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产业研究院刘珊源:“政企学研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实践路径

前瞻产业媒体部

2024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产业转型压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内政策的重点,也是技术创新的前沿,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近年,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产业界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已做出不少贡献,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的高水平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

但在市场领跑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大量科技成果沉寂在实验室,无法应用在市场端、产业端,造成巨大浪费。究其根源,在于政企学研产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乏力,具体原因为四个方面:

1、视野受限,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2、肩膀无力,高校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的速度不匹配,教学脱节

3、腰杆不直,利益共享机制不明确,各方缺乏深度合作

4、底气不足,高精尖人才资源匮乏

近日,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刘珊源女士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采访时,针对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示“科研机构和高校企业要进行深度的融合创新,让技术满足企业市场和企业运用的需求,这样能方便快速的做到科技成果的高校转化和精准转化。” 打造“政企学研产”完整链条的产业服务体系,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实践路径。其中,刘珊源女士提及“政企学研产”的闭环关键要素:

①政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

②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动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

③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们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高校和研究机构还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④学研产合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什么是学研产?一方面通过市场端需求反馈到高校开展专项课题、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学育;另一方面再结合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与试验,最终投产至企业和市场应用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搭建好“政企学研产”有效链条?

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出现在社会运转的各环节链条中,各区域的发展目标也逐渐清晰:用什么方式保证“政企学研产”机制的有效落地?

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刘珊源给予了四点建议:

1、各地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2、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为支撑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4、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各方共同投资建设科研、试验和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以深圳为例,明确“20+8”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后,对于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培育相对应做出了调整与结构优化。

正如2023年深圳新一轮人才政策发布实施,明确提出实施顶尖人才汇聚项目,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一事一议”引进全球顶尖人才,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颜宁院士落位于深圳医学科学院,正是通过该项政策精准靶向引进顶尖人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面向海外遴选引进顶尖科学家,再为科学家“量身定制”事业平台。(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以及前瞻产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文强院士,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后特聘回国挑起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大梁,目前全职加盟于前瞻,赋能地方政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海外高质量人才、技术团队落地国内。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中国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希冀能够帮助各地区域打造“政企学研产”的发展势能,为各地政府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中建立新型平台,助力科研成果“落地成金”,推动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