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NASA预警的“潜在威胁小行星”从天掠过
我国3个气象站入选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
5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宣布了最新一批百年气象站,由中国申报的内蒙古海拉尔、安徽蚌埠、浙江杭州3个气象站,因建站历史悠久、多年致力于持续观测及推动探测环境保护,被认定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
NASA预警的“潜在威胁小行星”从天掠过
就在5月24日晚,一颗名为 2023 CL3 的小行星从地球上空掠过。早先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警告称,这是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它的直径 200 米,于距离地球不到 724 万公里的地方掠过。
荷兰一瘫痪男子脑内植入信号传导装置后重新行走
来自荷兰的格特-扬·奥斯卡姆(Gert-Jan Oskam)今年40岁,12年前的一场自行车车祸导致他瘫痪在床,但通过在脑内和脊椎植入电子传导装置,他现在可以控制双腿重新行走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5日报道,奥斯卡姆在2021年7月接受了手术。医生在他的头骨两侧各打了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孔,位于大脑运动中枢的上方,然后插入了两个圆盘形的植入物,使大脑发出的信号得以通过无线传输到头盔的传感器上。这些信号通过计算机算法转化为指令,并借助脊椎处植入的第二个装置控制腿部和脚部的肌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加入复旦大学
5月23日,一位世界顶尖经济学家柔性加入复旦。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教授让·梯若尔(Jean Tirole)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受聘为“复旦-图卢兹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FT-RIDE)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
韩国自研火箭“世界号”推迟发射
韩国航空航天研究院(研究院)表示,当地时间24日下午启动“世界号”的发射准备工作。在检查推进器的过程中,发现出现通信异常。就此,科技部和研究院将力争维持“世界号”的垂直状态,于当晚分析出现异常的原因并制定防止对策,争取25日再次发射。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
5月24日上午,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副省长邵新宇出席挂牌仪式,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政治责任,奋力开创我省疾控事业发展新局面。
怀柔5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正式交付使用
25日,用于空间辐射测试的怀柔50MeV(兆电子伏特)质子回旋加速器正式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交付使用。该加速器将为空间辐射环境效应测试与分析、空间抗辐射防护设计与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测试条件,为辐射环境探测及空间辐射环境应用提供支撑。
我国茶产品生产过程碳排放呈下降趋势
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的中国茶产业生态低碳发展信息交流会上,《中国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发布。该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在减排固碳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茶园化学投入品使用量明显下降,单位重量茶叶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蜜蜂采蜜自带“认知地图”来导航
最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汪正威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Randolf Menzel团队及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Charles Gallistel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从蜜蜂蜂群的舞蹈交流机制中,找到了无脊椎动物具备“认知地图”的新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突破性方法将“顽固”金属转化为薄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种首创的突破性方法,可以更容易地用“顽固”金属制造高质量的金属氧化物薄膜。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开发用于量子计算、微电子、传感器和能源催化的下一代新材料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脑-脊髓通信植入装置助力瘫痪后运动能力恢复
5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神经科学的研究论文指出,一种能恢复大脑和脊髓间通信的植入装置——脑-脊髓接口(BSI),被证明能帮助手臂和腿部瘫痪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该装置还被发现能促进神经恢复,接受测试的患者在植入装置关闭后仍能使用拐杖行走。这项研究结果为恢复瘫痪后的自然运动控制力搭建了一个框架。
母乳脂肪酸对新生小鼠心脏成熟十分关键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发育生物学论文称,一种母乳中的脂肪酸对于新生小鼠心脏的成熟十分关键。这一发现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新生小鼠出生后心脏发育的机制。
“人造云”将全天候从稀薄空气中发电
在未来世界,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可获得清洁电力,而通用空气发电效应意味着这个场景可成为现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几乎任何材料都可以变成一种从湿润空气中不断收集电力的设备,这为清洁电力的获取打开一扇宽阔的大门。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材料》杂志上。
廉价氮化铁替代贵金属降低制氢成本
5月24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结构零件,可大幅减少用于水电解装置的贵金属铂和铱使用量,降低了绿氢的生产成本,同时开发出了确保与现有装置同等性能和耐久性的技术。
超强DNA修复让弓头鲸远离癌症
《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2日报道,弓头鲸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很少受癌症的影响。美国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弓头鲸的细胞似乎能比人类或小鼠的细胞更快速有效地修复DNA,这或许可解释为什么它们能活到200岁以上,且癌症发病率较低。
MIT研制“造梦机”来影响认知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打盹”时最具创造力,尤其当被引导梦到特定主题时。这项最新研究于2023年5月15日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石油化工专家关兴亚逝世,享年92岁
著名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顾问关兴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23日22时59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关兴亚长期从事丙烯腈催化剂及其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研制成功丙烯腈四元、五元催化剂,CT-1型、B-82型和MB-86型等牌号催化剂,经济效益显著,开发出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副产品硫铵回收、乙腈回收等新工艺,提供了万吨级工业装置成套基础设计;承担丙烯腈生产成套技术国产化研究,为成套技术国产化并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