三年前,耐克公司就关闭了其位于中国的唯一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

尽管阿迪达斯一再否认撤离中国工厂与涨薪无关,但业内人士分析,阿迪达斯撤离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以铜陵东隆代工厂为例,2007年、2008年时公司员工最多达到2000多人,人均月工资为1100元,随着这几年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目前人均工资达到了每月2000元。

在苏州直属工厂,工人的人均工资更是达到了每月3000块,增加的成本让阿迪达斯利润明显减少。

而对于外资巨头迁徙的下一站东南亚,据21世纪网了解,目前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用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3左右。阿迪达斯位于柬埔寨工厂的工人周薪刚被爆仅15美元。

实际上,阿迪的撤离早有征兆。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早在2008年的时候,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阿迪已开始陆续减少中国代工厂的订单。

“2006年、2007年阿迪在东隆每年的订单约在200万件,2008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订单一直在萎缩,2008年东隆做了150万件,2011年已经减少至70万件了。”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蒋留红表示。

衡阳荣阳鞋业,代工的品牌中阿迪达斯占90%左右。据其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开始,来自阿迪达斯的订单也是明显减少。“2010年,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加工25万~30万双阿迪达斯的鞋子,而去年8~10月,每个月只加工了15万~20万双。”

留下最后的中国工人:阿迪达斯被指过河拆桥

种种迹象表明,阿迪早就在作准备,逐步转移产能。但这些改变并未引起代工厂商的重视,甚至有企业100%的产能依附于阿迪。

台资企业裕元工业集团是阿迪达斯另一个较大的代工集团之一,裕元在中国大陆设有众多工厂。据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裕元鞋类生产线为525条,其中分布于越南和印尼的生产线加起来达到286条,占比超过50%,中国大陆则有230条生产线。

对于此次终止合作事件,阿迪的解释是“优化全球采购架构”。但在代工厂看来,阿迪此举无异于过河拆桥。

从1996年进入中国,阿迪对代工厂的要求就非常严苛,为了达到其要求,这些代工厂投入颇大。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09年,阿迪达斯提出一项名为Gassa Milestone计划,该计划对代工厂的产能、设备、软件等作出评分,评分不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由于这项计划,代工厂纷纷在培训、设备、软件上投入不少资金。

“一旦终止合作,仅我们工厂的设备损失就在300万元左右,我们现在只希望阿迪达斯方面能给出一定的设备补偿”。蒋留红表示。

敏恒实业有限公司是阿迪达斯中国区最大的帽子加工商,其旗下的一家服装厂产能100%依附于阿迪达斯。

为了配合阿迪达斯等国际生产商,敏恒实业2003年新建了6000多平方的新厂房,并配套着绣花车间、印花车间、配件生产车间等等。

由于产能完全依附于阿迪,该企业平时基本没有接触其他客户,如果短期内找不到新订单,只有关厂一条路。

在上海漫浪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孙英莉看来,阿迪还有违反合同之嫌。

“当时签订的代工合同期限是无限期的,但是上面却标注阿迪达斯可以提前终止合同,不需要赔偿。由于代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当时我们并不敢反对这个条款,但是这个合同明显是‘霸王条款’。”

孙英莉称,他们已经找好了律师,目前还在同阿迪达斯沟通,没有正式上诉,处于材料准备阶段。

在耐克、阿迪们生产基地外迁背后,反映了代工企业转型之路的迫切。复制宜家模式的“山寨”商超或是一个方向。较之有价格优势和组合丰富产品线的能力的零售巨头,自创品牌企业能否转型成功还存有疑问。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代工厂从倒闭阴影走出到成功转向实体经济,路途还很长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