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100大最顶级医院公布,6座万亿之城挂0
城市的竞争,从来不只是GDP之争。教育、医疗等资源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无形的影响。
最近,支原体、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各种病毒轮番上阵,哪些城市能够抗住病毒的侵袭?
01
中国医疗强市
一般而言,城市医疗资源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大。
而百强医院,是衡量一流医疗梯队的最佳指标。
由于复旦版《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对我国所有医院(包括部队医院)实行“全覆盖”,日益成为医院专科间比较评价的依据。
11月25日,复旦发布了最新的《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全国共有100家医院上榜,其中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连续13年蝉联前三,得分远远甩开后面的医院。
分城市来看,百强医院主要集中于大区中心,经济实力强劲的新兴城市完全不占优势。
北京、上海、广州遥遥领先,三城百强医院占了近半壁江山,堪称医疗领域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
像排名前三的北京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均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则分别拥有传染感染科排名全国第一以及呼吸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这两所医院也分别是张文宏和钟南山供职的单位。
在北上广之后,武汉、杭州、南京、成都、重庆、西安等位居第二梯队。
这些城市,几乎都是传统的区域中心,部分还是国家中心城市,不仅在所在省份中独一无二,甚至对整个区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北地区辉煌不复往昔,但也拥有6所百强医院,哈尔滨2所(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沈阳2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长春1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实际上,相比于百强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也能凸显一流医院的综合实力。
国家医学中心被誉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不仅代表着医疗诊治的顶级水平,还是参与国际竞争、逐鹿顶尖医学技术攻关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建立了14大国家级医学中心,包括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等。
这些医学中心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杭州等地,与百强医院城市出现高度重合。
这些医学中心所在的医院,不仅是医疗领域的佼佼者,还要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等方面有力发挥牵头作用。
而无论是百强医院排名还是国家级医学中心,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大区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医疗强市。
02
经济强市,医疗弱市
但是,与上述城市相比,深圳、苏州以及合肥等经济强市或新兴城市,却明显掉队。
深圳,是我国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市,然而在2019年之前,深圳没有一家医院入选百强医院。直到2020年,才有一家医院入选,2022年,也只增至2家。
深圳在优质医疗资源上的缺乏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起。
作为一座拥有17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截至到2022年10月,深圳只有32家三甲医院,远远不及北上广,更是被武汉、郑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甩在后面。
医疗资源不仅不够强,规模也不够大。
就床位数量而言,2020年全国共有6座城市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10万,分别是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其中重庆床位数21.9万张排名首位。
相比之下,深圳仅为6.3万张。在床位数量这一指标上,深圳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内的强省会城市、直辖市。甚至和部分三线城市相当,比如山东省济宁市,早在2018年底的卫生机构床位数量就为5.08万张。
如果考虑到人口规模,深圳在人均医疗资源方面更不占优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每千人医师数还是每千人床位数,深圳都位居倒数。加之人口持续的流入,深圳在公共医疗资源方面面临不小的压力。
不过,这背后也存在着历史原因。
首先,医院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储备和投入。
在计划时代,无论高校还是医院,都会向大城市集中布局,再加上几十年来的积累,传统大区中心的综合发展优势由此而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洗牌,新晋城市虽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往往聚焦于产业发展,对教育、医疗等公共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医疗上存在明显短板。
另一方面,一流的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医科高校。
百强医院,绝大多数都是主要高校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形成了医科院系与百强医院齐头并进的格局。
根据榜单,复旦大学共有9所附属医院上榜,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各有6所,浙江大学5所,四川大学、中南大学都是3所,华中科大更是有2所医院进入十强。
这背后,大名鼎鼎的协和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华西医学院、同济医学院、湘雅医学院等,是最大支撑所在。
但是,凭借强大的资金和科技实力,深圳正在加快补齐医疗短板。
为解决深圳医疗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于2014年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 245 个高水平医学团队来深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甲医院从2016年的 10 家增加到 2022 年底的 32 家。同时大力投入卫生健康人员招聘,到2022年末,全市每千人口卫生工作人员达8.22人;医疗卫生机构从2020年的4686家增加至2022年的5201家,其中包括60家医院和社康服务中心。
同时,为了补齐高等教育和医疗教育双重短板,深圳医学院校队伍也不断壮大:一边加快发展本土的深圳大学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另一边力邀各大名校来深开设医学院,如目前已有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另外,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势头发展非常强劲,不仅拥有千亿医疗巨头迈瑞医疗,还有坐拥国内医用辅料行业龙头企业稳健医疗、中国基因行业的奠基者华大基因、医药巨头企业健康元、华润三九等医疗领军企业;并且在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高端生物制品,以及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均有建树。
这些,都为深圳补齐医疗短板提供了强大支撑。
03
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我国顶尖医疗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的特征。
北上广可谓强者恒强,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地遥遥领先,深圳、苏州等掉队的经济强市也正在迎头赶上。
但还有一些城市却基本颗粒无收,其中不乏万亿GDP城市。例如,宁波、无锡、佛山、泉州、南通和东莞这6座万亿城市,百强医院至今仍然“挂零”。
在内地31个省份中,也还有12个省份没有百强医院。
这些省份包括:河北、山西、海南、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广西、云南、内蒙古、贵州、西藏。
不仅仅是百强医院,很多省份的三甲医院数量甚至都不敌一座城市的数量。
全国三甲医院超过100家的省份只有广东、山东两省,而内蒙古、贵州、吉林、甘肃、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均低于40家。而像西安、郑州、沈阳、哈尔滨等中部、东北城市都在40家以上。
总之,医疗资源向大城市集聚是大势所趋。然而疫情以及最近爆发的各种病毒,一再让所有城市都明白,强大的医疗实力到底有多重要。
国家也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十四五规划就提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一般而言,国家医学中心设在北上广等核心城市,而在一般省会设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主要地市设立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可见,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分层类似,我国也正在形成“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三层架构。
对于一些经济强市和强省会城市来说,这不失是一个机会。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3-2028年中国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3-2028年中国肿瘤医院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3】《2023-2028年中国智慧医院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参考资料:
【1】《最新百强医院排行!谁是中国医疗第一城?》,国民经略
【2】《最高补贴35万、6年新增22家三甲,深圳为了抢医生有多拼?》,丁香园
【3】《最新百强医院:北上广占了一半,深圳苏州为何不及二线省会?》,国民经略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