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特征及变动趋势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作者|孙妍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摘要: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关键词:青年;就业;趋势

一、青年人口规模及就业率变动趋势

1

图源:摄图网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关乎民生之本。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在我国尤其突出。过去十年内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我国青年群体的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伴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十年青年群体就业特点及其变动趋势,从中探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不同于以往的就业观念与行为的变化。

1.青年群体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群体内部呈“老龄化”态势

不同机构或组织对青年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5~24周岁的人定义为青年;我国共青团对青年年龄的界定标准为14~28周岁;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统计口径是15~34周岁,但在统计就业人口时则以16岁为起点。为了便于与国家宏观数据进行比较,本研究在遵循国家统计局青年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青年就业人口做适当调整,着重关注16~34周岁人群的就业状况。某一时点青年人口数量的多寡取决于历史出生率水平,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1]。在数据上体现为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起,青少年人口绝对数量及其在人群中的占比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20》数据测算,15~34岁群体在人群中的占比仅为26.8%,较之五普降低约8个百分点,与六普间也存在约5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青年人口规模缩减的同时,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导致了青年群体后备资源不足,由此致使群体内部呈现“老龄化”的态势,即低龄群体占比降低、中高龄群体增加的结构变化特点。15~34岁青年人群年龄分布结构已由2010年六普时的每五岁一组、各组四分的均衡分布,变为2019年“二二三三”的年龄分布结构。

2.青年群体初职年龄延后,在所有年龄组中失业率最高

图1展现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计算的不同年龄人群劳动参与率水平,可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职业教育的推广,青年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有所延后,26岁以下青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尤为明显。

1

图2展现了两次普查间青年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尽管横向比较时,青年群体仍是所有年龄组中失业率最高群体且大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纵向比较后发现青年群体整体就业率在2000—2010年间有所改善,表现为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降低。其中,16~22岁年龄段人群失业率降低最为明显,年龄越低失业率降幅越大。

1

图3展示了2010—2019年(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过去十年”)16~34岁青年就业人口规模及其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过去十年中,我国就业人员规模呈现出稳中略有小幅下降的特点,而青年就业人员规模则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青年就业人员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35.5%下降至33.3%(青年就业人员占比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表3-5全国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就业人员年龄构成”推算)。青年就业人口规模下降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叠加导致的。一方面,我们青年人口规模及就业人口规模都在缩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青年人口素质的同时也会推迟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从而减少青年就业人口供给。比较后发现,青年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幅度远低于青年人口占比下降幅度。与此同时,同期普通初中及以上级别学校在校生人数扩大规模仍是扩张的。换而言之,在青年群体经济活动人口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就业人口占比仅出现小幅度下滑,整体表明过去十年中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具体改善程度有待七普数据的论证。

1

青年群体中不同年龄组就业人口占整体就业人口的比例在过去十年内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变化,详见图4。其中,16~19岁组别在就业人口中占比本就不高,过去十年间继续下降,就业人口占比由2011年的3.2%下降至2019年的1%;20~24岁组别占比自2011年起逐年走低,从11.1%的占比下降至6.6%;25~29岁组别占比基本维持在12%,上下波动不大;30~34岁组别占比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5年之后涨幅增加较为明显,占比由11%上升至13.9%。由此可见,青年群体就业人口占比的降低主要源于24岁以下低龄青年就业人口的减少,除因后续梯队不足导致人口规模缩减外,该年龄组中的人群进入高校就读比例的增加也会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规模。

1

二、青年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以下将从青年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行业分布、职业分布、工作时长分布等方面详细阐述过去十年青年群体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在关注就业群体的同时,也对青年失业人口的结构特征演变趋势展开讨论。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时间跨度覆盖2010—2019年。

1.青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

青年就业者已成为我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就业群体,2019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过半数为16~3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十年里,青年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16~19岁低龄就业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由2010年的34.5%,增加至2019年的75.5%。20~24岁就业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了27.6%,从12.5%上升至40.1%。值得关注的是,20~24岁组别中拥有大专学历就业人口占比增幅超过拥有大学学历的增幅。25~29岁、30~34岁就业人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均提升约20%,2019年分别达到40.3%、36.1%。截至2019年,超过95%的青年就业人口拥有初中以上学历;20~29岁青年就业人口中约2/3拥有高中以上学历,超四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性别方面,青年女性就业者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学历水平提升速度也要超过男性就业者。2019年,20岁以上20~24岁、24~29岁及30~34岁三个年龄组中的女性就业者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占比分别比同年龄组的男性高16.7%、9.9%和3.4%。十年间,3个年龄组女性就业者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就业者占比增幅分别为36.0%、24.2%和21.5%;而同年龄组男性增幅则分别为21.7%、16.2%和18.2%。

2.就业身份以雇员为主、自营为辅

2011年,全国就业人口就业身份以雇员、自营劳动者为主,雇主、家庭帮工为补充。2019年就业人口就业身份构成较之十年前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要体现为以雇员身份就业人员占比大幅提升、其他就业身份占比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由此形成了以雇员为主、自营劳动者为辅、雇主及家庭帮工为补充的新就业身份结构。

青年就业人口在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四种就业身份中的占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家庭帮工中青年就业人员占比下降幅度最大,降幅约为14.9%。区分性别分析发现,两性青年就业者就业身份转变模式有所不同。青年男性就业者在家庭帮工类别中的占比大幅下降,且下降幅度远高于女性;男性以雇主身份参与劳动的比例增加,而女性则更多选择以雇员身份就业。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雇主占比的增加主要源自30~34岁年龄组;而女性雇员占比的增加主要源自16~19岁年龄组。这种变化既与青年就业人口在就业总人口中占比下降有关,也会受青年就业人口自身就业身份转变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不同年龄组青年就业者就业身份构成及变化趋势。首先,分析发现无论在哪个年龄组,以雇员身份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均有大幅提高,提升幅度在17%~19%之间,略高于全体就业人口雇员身份上浮的比例。其次,各年龄组自营劳动者的占比均出现大幅下调,下降水平高于全体就业人员的平均值。年龄越低的就业人口,自营劳动者占比下调的幅度越大。再者,各年龄组中以雇主或家庭帮工身份就业的人群占比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随着年龄增加,雇主身份占比有所增加、家庭帮工占比降低,这一特点并未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概而言之,在过去十年内青年就业者受雇的比例大幅提升,以雇主及自营劳动者这两种身份自雇的比例随之降低。对于16~19岁低龄青年就业者而言,家庭帮工仍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补充手段,过去十年内低龄青年组别中以家庭帮工身份就业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3.就业行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转移

城镇就业人员在我国所有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逐年提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就业人员在全体就业人员中的占比已超过60%。在官方发布的各类统计数据中,城镇就业人员的数据也更为翔实。为更深入地分析我国青年就业人口就业结构变动,以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16~34岁的城镇就业人员。

近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后仍保持走高趋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也相应做出调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9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约有47.7%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的背景下,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中青年就业者的占比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调。除建筑业外,青年男性就业者在第一、二产业的各行业从业人员中的占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青年女性就业者在呈现第一、第二产业各行业人员占比下降趋势的同时,呈现出相较于男性更大的下降幅度。换而言之,青年女性就业者从第一、第二产业退出,进入第三产业的幅度比男性更大。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三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是青年就业者人群占比增加最快的三个行业。

尽管有大量青年就业人口进入了第三产业,但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制造业依然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行业。青年就业群体四个年龄组中,2019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占该年龄组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0.4%、16.9%、18.4%及20.2%。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相较于2011年分别下降17.8%、13.3%、6.8%及3.4%,年龄越大的组别中制造业从业人口占比下降幅度越小。对于16~29岁的就业群体,制造业占比下降幅度最大;30~34岁大龄青年在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行业中的人群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对于青年男性就业者而言,制造业作为最主要吸纳就业行业的格局并未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然而,对于青年女性就业者,各年龄组的首要就业行业由2011年的制造业变成了2019年的批发和零售业。

在所有行业中,青年就业者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教育这两个行业中占比增加的幅度最大。青年男性就业者与青年女性就业者在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分布有所不同。青年男性更多选择在住宿及餐饮行业工作;而女性则更青睐于进入教育行业。信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研究三个行业虽然青年就业者占比提升速度较快,但这三个行业吸纳就业者的人数有限、在所有就业人口中的占比较低,因此在分年龄组分析时并未观测到从业人员占比有大幅提升。

4.就业职业生产技术类减少、服务类增多

随着就业行业结构的调整,就业职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所有职业中,商业、服务业人员取代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以下简称“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成为城镇就业者的最主要就业职业,约有40%的城镇就业者从事该职业,比排名第二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高20.8%。十年间,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这两个职业的从业者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8.4%和11.7%。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随之上调,分别上涨8%及12%。除专业技术人员外,青年就业者在各类职业就业者中的占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青年就业群体的就业职业变化的趋势与就业人口整体的趋势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唯一的区别在于,青年女性从业者中,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增幅最大;而青年男性从业者中,人员占比增幅最大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

5.工作时长趋于合理

所有城镇就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过去十年趋于正规,体现为每周工作40小时人员占比提升、48小时以上长时间超时工作人员占比下降。青年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分布呈现了与全体城镇就业者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就业人员,青年就业者,尤其是16~19岁的低龄就业者中仍有较大比例的人员需要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青年男性就业者工作时间普遍长于同年龄段的女性,有更高比例的男性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女性就业者中则有更高的比例遵循40小时工作制。

6.失业人口人群特征、失业原因及失业时长

(1)失业人员构成

在所有城镇失业人口中,青年群体的占比始终维持在50%上下,青年群体失业问题仍然值得关注。根据失业人口拥有的学历水平分组,除极个别年龄组外,青年人口在大专及以上各学历组的失业人口占比均始终保持在70%以上。纵向比较,青年群体在初中及以下学历组别失业人口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30~34岁人群在高中及以上学历组中的失业人口中占比有所提高。按失业人口学历分布分组所得的各年龄组占比变化与该年龄组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数直接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就业人口基数较大群体老化会导致截面数据比较上呈现出年龄组占比提升的现象。

为更好地研究失业人口构成状况,将失业人口按照年龄分组,观察在不同年份上相同年龄组失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不同年龄组失业人员学历结构变化不尽相同,16~19岁低龄失业组别在低学历组中占比提升速度最快;20~24岁组别在拥有小学及大专学历失业人口类别上都呈现出比例上涨的趋势;24~29岁组别在大学学历失业人口中的占比大幅增加;30~34岁组别在各学历水平失业人群中的占比随时间变化的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两类人员失业问题较为突出:其一,低龄低学历青年人口;其二,大学毕业生。

(2)失业原因

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的人员在城镇失业群体中占比大幅提升,主动放弃工作成为最为主要的离职原因。青年群体中,不同年龄组失业原因不尽相同,16~24岁青年失业群体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占比依然处于高位,而25岁以上的青年失业群体的失业更多是由于个人择业所致。此外,我们还关注到25~29岁失业群体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员的比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据受教育年限推算,这个年龄段离开学校的人群大多拥有研究生学历,由此可以推断,具有研究生学历毕业生毕业的即时就业率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改善。相较于青年女性失业人群,男性失业人群中因个人原因失业的比例更高、增长幅度也更大。

(3)失业时间

过去十年内城镇失业人群失业时间整体呈现短时失业占比不断提升的趋势。各年龄青年组失业群体中,有2/3以上属于1~3个月的短期失业人员,超过6个月持续处于失业状态人员占比已经降至20%以下。年龄越低的青年失业群体,短时失业人口占比越高、长时间持续失业人口占比越低。相较于青年男性失业群体,在同年龄组的女性失业群体中长时间失业人口占比更低。

三、青年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原因分析

就业受劳动力市场整体形势、就业岗位供给结构及规模、待就业人口数量、国家就业政策等影响劳动力供给、需求的多方因素共同影响。

1.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

有学者将2010年之后归纳为“经济模式转型期”[2],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发展从注重经济速度转而强调发展质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和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年提升。2015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首次超过50%,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源。与此同时,劳动力也经历了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主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青年群体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在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低龄青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产业内部也在经历升级调整。随着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推进,新型高技能岗位涌现、低技能岗位逐渐被技术替代,职业结构逐步趋向高层次[3]。青年就业群体在技术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创新上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诸如互联网、金融、科学研究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青年就业人口占比快速提升。

2.就业政策调整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需要从资金、财税、服务等方面全面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在提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扶持的重点群体。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自此我国就业开启了灵活形式就业新篇章[4]。一方面,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吸纳就业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双创”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创造出形式及数量都更为多样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群体创业人数逐年攀升[5]。灵活就业形式的出现,为过去以家庭帮工、自营劳动等自雇形式参与劳动的青年就业人群提供了受雇机会,青年群体中受雇人员占比大幅提升。

3.教育体系人才供给

1999年我国启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高达785.5万人,比2010年增加40%。高校扩招推迟了青年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降低了青年劳动参与率。当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在提升就业人口劳动素质的同时,也会因同质性资源供给数量增加,而加剧就业难度、减弱竞争优势[6]。在就业数据上体现出三个特点:首先,青年就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比逐年提升,该群体已成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就业群体;其次,在各年龄组的失业群体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人员占比呈现上涨趋势;再次,24岁以下失业青年群体中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

4.青年就业观念转变

本研究中涉及的青年人口最早出生于1976年、最晚出生于2003年,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父母有部分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下岗潮。他们自身进入社会时,又经历了中国经济腾飞、房价快速飙升的时代。追求个人发展和经济收益已成为青年群体就业、择业的主要考量因素[7]。尤其是在高房价的压力作用下,短期收益甚至取代了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成为青年就业的最主要考量因素。青年群体在择业上也体现出更为果断的一面,因个人原因离职的比例持续走高,对于稳定就业的预期有所降低。

四、结论与讨论

我国青年就业人口规模缩减、青年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小幅下调。青年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并展现出向好的迹象。即便如此,青年人群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尤其需要关注低龄、低学历青年群体及大学毕业生。低龄、低学历青年群体因技能短缺、工作经验不足,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在低龄组中低学历失业人口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对于20~24岁刚刚完成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毕业后无法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就业市场的过渡依然是我国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年就业人口已成为我国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并且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青年就业人口素质将持续提高。青年女性就业者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速度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就业者,女性教育公平性问题在过去十年有所改善。在推动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就业人口受雇比例大幅增加。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多元化程度的提升,就业形式丰富、就业门槛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及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群体受雇比例上涨速度较快;而30~34岁成熟青年就业人群以雇主身份就业的比例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年就业群体在选择就业行业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尽管制造业仍然是吸纳青年就业的主力行业,但年龄较小的青年就业者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第三产业中。其中,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且能够实现较高回报的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成为高素质青年群体就业选择的热门行业,在这些行业中青年人口占比快速增加。对于青年女性就业者而言,主力就业行业已经由制造业转变为批发和零售业。在第三产业内部,不同性别就业者选择的行业有所差别。青年男性就业者更多在住宿及餐饮行业工作,而女性就业则成为教育行业扩张的助力者。青年就业职业实现了由生产操作人员为主向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导的转变。在以就业时间度量的就业质量方面,青年就业者的就业质量有所提升。尽管相较于其他就业人口,青年就业者的工作时长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每周遵循40小时工作制人口占比有所提升,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人口占比降低。与此同时,青年就业者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对就业回报有更高诉求的特点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翼.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5):47-55.

[2]刘能.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与青年就业的观念演变[J].人民论坛,2018(35):118-20.

[3]杜传忠,许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展望,2018(2):68-74.

[4]桑伟林,蔡智.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演进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12-18+40.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成效[EB/OL].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gjss/sjdt/202110/t20211026_1300868_ext.html.

[6]黄敬宝.教育扩展与大学生就业率的变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7(3):38-43.

[7]岳昌君,周丽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4):87-106.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孙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青年研究

本文作者信息

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官方账号)

关注(11841)赞(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