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吨!终于有人说清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应该怎么做

Klein

9月3日,从前瞻合作伙伴中国石油获悉,我国最大油气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累计生产油气当量突破10亿吨,这是长庆油田继2020年建成6000万吨级特大油气田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长庆油田连续11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持续刷新我国油气田产量记录。长庆油田年油气产量约占国内产量的1/6。(据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规划计划部副主任关丹庆介绍,若将10亿吨油气全部转化为原油当量,可以装满80个西湖。)

 

技术洞察,驱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95%以上的储层属于世界级低渗透油气藏。所谓低渗就是油气在地下渗流能力非常差,长庆油田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一系列低渗透油气田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把“没有经济开采价值的边际油田”建成我国目前年产量最高的大油气田。其中,前瞻产业观察组认为,实现油气高产有2个很核心的层面:

一、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方面采取了先进技术来提升产量

长庆油田探索形成了多种低成本开发模式,确保油气开发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式转变,同时集成创新应用了600多项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值得关注的是,长庆油田不断挑战“三低”(低压、低渗、低丰度)油气藏效益开发极限,通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掌握了高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主体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如:

①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吞吐注采”核心技术。长庆油田在致密油气藏的开发中,通过给钻头装上“导航”系统,实现了油气井的快速、准确钻井,在致密岩石中打通油气“渗流通道”,使单井产量显著提高,向油藏注入气体(如天然气、二氧化碳或氮气)来降低原油的粘度,增加其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水平井+体积压裂+吞吐注采”的技术融合创新,破解了致密油有油难流的开发难题,这在国际上尚无成功开发先例的情况下实现了自主创新,攻克了致密气、页岩油开发的世界难题。

②采用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黄土塬地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油气资源分布区。长庆油田的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相比传统二维地震技术有了更大的提升,提高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可以更清晰地成像地下结构,包括复杂的地质构造和细小的储层特征)、提供更准确的地质模型(地质师更精准理解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和复杂性)、提升钻遇率和高产井比例(直接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

二、在智能化方面融合了有效科技来提升油气田的开采效率

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长庆油田建设了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实现了场站无人值守率达到90%,采气单位井场和集气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的新模式。它将集成创新的技术嵌入油气田建设、生产、管理等关键环节,驱动油气开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有效缓解了油气开发成本压力,并对冲了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了油气水井数字化覆盖率98.2%和场站数字化100%的全覆盖。如:

①紧跟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例如,长庆油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油井运行状态和生产参数,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这些数据以识别生产中的问题和效率瓶颈。

②实施智能化“326”工程。长庆油田打造实时感知、透明可视、智能分析、自动操控的智能油田,实现了油气生产的集约化管控、智能化运维,被业界誉为国内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典范。

③加大推动智慧能源建设。长庆油田在智能化采气示范区的建设中引入了AR技术,提升了巡检效率,并通过智能化引擎和私有化部署的5G网络,实现了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为智慧能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诸如此类使得长庆油田实现高产的关键因素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措施,长庆油田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低成本高效开发,也为其他油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技术,有助于整个油气行业的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这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加绽放光彩与实力。

高产量下,市场需求量能满足供给量吗?

据长庆油田勘探事业部总地质师张涛表示,长庆油田从低渗透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攻坚页岩油,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更深层系转移,目前已发现50个油气田,成为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

当前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而“油气”作为传统的能源消费品种发挥着重要作用。前瞻产业观察组认为市场需求量主要来源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6个点: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而油气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需求量随之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这一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耗尤其是对高质量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油气作为高质量能源的代表,需求量随之上升;

交通运输需求:经济发展带动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显著提升;

化工原料需求:化工行业的发展对石油作为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直接推动了对石油的需求;

能源安全和多元化供应: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我国需要维持一定规模的油气消费,以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同时在全球降碳目标下,中国等国家正在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可能会在长期内影响油气的需求量;

国际油价和市场预期:国际油价的波动和市场对未来油价的预期也会影响国内油气的需求量,经济增长预期通常会带动油气需求的增加。

通过数据观察,2011-2022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整体呈上涨态势,增速较为波动。2022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604.04EJ,同比上涨1.1%。

再结合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情况来看,2022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2022年全球石油消费190.69EJ,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为31.6%;天然气消费141.89EJ,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为23.5%;煤炭消费161.47EJ,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为26.7%;可再生能源消费45.18EJ,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为7.5%。可见全球对于“油气”的需求仍占大幅比例,尽管在2023年全球许多国家对于能源需求结构做出了相对应的调整,但是短期内仍有以依赖。

 

放眼中国,已经制定了“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倒逼能源结构转型,推动非化石能源的主体化和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将放缓,油气消费的峰值将逐渐接近,之后消费量或将开始逐步下降。

 

此外,中国的能源转型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显示出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道,截至2023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将近40%,比2013年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十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增量中,有一半以上是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能源绿色含量不断提升。我国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每年平均近4万亿元,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增长35%,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再看今天的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前瞻基于为多地政府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案例中观察发现,我国多地已然建立起完备的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从新能源、水电、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4.41亿千瓦、6.09亿千瓦,合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占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40%以上。)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

 

“十五五规划”时期,把握能源产业升级的关键机遇

在“十五五”规划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油气)生产绿色低碳转型开启新篇章。

眼下,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破解能源供需矛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下,在新能源、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升,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结合上述提及的长庆油田先进发展模式,与全国各省对于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思路观察,新能源确实需要“快接力”,跑出转型加速度,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能源局结合柴达木盆地资源条件,谋划“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4大类新能源项目,着力拓展纵深领域合作,推动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成立西宁新能源研究中心,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1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万千瓦风力发电、以及油气生产区域的生产用能清洁替代项目正有序建设。预计油气生产领域用能清洁替代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70万吨,将积极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能融合的油气生产体系。

前瞻产业研究院新能源产业规划所李部长认为“新能源产业规划”不能按照传统产业规划的发展思路去做,一定要结合有效、科学的“技术洞察”聚焦在这5个核心层面上,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性:

①注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新能源产品经济性的提升,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和新型电网:

Ø提升新能源转换效率:通过前瞻性的技术洞察、对本地能够结构进行诊断,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能源的生产成本。例如,提升光伏电池的效率可以直接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使得光伏能源更具经济竞争力。

Ø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储能技术是新能源稳定供电的关键,通过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降低成本,使得新能源在没有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也能稳定供电,提高其区域整体经济性。如异质结(HJT)电池技术和TOPCon电池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池组件的功率得到提升,同时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和双面发电能力,这些技术的进步有助于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

Ø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结合长庆油田的经验与AIGC产业高速发展机遇来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运维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通过精准预测调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Ø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设备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从而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性。

Ø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技术创新能促进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效率,降低非技术成本,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性。

②强化市场机制与政策支持:完善新能源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以激发行业活力和促进市场规模化发展。

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考虑加快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同时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的应用,实现能源消费侧的电能替代。

④科学资源优化与环境保护: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约束,从供给侧和消费侧系统联动、协同发力,以新能源+行动计划倒逼能源电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推动能源电力消费侧改革,加大碳中和新能源消费生态重建。同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新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⑤推动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合作,推动新能源标准体系的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能源产业规划要想做得更高质量、更落地,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26年的科技型产业决策智库,基于对128个新能源产业规划项目的经验凝练,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时期,一定要筹备好3件“战略工具”:“产业链经济导向的规划策略”+“灵活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图”+“清晰的招商地图与行动计划”。(详情内容可咨询前瞻资深产业顾问)

未来,前瞻产业研究院新能源产业规划所将持续发挥“大数据+行业研究+专家技术洞察+复合型团队+招商资源”的独特优势,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为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价值力量。

Ps: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曾服务并完成:广东粤北韶钢氢创产业园产业及概念性规划、重庆长寿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河南洛阳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河南南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主新特”产业规划、山东莱钢氢能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四川巴中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产业规划、中韩(惠州)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甘肃酒泉石墨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等项目,并配合政府执行落地。

 

(部分素材源于官方渠道/网络媒体,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