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前瞻产业研究院传感器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传感器产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传感器产业将从中直接受益。2011年,中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94.63亿元。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动力之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
图表1:2007-2011年传感器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传感器企业数量和行业规模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17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早在2009年底,敏感元件和传感器年总产量已达到20亿只,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同时,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未来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于无线传感器、微系统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
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传感器产业在“双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中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基地。这三大基地分别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规模经济;“陕西基地”,1990年2月成立了“陕西省敏感技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是建立电压敏、热敏、汽车电子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黑龙江基地”,主要建立气、湿敏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
传感器已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国防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渐强大以及汽车行业的迅速崛起,传感器在这两个行业中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世界传感器市场正在以持续稳定的增长之势向前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传感器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速形成从传感器研究开发到大生产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模式,走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使中国尽早进入世界传感器的主要生产国之列。
2、传感器产品结构向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既要切实加强新型传感器的开发,又要做好传统传感器的质量升级和产量增长;产品品种向投资类倾斜,尤其是填补“空白”的品种,从而使传感器各门类和品种比例适当,形成一种“新旧交替、远近结合、品种齐全、满足需求”的新的产品结构。
3、企业生产(年生产能力)向规模经济或适宜规模经济发展。大生产技术的实践表明:规模经济出效益。考虑到今后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的扩大,量大面广的通用传感器的生产规模将以年产亿只计,一些中档传感器的生产规模将以年产1000万只计;而一些高档传感器和专用传感器的生产规模将以年产几十至几百万只计。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后,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廉价传感器的商品化。
4、生产格局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内涵为:生产传感器门类少而精;专门生产某一应用领域需要的某一类传感器系列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各传感器企业的专业化合作生产,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内部的“大而全”,提高经济效益。
5、传感器大生产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传感器的门类、品种繁多,所用的敏感材料各异,决定了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纵观当前传感器工艺线(含各类传感器引进线)的概况,生产技术水平不一,多数工艺已实现单机自动化,但距离生产过程自动化尚存在诸多困难,其中封装工艺和测试标定(两者的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30%-50%)是传感器自动化大生产的关键技术,有待今后广泛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及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工业机器人进行突破。
6、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应加强从依赖引进技术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方向转移。自主创新应视为企业的立足之本。
7、企业经营要加快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方向发展。
8、企业结构将向“大、中、小并举”、“集团化、专业化生产共存”的格局发展。集团化大公司(含在境外的跨国集团公司)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垄断作用,而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因其能适应市场小量产品的需求,仍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