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供给市场分析 消费金融整体供给充裕【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国盛金控(002670)、海印股份(000861)、重庆百货(600729)、北京银行(601169)、乐信集团(LX.US)、拍拍贷(FINV.US)、信而富(XRF.US)、宜人金科(YRD.US)等
本文核心数据:消费金融供给主体;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供给主体类型较多
消费金融供给主体类型较多,根据机构类型可以划分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等。
不同类型机构定位不同、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与产品类型也各不相同。
消费金融公司是主要的供给主体,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京东金融、平安惠普、蚂蚁金服等成为中国消费金融业务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虽其并非持牌金融机构,但借助其流量与技术优势,通过控股或参股网络小贷公司甚至消费金融公司,成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主体类型。
信托公司作为拥有放贷资质的金融机构,参与消费金融及互联网借贷的模式主要包括通过信托贷款为消费金融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
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金融办监管,不属于持牌金融机构,机构数量繁多且监管规则适用各地方单独发布的政策。按照贷款用途划分,可以分为服务于三农、企业、低收入群体等类型。
持牌公司资本实力不断提高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实质试点始于2010年,首批试点城市只有4个,截止2018年底才扩容到25个。国内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和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均是中资银行,依次是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另外一家为外资企业捷克PPF集团发起设立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年11月,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达到31家。国有大行及城商行等仍在不断入局中,如富滇银行、上海农商行、苏农银行、吴江银行等多家银行计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设立。
此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相对较高,一方面是为保证给消费金融提供稳定的贷款,另一方面重组的注册资本有利于提高对逾期行为和产品利率下行等抗风险能力。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每年都接受发起公司的资本增持,银行系在消费金融领域资金投入持续加码。2022年同为城商行背景的南银法巴消金已抢先一步完成50亿的增资计划。
2023年4月,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9亿元变更至29.11亿元;
2023年10月,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审核批复,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185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30亿元人民币;
2023年10月,锦程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将增至10亿元,增幅为138%,将一举跃升至行业腰部地位。
市场供给产品类型丰富
消费金融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非经营性信贷,主要三类产品:信用卡、消费贷、现金贷(前几年野蛮发展的P2P逐渐消亡)。其中,消费贷和现金贷的差异在于,前者只在消费场景中使用(例如电商购物、线下购车等),而后者的场景属性弱,虽然申请时可供选择的借款用途主要也是装修、旅游等消费性开支,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很难追踪资金流向(可能流入股市、楼市等)。
将借款场景分为线上和线下,可以看到目前三类产品实际上都已经覆盖了线上、线下。其中,消费贷中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具有金融创新特色,因为此类产品虽然底层是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消费贷款,但从用户使用角度却和信用卡类似,特征有三种,一是只能在消费场景中使用,二是使用后一段时期内无需支付利息,超过免息期后才计息,还可申请分期还款;最后是还款后额度恢复,可供循环使用。
消费金融贷款余额持续提高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金融政策持续利好,消费金融服务商也在不断增多,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金融机构,还是以电子商务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网络借贷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都获得了快速发展。
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规模迅速扩张。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显示,不含房贷的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4.2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19万亿元。
注释:消费信贷余额是指居民不包含房贷的消费信贷余额,包括由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及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余额。
消费金融供给情况总结
从不同类型供给主体、持牌机构资金实力、供给产品多样性以及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四个维度衡量行业的供给能力,可以了解到,目前整体行业资金供给充足,由于主体类型较多,持牌机构实力较好,保证了多种供给渠道,产品的多样性保证了和下游消费场景的灵活结合。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 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