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投入2.18万亿,如何快速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金”?
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主旋律。
2023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了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则是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即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新能源、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从而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程中,国资国企扮演着引领创新、提供稳定支撑和加速产业孵化的角色,通过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前瞻性布局新质生产力,快速实现有效落地。”
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在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约1.1万亿元、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按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这一比重到2025年要达到35%。与此同时,国资国企此前在传统产业领域布局较多,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布局新赛道。
国资国企战略处处寻“根”:如何做好关键产业赛道选择?
从国资国企历年来的发展来看,早期作为政府投资平台、到城市开发建设主体、到城市综合运营商、再到转型成为产业运营商,至今已成为产业运营+资本投资的一体化平台。每个阶段最大的改变则是业务布局,这是国资国企的发展“根”,也是资产优化配置的“根”,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根”。想要在新时期做好“前瞻性布局新质生产力”,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有必须紧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根本”:
①紧抓应用场景需求之“根”,锚定可落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市场需求导向,是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全球化与科技快速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国资国企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深入理解应用场景,以满足用户需求。国资国企通过紧抓应用场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提供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为国资国企的服务经验,总结了4个关键点:
建立需求导向的研发机制。国资国企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体系,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专项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应用场景需求,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点。
强化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通过与智库、高校、科研机构、初创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共享资源,共同探索应用场景下的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灵活调整产业战略与架构。国资国企需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既要具备产业思维,明确产业定位,研判产业环境,把握产业趋势,在战略层面做好中长期产业规划,确保能够高效地捕捉和响应应用场景需求的变化。
注重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国资国企应将可持续性纳入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通过绿色技术、社会责任项目等,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品牌形象。
譬如,国家电网在新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旨在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前,前瞻产业研究院曾助力洛阳市国资委就10大风口赛道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与决策建议,同时为宁德时代项目进驻洛阳做了深度研判,紧抓新能源应用需求场景,制定可持续战略,最终一同打造出“洛阳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紧抓应用场景需求,锚定可落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国资国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由之路。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需要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国资国企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不断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②紧抓技术趋势发展之“根”,找准产业链的价值顶端环节
技术驱动创新,是前瞻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产业链的价值顶端往往掌握着核心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关键资源。我国国资国企规模大,拥有链接和整合资源的强大能力,同时也承担着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在打造创新生态、厚培创新土壤中能发挥基础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此前用“源”“升”“态”三个字概括了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力方向。其中第一个是源头,强调技术要有来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资国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那么国资国企在布局赛道的时候,需要通过技术洞察,研判行业发展趋势,避免导致存量资产负担愈加变重,新增资产缺乏投入竞争力,前瞻产业研究院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国资国企应加大研发投入,尝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智库为军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产业研究等方式,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提升技术竞争力。
优化产业链布局。国资国企应根据技术发展趋势,优化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如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另可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方向。
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国资国企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结合营商环境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底层支撑。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与标准化建设。国资国企在锚定产业新赛道的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专利申请和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作为深圳市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的协同制定单位,院长徐文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曾表示,产学研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多元化是中国赢得科技竞争的必答题。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智库专家与团队,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技术赛道的机会点,助力国资国企通过紧抓技术发展趋势,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也是资产良性转化的更佳路径。
③紧抓地方资源禀赋之“根”,塑造区域产业独特性竞争力
定位决定市场,是内生力实现增长的关键。区域产业的独特性竞争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让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焕发活力?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背景下,这一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地制宜谋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但是要结合所在区域特色将其发挥到极致,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环境以及研发基础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需要用产业规划的思维去制定国资国企的“前瞻性布局新质生产力”策略,其关键在于“产业定位”。
前瞻认为,要以产业研究为基石,从产业规划的视角切入,结合地方产业的生态资源,帮助国资国企在落实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明确整体定位和核心价值,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产布局,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具体可以从这5个方面着手切入:
深入研究地方资源禀赋。与研究智库紧密结合,深入研究地方资源禀赋,明确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为国资国企布局前瞻性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国资国企应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的独特性竞争力。例如,中国电力在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布局,青海是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电力利用产业规划的定位思维,深度挖掘地方资源禀赋,加大在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这一战略不仅提升了中国清洁能源的产量和品质,也促进了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国资国企应积极引入新质生产力,如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推动地方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这包括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考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加强与产业基金的合作推广。国资国企和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共同确定产业基金的目标和方向。这包括选择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储能、生物医药等,以及确定基金的投资策略,如风险投资、成长型投资或并购重组等。这一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保基金的投资方向与地方产业发展战略相吻合。譬如,深圳市政府与深圳国资共同设立的战略新兴产业基金,专注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企业和项目。通过这一基金,深圳成功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了深圳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巩固了深圳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当下,国资国企通过产业赛道选择,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对现有产业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在国际院士专家带领下,以26年的产业咨询服务经验,可助力国资国企从深度存量业务剖析、技术洞察识别未来行业趋势、选择产业可行性的赛道、制定更科学、更落地的战略规划等层面实现加速“前瞻性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升级,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