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谈大模型“价格战”:会加速泡沫周期,创业公司必须走大厂“射程”范围以外的路线【附生成式AI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研选快讯

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热潮。大模型技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由于大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和提高预测准确性方面的优势,许多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加大对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和投入。

5月22日下午,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创立的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在北京发布全新Baichuan 4系列模型,以及百川首款懂搜索的AI 助手“百小应”。其中,Baichuan 4模型相较Baichuan 3 在各项能力上均有极大提升,其中通用能力提升超过10%,数学和代码能力分别提升14%和9%,基准评测中,模型能力位列国内第一。同时,Baichun 4还具备多模态能力;而首款AI应用“百小应”不仅支持多步搜索、智能定向搜索等能力,而且希望让 AI 从工具变为伙伴,逐步具备完整能力。

百川智能全称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据企查猫显示,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03月24日,注册资本647.67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王小川,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双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人工智能硬件销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等。

企查猫

谈及近期大模型价格战,王小川表示,价格免费是优势,但不一定是竞争力。To C是建立影响力的一部分,既有超级模型又有超级应用是做商业化成功失败的重要条件。而在市场规模和覆盖层面,中国的市场C(消费)端就比B(企业端)端大10倍,美国做ToB是特别好的生意。

王小川认为,免费之后,整个To B市场会繁荣的更快,因为大家更愿意尝试使用这个模型,价值空间是有的,但尾部公司会退出这个赛道。涨潮退潮最后才会有珍珠,但一定有它的一种泡沫在这里,会加速泡沫周期,也让它变得更加繁荣,这是商业里面必然出现的一个事情。

王小川称自己并未因眼前正在发生的争端而产生任何焦虑,但他建议创业公司不要掺和进去。在他看来,这并不等同于滴滴、美团时代的烧钱动作,不能改变以供需双边网络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同时,“不要把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指以开放API接口为代表的企业端模式)当成你的重点位置,这不是一个创业公司双轮驱动的逻辑。”

按照王小川的理解,这一轮大厂降价的实质是云厂商进到新战场,降价不仅是这些大厂射程范围内的事,也是仅限于云厂商的动作。如果是针对企业端服务,这场战争最后也会变成售卖整套云服务而不是模型本身。

——AI大模型是一种新的智能计算范式

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简称大模型,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人工智能计算范式。和传统AI模型相比,大模型的训练使用了更多的数据,具有更好的泛化性,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下游任务中。按照应用场景划分,AI大模型主要包括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等。业界典型的自然语言大模型有GPT-3、源、悟道和文心等。视觉大模型也已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安防、医学影像等领域。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以文生图技术也迅速发展,AI内容生成(AI Generated Content,AIGC)已成为下一个AI发展的重点领域。

图表5:生成式AI训练大模型汇总

——大模型的应用已经不局限于NLP(自然语言处理) 领域

目前大模型的应用已经不局限于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包括图片、语音、视频、代码等多种模态的应用开始涌现,而大模型、生成算法与多模态等底层技术的突破成为了生成式AI的质变的关键。一方面,目前大模型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下游任务,当前已经成为了生成式AI的底层框架。许多跨领域的AI应用均是构建于大模型之上,能够解决多任务、多场景、多功能需求,支撑各种模态的生成;另一方面,包括生成对抗网络(GAN)、变分自编码器(VAE)、扩散模型(DiffusionModel)、神经辐射场(Nerf)等快速涌现的生成算法,以大模型为基础,能够创造出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代码等各种模态的内容,而基于此之上的多模态应用开始涌现。此外,超级深度学习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大模型和多模态两个方向上的不断突破,并为AIGC技术能力的升级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和全新的可能性。

图表5:生成式AI应用与多模态模型

——中国生成式AI行业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企业综合竞争力

根据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公布的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企业综合竞争力10强排名情况来看,腾讯、科大讯飞、阿里巴巴分别排名在前三位,反映这三家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余上榜的企业大多数是互联网科技产业巨头企业。

图表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企业综合竞争力10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创新浪潮带动下,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等各环节将迎来快速迭代演进和探索突破的关键时期。从近期来看,大模型已在日常办公、文本创作、图像视频生成、客服问答等领域展现较大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从中长期看,大模型将与制造、生物医药、能源、交通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效率、拓展应用领域、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赋能工具,带动更大范围创新。

IDC预测,2026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211亿美元,人工智能将进入大规模落地应用关键期。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在其研究的63种应用中使用生成式AI,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每年2.6万亿-4.4万亿美元的增长。此轮国内大模型轮番降价,既是“百模大战”竞争的加剧,也是大模型商业化拐点将至。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AIGC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