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乔馨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朱新礼 第一桶金:苹果汁 朱新礼原是山东省沂源县一名国家干部,官至县外经委主任。1992年辞职下海,买下当地 一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罐头厂。所谓买下,其实打得只是一张远期期票,当时朱新礼并没有钱。朱新礼提供的回报承诺是:答应用项目救活罐头工厂,养活原厂数百号工人,外加 承担原厂450万元债务等条件。将罐头厂拿到手后,手头缺钱的朱新礼想到的办法是搞补偿贸易。 朱新礼通过引进外国的设备,以产品作抵押在国内生产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将产品返销外 方,以部分或全部收入分期或一次抵还合作项目的款项,一口气签下800多万美元的单子 。朱新礼当时答应对方分5年返销产品,部分付款还清设备款。 1993年初,在20多个德国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朱新礼的工厂开始生产产品。也许是活该朱新礼鸿运当头,正在这时,朱新礼听说德国将连续举办两次国际性食品博览会 。他立即购买机票,单刀赴会(朱没有带翻译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他买不起2张机票),在 当地华侨的帮助下,朱新礼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和瑞士洛桑签下第一批业务:3000吨苹果汁 ,合约额500多万美元,由此掘得第一桶金。1994年,朱新礼将总部从山东北迁至北京。 如今,汇源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厂家。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施正荣 第一桶金:太阳能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平和的心态,物质的财富只是伴随着创业的一种附加品。真 正的成就感在于你的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财富在于人的精神生活。 施正荣:投产就赚钱 2000年4月,一直在澳大利亚研究太阳能的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他带回了几十万美元, 一路从南到北,拜访了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大连等很多城市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复,均被以“事业很有前景,但早了半拍”婉拒。最后一站,满心疲惫、掩饰住失落的施正荣到了无锡,做了一场3小时的关于太阳 能产业的报告,无锡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副主任激动地说,“我们就希望你这样的科学家过 来当老板,你要过来干,就得当总经理。“ 达成合作意愿之后,江苏当地的8家单位联合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技术作价160万 美元入股,同时为了捆绑利益和风险,施正荣还现金出资40万美元。无锡尚德就此设立。 2002年下半年,通过频繁参加各种行业展会,尚德以高转换率的产品品质和低于同行业5% 的价格,提前获得了2003年的全部订单。此时,公司尚未投产,而熟谙行业的施正荣又预 见到了未来2年市场的爆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增加生产线。这个冒险的决策,也 象征着施正荣真正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他找到了当总经理的感觉。 2003年9月,无锡尚德正式投产,当月就开始盈利。太阳能市场正如施正荣所料,发展迅 速,得益于提前布局,无锡尚德2004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2005年,在解决了股权纠纷之 后,尚德成功上市,创业6年的施正荣也真正实现了自身巨大的财富价值。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李彦宏 第一桶金:找到合适的模式 自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李彦宏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在为美国的 高科技公司服务时,看到了企业家所能获得的巨大回报,决定改变自己的梦想。他的第一 份工作是在IDD公司(InvestmentDealerDigest)担任高级顾问,1995年这家公司被道琼斯 收购,老板拉里(LarryRafsky)从交易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李彦宏极为震惊,“ 我明白通过创立高科技公司,你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李彦宏在帮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 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琼斯的高管对此丝毫没有兴趣。1997年,李彦宏 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遇到了 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威廉(WilliamChang),后者邀请他加入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加入Infoseek的头两周,兴奋的李彦宏把 自己关在会议室里不停的写软件代码。 然而,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后,对搜索引擎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热情和支 持。李彦宏感觉极为失落,遂决定自立门户,回国创业,并邀请好朋友徐勇做合伙人。借 助徐勇在硅谷的人脉,1999年底,他们拿到了两家投资机构的120万美元资金。 百度最初的商业模式是仿照Inkotomi,这是一家为门户提供搜索服务的网站,在互连网发 展的繁荣期,市值一度高达200亿美元。但在当时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面对诸多门户网站 ,百度的模式并无多少底气。随着Inkotomi在2002年被雅虎仅以2亿美元收购,这一模式 也受到更大质疑。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马化腾 第一桶金:股权部分变现 马化腾曾试图作价60万元卖掉QQ,但找不到买家。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还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有消息。在2000年年初获得IDG和香港盈科总共220万美元的投资时,代价是出让了多达40%的股份。据一 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在这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 马化腾在煎熬中终于等到了南非MIH集团。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开始 改变腾讯的生存状态。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协议使腾讯收费会员业务成为可能,接下来腾讯赚钱的速度和它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一样惊人。 到现在,腾讯借助QQ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涉足了所有互联网业务领域, 这是马化腾1998年创业时不曾想到的。那时马化腾和大学同学张志东决定下海做生意,成立了软件公司,只有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当时为 了谋生,两人既当销售,又做工程师,什么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模仿ICQ发展出来的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丁磊 第一桶金:电子邮件系统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陈磊华一起赚到的。1997年,两人相识于网易BBS,陈磊华当时还是 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丁磊邀请他到网易兼职,合作之前两人说好陈磊华拿20%, 一起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 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 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拯救了丁磊 和网易。广州电信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 ,提出收购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邮件服务,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 163.net域名。 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例如 188.net、990.net、371.net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曾让丁磊碰钉子的公司。这一年,丁 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丁磊的“孩子”满天下。 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国内外一些投资商开始纷纷找 他谈判,愿意注入资金。此时,网易还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后来,丁磊开始转型门户, 再后来主攻网络游戏。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马云 第一桶金:中国黄页 马云勇猛的性格从小就已显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于爷爷曾当过保长而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他在学校一直被同学认为是坏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时,跟姐弟们的默不做声不同,马云一定会回击,因而成了小学和中学老师眼里打架最多的学生。后来,马云还练过 8年散打,并坚持打太极拳,喜欢武侠小说的习惯也因此养成。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学校当英语老师,马云也一直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骑车40 分钟去西湖边上的香格里拉酒店,做国外游客的导游,练习英语。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年他 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 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 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 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 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 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 ——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 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 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 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 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宗庆后 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 、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宗庆后: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 ,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 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 ,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企业家背后的辛酸血泪史 揭秘大佬们的第一桶金

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 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 ,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 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 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 。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 ,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