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成日德枯:汽车产业的变迁
图源:摄图网
作者|畅明 来源|畅明谈宏观(ID:changmingkan_889)
最近上海车展出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两位宝马MINI展台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免费的冰淇淋的时候区别对待中国人和外国人。中国人来就说没了,外国人来了就笑呵呵说有。
宝马在此时进行了一个堪称“公关灾难”的操作,事情刚刚爆发,宝马公关就出来了:此系临时工所为,与宝马公司无关,我们只认一个“管理疏忽”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宝马之上并不稀奇,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1、合资品牌尤其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素来带着眼镜看人。
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中国产业消费大爆发直接导致对私家车的需求井喷,尤其是其中钱包较为丰厚、有社会地位的都非常钟爱BBA这样的品牌,水涨船高导致厂家-员工赚钱非常容易。前些年一汽奥迪的薪资水平不亚于在上海北京的同行,被戏称为“长春市唯一体面高薪的工作”。而且由于地位超然,为提高售车效率,BBA都会刻意的选择最会“察言观色”的人去做销售,就是要有一种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否是潜在消费者的“火眼金睛”,虽然这导致享受BBA服务的人非常的舒服,但如果你是只想了解一下或暂时缺乏支付能力,那么你在BBA这里基本会得到冷遇。
类似于上海车展中的差别对待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是一两个工作人员特别的“出类拔萃”导致的,而且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用户型企业杀入汽车市场后,BBA们都想复制蔚来、理想们的服务态度,可奈何当爷当的太久,想让他们转而当服务生,反差实在是太大,一时半会根本扭转不过来。因为互联网用户型思维服务态度的背后,是整体市场位势、运营机制和服务人员的全面不同,车展上送东西的多了,主打女性的品牌也不少,宝马MINI也不缺这几口冰淇淋,可他们就是办不好。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2、移动媒体时代的全面铺开
在车展上关于宣传方式,外资品牌对自媒体的理解远不如本土品牌,外资品牌还停留在找主持人介绍,找车展模特吸睛这样的传统打法,而自主品牌则是网红云集,亲眼都能够看到多少个网红就坐在展车的后备箱里面给“家银们”介绍车的空间表现,当宝马MINI展台出现了如此低水准、刺激情绪的“热搜新闻”后,大量自媒体人员都不需要召集通知。天上掉下来馅饼,还正好掉到了嘴里。过往纸媒时代公关危机爆发的顺序:事件发生—发酵—被媒体宣传—影响扩大,在自媒体时代,发酵的时间被无限缩短,宝马MINI正好撞到了枪口上,再加上他们的公关人员水平不敢恭维,4月20日事情发生当天就被顶上热搜,舆论问题不可收拾。
这也是所有自媒体时代公关人员面对的现实:处理问题的时间从过往的数月、数天到现在的数小时。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BBA应该被称赞嘛?应该,他们基本上都是内燃机时代就站稳脚跟的欧陆豪强,在无数风云变幻的时代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可他们现在配不配的上过去几十年间对BBA的认可和口碑呢?
奔驰,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车,即使是今天奔驰的战略汇报,张嘴闭嘴也都是我奔驰有历史:昔奔太祖开基业,天下遂免于畜力,立业至今百三十余年”。
“135年来,奔驰一直在设计、舒适、安全和技术等维度进行自我创新和迭代,在不同的时代中,定义出行和车辆的豪华。”
但当BBA电动化迟迟没有落地,直到新能源发展的今天,拿出来的也多是油改电或换皮车,要么标个天价名不副实,要么内饰老旧落后时代,至于车机交互、智能驾驶仍是乏善可陈。
当BBA还觉得,在华的欧美白人的购买力显著高于本土居民,还敢明目张胆的搞区分对待。
当BBA内部仍认为,自己过去积累的行政制度是完美不可更易的,凡是引入了新技术、新思想都会被“安全性”“方方面面的利益”等借口一拖再拖时。
那么BBA终将会回到他们应有的地位。
大飞机被称为制造业的明珠,因为飞机制造流程复杂,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汽车也被称为制造业的明珠,因为汽车的工艺虽然没有飞机那么复杂,但是涉及人员更多。
2017年巅峰时期全球生产汽车近1亿台,飞机在数量上和汽车比,零头都算不上。
然而疫情以来,只有中国的汽车产能持续提高,在世界汽车整体产能萎缩的大环境下逆势上扬,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世界三分之一水平。(2017年时应该是20%)
2022年全世界TOP10汽车产量(万辆)
数据来源:marklines,如果单看乘用车,则中国优势更加明显。
那些曾经在华夏大地驰骋的美系(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林肯、福特);日系(丰田、本田、日产、铃木);韩系(现代、起亚);德系(大众、BBA、保时捷)现在都怎么样了?他们背后的国家这些年怎么样了?
美系应该算是在中国国内竞争中最早被出局的那一批。
美国人和汽车的缘分非常高,这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
事实上汽车产业工业化就是鼎鼎大名的福特T型车,彻底奠定了流水线的概念,将汽车的成本大幅度打下来,成为工薪阶层都能消费起的生产生活工具。
可是自那以后,美国人狂野的作风逐渐显现。
自二战以来,美国国内设计的风格就是V8发动机大轿车,属于抬头起步的那种。
这种车百公里要你10个油是给你面子,要你20个油也应该。
怪不得美国人闻石油就像鲨鱼闻到了血一样,没有油谁敢这么造。
现在美国红脖子最受欢迎的还是大皮卡,客货两用,装载方便,动力性强。
但是美国人造的东西糙,太粗糙了。
当年有一个经典的笑话:长安和福特合资,然后中方谦虚的表示,我们造的车精细程度上和日系德系还是不能比,车体之间各种缝隙都比较粗,想和美方好好学学造车技术,之后美方中方组团在福特全世界工厂转了一圈,最后拍板表示:福特汽车全球工厂中,中国工厂造车是最精细的。。。
百年长安,毁于福特。
没办法啊,美国的教育体系太成问题了,一代代快乐放养的公立教育培养不出合格的工人,再加上国内中端市场基本被日系攻占,有点追求的企业都来中国建厂了,想方便便宜的就在墨西哥建厂了,特斯拉崛起之前硅谷的精英都以开凯美瑞的混动为荣,没人支持“国货”啦。
韩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深仇大恨的“兄弟”(爹既然是同一个,自然是兄弟)。其实可以放在一块说。
韩国是二战后唯一一个晋升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日本人一度是最出息的亚洲人,现在这两个面对中国都哆嗦。
都不用说武力,中国人不用枪,用产业就能给他们撵出去了。
自2021年以来,素来是制造业还有点名声的韩国和日本,开始出现了剧烈的贸易逆差。
(日本贸易逆差,单位 百万日元,数据来源,wind)
为方便大家数零,2022年年度日本的贸易逆差是20万亿日元
日本的贸易逆差不能全怪疫情,疫情之前就开始寅吃卯粮了,当然会有人说,哎呀日本有庞大的海外资产,可以国外弥补国内嘛。
这话不假,弥补国内是可能得,但全部弥补是绝对不可能的。
日本内部的已经开始出现从中国调车回日本充销量的壮举了。
啥叫造车水平获取国际认可?本田的车销往日本,本田在日本的工厂为何不造?就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大通胀已经让日本国内的车企生产缺乏利润了,那就让中国区来搞生产吧。
日本人是典型的拿长痛换了短痛,拿麻醉换了苟活。
1995年的GDP美元计价5.45万亿。
2002年的GDP美元计价4.18万亿。
2002年的GDP美元计价4.23万亿。
中国人这边日新月异的三十年,日本人那边小步倒退的三十年,如果在考虑美元的实际购买力。。。。
只能感慨二战后的昭和男儿是真给力,一辈人把儿子孙子辈的财富都给赚出来了。
可是金山银山也有吃空的一天吧,日本车2000年的时候特色就是“混动省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二十年,专利都过期了日本车的特色还是“混动省油”?整整一代人啊,干嘛吃了都?
通胀问题前面已经谈过几种解决的路径。而面对天量的债务,日本人没有选择化解重组,而是选择了央行发债的左手倒右手的金融游戏,确实是维持了日本的稳定,没有再来一次危机或泡沫,可是代价是什么?
是全市场的僵化,是金融市场扭曲实业投资回报曲线,是全市场对毁灭式创新的自发抵制,是和任何生产力发展失之交臂。
是用慢性死亡,代替了猝死。
今天的日本,已经被折磨的没有任何反抗精神了,可怕的不是奴役,而是麻木甚至喜欢了上了被奴役。
图中的奶奶从1943年工作到现在,现年97岁,仍坚持在一线,然后被封为打工仙人。
只能说世界足够魔幻。
韩国也相似,不过韩国比日本强一点,是在这两年开始贸易逆差就开始收不住了。
(韩国贸易逆差,单位 千美元,数据来源,wind)
2023年3月韩国的贸易逆差是46亿美元。
从2022年开始,韩国制造业的位置就快保不住了,贸易逆差对于制造业大国来说是毁灭性的,这意味着你手中的产业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了。日元在东亚地区尚且坚挺,韩元可就。。
韩国企业从70年代就是什么三星、现代、LG,SK,需要正视的是这些财阀确实帮韩国立住了名片,可悲的是五十年过去了韩国的天下还是三星、现代、LG,SK。
所以孙悟空肯定不是韩国人,因为他说得出并做得到:“皇帝轮流做,今年是我家”。
韩国人嘛,骄人的战绩可能都在影视剧里了。
所以很多人都判断,韩国的“发达国家体验卡”恐怕要到期了。
德国在现在全球局势下少见的仍维持贸易顺差为正的国家。
这年头,你要是赔点我都算你不容易,只要过零线就算是及格。
只不过,变化太快了。
(2021-2022年世界贸易顺差国家排名变化 数据来源:网络整理)
德国的贸易顺差被一大票资源国给压了过去,如果俄乌冲途长期化,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长期断供德国的话,今年德国贸易还能是顺差,明年就不好说了。
毕竟法国人闹起来就是砍个总统,上一次德国人闹起来的时候。。。。。。
体现在汽车上也一样,就是不知道那些德国人怎么就那么轴。
大众汽车搞出来一个“平台化”的模式,说白了就是在流水线上更进一步,各个车型不单独开发,节省设计和生产环节:
所以有一个老梗:大众只有一款车,就是高尔夫,
在高尔夫基础上:加个尾箱就是速腾、拍扁了就是凌度、拉长了就是迈腾、加高了就是途观,抻大点就是帕萨特。
当年也许吃香一时,可现在德国人抱着过往的辉煌不肯撒手,电动车也要搞平台化。可这个时代消费者想要的是特色和个性。而且,就在造型上搞多样化,大家早就审美疲劳了。
你穷可以,但你不要应付,更重要的事,赚这么多钱你也不穷啊。
全新的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德国作为燃油车老牌豪强,连一个排的上号的初创企业都没有捧出来。美国资本市场搞融资,中国汽车市场搞生产,德国负责提供海外工程师,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目前来看,德国连口汤都没喝上。
德国汽车就是现在德国工业的缩影,破船仍有三千钉,但面对萧条期+大通胀,时间不站在德国一方。
中国的汽车行业从专到全,从大到强,厚积薄发喷涌而出也就是近几年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中国搭上了电动智能的浪潮,并将真正的重组人类的交通方式格局。这一切,是一代代中国汽车人的努力付出,更是中华国运重新崛起的一个缩影,当华夏生产文明重新回到应有的位置时,人强而运强,天地皆让步。
政治上:各方均忌惮华夏的实力、依赖华夏的生产、钦服华夏的公道,即使是美国也不敢在妄动刀兵。
经济上:中国重组生产体系,打通任督二脉,利用原有美元体系的优势换来大量的原材料,在全球萧条+大通胀之下稳如泰山。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兼众志成城。美国制裁,制裁出中国贸易顺差水涨船高;俄乌冲途,冲突的大宗商品价格波澜不惊。横批,风景这边独好。
更难得可贵的是,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即使处于智能化的风口,国家对涉及国民安全的汽车智能仍将安全作为重点考量。
比如说激光雷达,其实在无人机运用上已经比较成熟了,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物体,未来那种多层的停车场其实都不适合人开,人到地方下车,然后车自己找地停着充电就行了。
可一旦人开起来,尤其是在复杂的城市内道路上,电脑系统判断是虚一点也不行。
什么特斯拉把横着的白色卡车当白云选择直接碾过去啦;
什么小鹏汽车追尾平板车,因为平板货车没拉货系统判断前面是空的啦。
只有你想不到,而且你一定想不到,只是你一旦遇到就变成数据库的标点了。
这也是智能时代难以避免的困扰,国家迟迟不放开“全自动驾驶”禁令,就是不想让车企拿老百姓的命去试错。
一方面作为国家重点技术方向,战略产业来攻关扶持,一方面稳妥驾驶适当泼冷水踩刹车,这就叫华夏特色的辩证思维
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说中国话,全世界都会买中国货。而且买的货,会越来越高级。
制造业国家,本质上是规模的竞争,此番相争,中国的对手不是美国,正是德日韩的制造业。而德日韩的制造业衰落之时,也即美国为首的昂撒贸易文明与生产单元隔离之日,自此中国成为世界商品的主宰,而美国空有货币。所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中国功成之日,即德日韩等傀儡制造业衰亡之时,自然也是华夏生产文明在世界舞台王者归来之开始。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畅明谈宏观(ID:changmingkan_889),作者:畅明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