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or Science!张人禾院士:科学智能正在改变基础科学研究范式【附AI框架行业分析】
图源:摄图网
9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在2023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表示,科学智能正在改变基础科学研究范式,新型大模型融合了Type 1(数据驱动)与Type 2(机理驱动)模型,将科学机理、知识注入模型构建中。有效融合数据和机理,降低大数据和大算力依赖,提升模型可解释性。
众所周知,科研领域的问题分析维度高,尺度跨度大。随着复杂科学问题变量个数或分析维数的增加,计算复杂度成指数增加,传统的科研计算方法工作量大,分析时间长,科研工作人员经常感到力不从心。而“AI for Science”借助人工智能的巨大技术优势,可以将数学计算和科学模型的方法结合起来,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使传统的科研过程变得自动化、规模化、并行化和平台化,从而解决原来传统科学研究范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帮助科学家突破科研瓶颈。
“AI for Science”正成为人工智能框架的重点发力方向
2021年,DeepMind团队的AlphaFold2的问世,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
根据Omdia的数据,中国大部分开发者认为,国外主流的人工智能框架TensorFlow对“AI for Science”支持比较好,而中国本土的框架华为昇思MindSpore对“AI for Science”的支持能力超过了PyTorch并有赶超TensorFlow的趋势。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Responsible AI)成为关注焦点
“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即是一套道德准则,又是一套技术体系,是以安全、可靠和合乎道德的方式开发、评估、部署和规模化人工智能系统的方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有助于引导人工智能行业朝着对人和社会更有益,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可以建立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和信心,对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根据Omdia的数据,华为Mindspore被认为对负责任的人工智能(Responsible AI)提供较好支持,排名仅次于TensorFlow。
图灵奖得主 Jim Gary 认为科学研究经历了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数据驱动范式等 4 种范式。当前,许多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正在迎来新的范式,即第五范式。第五范式以虚实交互、平行驱动的 AI 技术为核心,以智联网和区块链构建基础,以融入人的价值和知识为手段,开启以人机共融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认为新技术的赋能,提升了科研效率,有效促进了科研原始创新,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科研的角度来看,机器学习为理论计算创造了可能,算法的精进,算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