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业务争夺战开幕!银行、基金、险企入局,勠战万亿新蓝海
作者|刘威魁 来源|时代周报(ID:timeweekly)
以金融养老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2022年4月20日,《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重磅落地,我国正式确立个人养老金制度。11月4日,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参与养老金的流程、资金账户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标志着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落地。这一天,《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配套政策也相继发布。
随后半个月,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机构名单、首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产品和销售机构名录以及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包含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可率先通过商业银行等渠道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11月28日,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正式开售,吹响了养老第三支柱的号角。
从顶层设计出台到实施细则落地,仅仅7个多月,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可谓神速。这既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也有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
个人养老金又被称为养老第三支柱,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共同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早在1991年,国家便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重任。
时至今日,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体系仍在完善中。在此过程中,国家也曾就“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进行过探索。2018年,保险行业在监管指导下试点了同样具有税收优惠的税优养老险。不过,由于税优政策力度小,发展规模有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三支柱结构不平衡问题凸显。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第三支柱尚处萌芽阶段。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65.76%,第二支柱占比34.23%,第三支柱占比仅为0.01%。养老第一支柱压力渐显,发展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刻不容缓。
如今,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昭示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提速。申万宏源证券研报显示,对应当前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1.2万元/人,城镇居民参与率提升15%-20%,2030年预计个人养老金有望迎来1.8万亿-3.1万亿元的市场。
面对万亿规模个人养老金新蓝海,各大金融机构争相入局,呈现“多点开花”的新势头。目前,23家银行和1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16家商业银行、14家证券公司、7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共37家机构获得个人养老金首批基金的销售资格。与此同时,40家基金公司129只养老基金产品、6家保险公司的7款保险产品进入个人养老金赛道。个人养老金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实际上,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养老金业务蓄谋已久。从时间上来看,最先将产品“养老化”的是保险公司。自2018年4月银保监会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以来,已有23家保险公司经营税延养老保险,累计保费收入逾6亿元。为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发展,2021年5月,银保监会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目前,试点机构已从最初的6家扩容至15家。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19.6万件,累计保费22亿元,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紧随其后的是基金公司。2018年8月,公募基金也开启了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包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在内的14家公募基金公司的14只养老目标基金首次获批。至11月4日,养老目标FOF继续扩容,包括永赢基金、英大基金、易方达基金在内的13家公司报送的14只养老目标FOF获批。据wind数据,截至11月30日,全市场共有206只养老目标基金,其中11只基金仍处于募集期,已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整体规模约为947.51亿元。
相比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而言,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起步偏晚,但发展势头却毫不逊色。2021年9月,四地四机构进行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2022年3月,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已拓展至十地十机构。据Wind数据,截至11月30日,10家试点理财子公司已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合计50只,发行规模近千亿元。
从养老供给端市场来看,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融业务各有优势。银行(含银行理财子公司)自开户起就将全流程地参与进个人养老金业务中,扮演入口角色,依托理财子公司,能不断拓展和提升自身资产配置能力,渠道优势凸显;公募基金的优势是宏观策略研究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能力,因此从整体投资收益来说,公募基金会略胜一筹;保险(含保险资管)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可以围绕产品缴纳端和支付端打造更大的服务生态,形成“大养老”生态圈优势。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国内外养老金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人养老金市场从起步到壮大还需要较长时间。未来,各金融机构该如何发挥在个人养老金融领域的优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将成为养老新时代下的重要命题。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刘威魁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