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起云涌“自贸区”

 中国经济改革到了体制、制度改革的深水区——企业生存法则、成本论的生存之道,这种深水区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之本不外乎有两种结局:企业发展要全面国际化运行,要倚重于人民币与国际诸货币全面兼容,一是不能再搞企业、二是与金融货币方面的“中国特色”。经贸的“中国特色”,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悖论,否则就有可能不改革则全盘皆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体制与全球绝大多数法治国家、发达国家依然大多不兼容。不改革,政府主导投资式经济的模式不可能改观;不改革,房地产依赖症不可能摆脱;不改革,中国股票资本市场就永远在2000点前后徘徊;不改革,中国制造就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品,无法生成“服务业”的高端价值链生成,以及中国30多年的出口创汇“大环境”与苦力交换外汇的路将越走越窄。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创立,是现实倒逼机制的建树和实践结果。鉴于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最先吃到螃蟹,哪个地方就最先得利。而当下中国,自贸区无疑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最有效、最大“制度红利”。

日前,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出席世界华商500强广东(广州)圆桌会时透露:广东将以南沙、前海、横琴建“广东自贸区”平台。规划南沙新区面积为803平方公里,横琴新区为106.46平方公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约有15平方公里。根据初步方案,广东版自贸区的定位仍然锁定粤港澳合作。当前,南沙、前海、横琴三大平台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据有政策优势明显。此前有评论认为:上海自贸区后,国务院原则上不会再批准成立新的自贸区,但有分析说,从目前各方反馈情况看,广东自贸区获批可能性超过九成,高层只是表示在时间节点上要把握好,应等上海自贸区试运行一段时日,再启动“广东自贸区”方案,因为这关系到香港、澳门和中国南方经济发展的持续问题。上海自贸试验区方案获批后,天津、重庆、厦门、舟山等地力争成为下一个自由贸易区。

有报道称,天津已经启动“东疆二岛规划”,计划5年内投资五百至六百亿元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与陆路封关隔离的“自由岛”,是天然四周为海“封闭海关”完整区块的自由港自贸区,作为天津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升级的空间载体。媒体报道称,天津自贸区方案定位主要围绕“推动贸易便利化”,“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天津具体情况制定”。中国自贸区正方兴未艾,形成与TTP、TTIP等“自贸区”的大势所趋。

被赋予改革开放35年后重任的上海自贸区能否成功,取决于两大核心点:

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体系的构建,走64年的中国管理之路需要变革是,这方面已有“尚方宝剑”。8月16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在上海自贸区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政府定出一个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行”。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甚至有关投资方面的几十条法律,上百个的法规规章,在自贸区内不再适用。有分析认为,最为重要的自贸区内将有可能按国际通行惯例不再设立党团等组织,专司企业、商品、贸易,将商贸成本从组织管理源头上真正降下来。

有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目前,现行中国全国基本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如果参照香港、新加坡和国内西部大开发、深圳前海的“经验”(与欧美发达国家之比偏高很多),推测中国(上海)自贸区选择所得税率很可能也是15%左右,但这与TPP、TTIP下的成员国与国间贸易商品“零关税”依然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中国(上海)自贸区是面向国际大市场、还是中国国内市场定位这非常关键。

管理的根谛在于:高效率,低成本,创造财富,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今日全球人类,最一步到位的国家是新加坡,最简洁的政府是香港,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直上直下。目前,全球政府最繁复、构架层次最多的是中国。中国党政是双重7级构架:①中共中央、国务院,②省、直辖市、自治区级,③副省(含州,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④地市(含盟、行署)级,⑤县、区(旗)级,⑥乡、镇级,⑦村民委员会。欧美法治国家基本不超过4级单项构架。这也是中国党政运行64年成本越来越高、居高不下的根源所在,古今中外都绝对莫能今比。上海自贸区的管理,就要借鉴和破解这种人类政府管理经纬迷津的高成本魔咒关系,以期达到降低成本、高效能运行的恒久理念。否则昙花开过,岂不又迎一代又一代的你花开过我花开、一次次的百花盛开,年年月月匆匆过……

接着是金融、货币、汇率与风险的兼容与控制是上海自贸区的重中之重——国际货币兼容体系构建。深圳前海尝试的是小范围的境外人民币回流投资,而上海自贸区则是更大范围的人民币与汇率、多种国际货币与利率市场化尝试。

后起的亚洲最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尝试过汇率市场化,但由于经验、能力与经济实力不足,开放到一半,就积聚起巨大的债务与泡沫,短时间内泡沫又破灭。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后发国家成功地进行彻底的汇率市场化改革,甚至发达国家也风险重重。日本汇率彻底放开结果是泡沫上升而导致近20年的通货紧缩,欧元至今超过十数年,也禁不住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轰炸,只能从与美元高位上掉下来。

人们最担心的是,人民币重蹈东南亚与日本货币泡沫覆辙。但不改革金融、货币又找不到出路,有媒体披露,中国(上海)自贸区内先行试验人民币及资本向多个国际货币开放,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内自由兑换诸国际货币与人民币。此外,上海自贸区拟将作为中国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首个对外开放窗口,将在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与之对接,待TTIP再上路,中国已经平稳过渡、融入到TTP、TTIP自由贸易区的大海洋之中。

鉴于汇率、诸国际货币的兼容性问题,预计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企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物流企业等将得到更大的货币兑换自由度支持,而资本项目彻底放开也是融入全球化的大势所趋。现在是上海自贸区让众国际货币兼容到什么程度?没有与国际众国际货币兼容,将没有上海自贸区的未来,那么上海自贸区就无所谓成功。

中国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成的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国务院提出上海自贸区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这是中国经过35年改革开放后的一种重新审视,也是国家在为自贸区建设试点“松绑”,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种必然选择。

“渐进式”是全球转型国家中的“中国特色”,都是这样——“每隔一段时间,中国都需要进行一次改革”。从当年深圳特区的第一用意是“杀出一条血路” “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语,是一种特例、不正常的人文大环境。杀出血路、摸着石头过河等都是不可能持续、与国际接轨的不符)到眼下国家批准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寻求政治上——法律保障是一个巨大跨越,即从当初纠结于如何适应“只给政策不给钱”,只有极个别城市“特区”可以做,跨越到如今如何体现“不靠‘特权’靠体制”能够向全这国推广、复制。

待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时,可能就是TPP上路运行之际。很多人就将未来的上海和香港作比较,更多人担心上海会取代或者追赶香港作为贸易自由港的位置。但香港特区与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距离”(主要指经贸大环境)肯定要缩小,也就是中国与主要国家的经贸发展环境要逐渐融合、缩小差距。上海有它全球独具的特色,比如优势是做为国家根源无法这样设置——最简洁政府(而中国是双重党政、7级构架),比如香港政府运行全球成本最低,可能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仿效、比拟的(但在全球198个国家中,唯一新加坡国政府也是这样设置)。所以香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香港的制度和上海根源不同,具有这个先天的全球国家体制优势;再就是香港的自由贸易港地位,可能是上海再100年也难以学成,因为上海有国家之“情”,香港却没有政治的、财税的党国负担。一如香港的完全自由贸易开放经贸的状态,在全球各国几乎没有哪一个可比。更重要的是,中国(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整个中国“试验区”角色,是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全国能够实践的,这一点跟香港完全开放有水与火的不同。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90%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贸易隔阂与兼容、管理高效结构、货币融通等依然兀立尖端。中国(上海)自贸区与香港没有可比性,但香港特区(是全球最自由的贸易港之一)、特殊地位导致其模式不可能在内地大规模复制,却要当然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只有沉沦几十年的前东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上海,作为国企重镇改革相对滞后的上海,成功模式才可能复制到内地其他地区。因为,60多年的历史使上海与中国其他城市有了相同的基因,对外贸易、自贸区却有了当然的差距。这绝不是上海保卫战,如果上海自贸区不成功,那么中国未来之路、不通过改革也难以绝地翻身,若中国经济战败、金融战败岂不是指日可待?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422)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