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时!中国科学院的他们让二氧化碳变成糖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该所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团队负责人、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孙媛霞,带领5名二三十岁的青年科研人员,经过2年的探索,改变了糖自然合成途径,实现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让糖的获取时长从“年”缩短到“小时”。该研究成果今年8月在线发表于国内刊物《科学通报》。
他们将高浓度二氧化碳等原料在反应溶液中按一定比例调配,在化学催化剂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4种己糖。整套实验反应时长约17小时。
同时,为了获得二氧化碳,这个技术就涉及到二氧化碳的收集。目前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分类:
常见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等,不同技术应用成熟程度差异较大。目前燃烧前物理吸收法已经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其它大部分燃烧捕集技术处于工业示范阶段。
二氧化碳捕集增量降本趋势明显
碳捕集技术从源头上避免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必不可缺的一环。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碳捕集技术,根据科技部提出的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预计到2025年全国CO2捕集规模达到100万吨,2050年规模增长至300万吨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利用该模式所获得的糖可作为原料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合成的葡萄糖等还可以作为工业生物制造关键原材料合成其他化学品,从而为负碳物质合成提供原料供给。”副研究员杨建刚表示,功能糖团队正在继续优化这个模式,争取早日将成果推向产业化。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