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人才缺口大 平均薪酬增幅超过10%

林燕萍

 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资源。

金融领域人才供求不平衡,人才求职投递量远大于企业岗位需求量,竞争比例接近5:1。金融行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人才。从金融人才的职业分布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较大。即企业对保险类人才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少。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金融业的平均薪酬已接近10万元/年,较上一年涨幅达到11.05%。

2013年,银行从业人员整体薪酬水平涨幅幅度略有上升,2014年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幅。保险行业受到2012年“限薪令”的影响涨幅依旧有限,仅达到6.9%,薪酬的绝对数值也处在行业垫底的位置。险企高管的薪酬形式多样化成为规避限薪令的重要手段,预计2014年保险行业的薪酬涨幅将达到8.1%,险企高管有望再度占领薪酬高地。

图表1:2007-2013年中国金融业平均薪酬统计(单位:元,%)

2007-2013年中国金融业平均薪酬统计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银行一般涉及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联行往来业务等几个方面,具体的划分各中资银行的优势会有不同。在这些岗位,从前台到后台的员工各司其职,每个人负责的部分都很具体而稳定。

中资银行的员工由于市场培训不够,他们对金融行业的整体把握和对宏微观市场的情况所知有限。若行业内更换工作,如到其他中资银行就职则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动意义,而把自己放在市场上接受外资、信托、基金、证券公司等的考验,在专业不足承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并面对很多挑战的。跨行业跳槽的员工,会面对更大的风险和更少的机会,就更寥寥无几。此外,中资银行薪酬待遇较高,因此,中资银行的人员流动性较低。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如今的市场上竞争力有限,针对的客户又相对高端,营业网点少,工作人员只有靠着其专业度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他们大多经过高强度系统化的销售培训,能准确说出市场上各银行的优劣势从而引导客户需求,能告诉客户市场上哪些理财产品表现良好,哪些业务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投资收益。外资银行员工的市场认可度较高,第三方理财、信托工作、证券公司甚至投行都愿意用高薪吸纳这些经过严格训练有着相对高的专业度和抗压能力的员工。此外,外资银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并不比中资银行高,底薪还好,但奖金政策很苛刻。

因此,总体来看,外资银行的员工流动性较高。

图表2: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岗位结构分析

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岗位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金融业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扩张加快,人才需求量大,预计未来五年仍将保持较快的职工人数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银行业的职工人数将超过370万人,到2018年,职工人数将接近470万人。因此,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未来几年将着重针对银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特别是外资银行的需求岗位。

可行性研究报告
林燕萍

本文作者信息

林燕萍(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565932)赞(31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