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4万人春节参加厂甸庙会 表演祖传绝活倍受欢迎

庙会在北京有悠久历史,是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一。而北京庙会首推厂甸,厂甸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春节一次,是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名声最响、影响范围最广的一个。厂甸庙会因临近琉璃厂,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战略分析报告》显示,厂甸庙会开始于大明嘉靖年间,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展示北京民俗文化的舞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厂甸庙会概况

2014年厂甸庙会开始时间是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一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本次庙会提出了“文化庙会”的口号,主推群众文化活动,现场有踩岁、幡鼓齐动十三档、老北京吆喝、叫卖、正月送财神等传统文化活动。

厂甸庙会摊位承租权首次通过北交所的“北京旅游资源交易平台”网上公开拍卖,为确保庙会活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庙会确定了最高5万元的标准。

龙潭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火爆

除了厂甸庙会外,今年北京龙潭庙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设置了展棚,选出展示毛猴、剪纸、料器、糖画、面人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棚吸引了游人的观赏,尤其是表演祖传绝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颇受人们喜爱。

虽然庙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到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但前瞻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甚至为0。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作古”; 尚存世间的多数面临难以继承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实现好经济效益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需要实现好其特有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久的有效的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需要起着引导的作用,同时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非遗旅游的发展。比如政府可以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组织拍摄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大型纪录片,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某个地区旅游的纪念品对外出售,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有了名就有了可以去挖掘的经济价值,有了经济价值,就可以吸引资金投资,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的保护利用起来。

可行性研究报告
罗娟

本文作者信息

罗娟(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1460493)赞(85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