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直呼“毁容”!1400年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穿衣还愿”【附文化遗产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瞻研究

1

图源:摄图网

11月15日,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居民李某华委托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民王某国(李某华之母)请高塔镇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

据悉,该处造像是2021年才发现,还未纳入文保单位,虽然设有监控大棚保护,但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

11月14日,四川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巴中市文物局专家进行现场查勘,并研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已联系文物资质机构对摩崖造像价值及因涂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下一步,该中心将对调查处置和修复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巴中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涂抹造像的颜料主要是丙烯类,目前已经邀请相关专家论证。

文化遗产类旅游市场发展模式

文化遗产是以遗产地、纪念碑、历史场所和建筑、文化线路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保护型和改造型两大类。保护型模式是以现有的文化遗产为核心对象,融合遗址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利用,实现文旅协同,例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改造型模式是指对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利用与活化改造来发展旅游,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为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在功能上进行餐饮、酒店、民宿等形式的改造。

图表1:文化遗产类旅游市场发展模式

国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示范

2021年,按照《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办法(试行)》要求,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宣传文化遗产旅游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深入挖掘文物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广泛覆盖到博物馆、革命文物、考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众多遗产门类,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国内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与动力。

图表5: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类型占比(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认为,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应用场景,为其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赋予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表示,旅游对非遗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活化”方式。非遗文化与旅游的碰撞,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形成双向互补积极作用。合理的旅游开发能保护非遗的活态性,同时也有助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升级及产业化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