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白宫宣布首个AI监管计划,拨款1.4亿美元
我国完成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非人灵长类动物试验
4日,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是在前期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羊)试验基础上取得的进一步成果,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技术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空中用5G!5G地空通信试验频率获得批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国航空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依申请批复中国移动使用其4.9GHz部分5G频率资源在国内有关省份开展5G地空通信(5G-ATG)技术试验。此次批准中国移动开展5G-ATG试验,将进一步提升5G网络覆盖的空间维度,拓展5G的行业应用场景,更好满足航空旅客日益增长的空中访问互联网需求。
我国海拔最高特高压变电站主体开工建设
5月4日,甘孜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主体在四川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目前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特高压变电站。甘孜1000千伏变电站是川渝特高压工程的起点站,它的建设将我国特高压变电站海拔高度从1500米提升至3450米,变电容量达600万千伏安。据介绍,变电站建设面临高海拔、重覆冰、高地震烈度三重挑战,不仅自然环境艰苦,施工难度极大。
成年植株数量不足百 广东发现全球罕见新物种
5月3日,国际专业学术期刊Nordic Journal of Botany在线发表河源堇菜相关论文。“河源堇菜”由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溪保护区)科研团队发现,系极危植物,已命名为“河源堇菜”。这是首个以河源命名的种子植物,属河源特有种。据介绍,2021年2月,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和中山大学凡强团队,在紫金县西部区域一悬崖峭壁,发现了一种蓝色花瓣的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经长时间监测和研究,确定为新物种,并被命名为河源堇菜。
“祝融号”发现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近日发表了一项火星存在液态水的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多边形脊、带状水痕等特征,光谱数据分析发现,沙丘表面富含含水硫酸盐、蛋白石、含水铁氧化物等含水矿物。
我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下发
5月4日,从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4月28日下发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该证书由舜丰生物获得。
白宫宣布首个AI监管计划:拨款1.4亿美元
随着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引发越来越多监管呼声,美国白宫当地时间5月4日宣布了其首个遏制人工智能风险的举措。白宫官员表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计划拨款1.4亿美元用于新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政府还承诺为政府机构发布指导方针草案,以确保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保障“美国人民的权利和安全”。几家人工智能公司已同意在8月的一次网络安全会议上提交其产品以供审查。
微软Bing升级:Bing Chat将无需排队,支持图像、视频回答
5月4日,微软官方博客发表文章称,他们正在转向下一代人工智能(AI)驱动的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就在3个月前,微软推出了新的AI驱动的Bing和Edge。他们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搜索的一个普遍问题——几乎一半的网络搜索都没有得到答复。新的Bing将强大的大型语言模型(如Open AI的GPT-4)与微软庞大的搜索索引相结合,以便获取更好的搜索结果和问题的答案,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查找信息的方式。
新方法使用“电黏附”连接软材料
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ACS应用材料与界面》上发表的报告中称,现在有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不需要胶水即可将黏稠的东西“焊接”在一起。他们展示了一种通用的“电黏附”技术,只需通过电流就可以将软材料相互黏合在一起。
科研人员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实现醋酸“零碳”制造
5日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光电信息学院庞元杰教授团队以醋酸为目标产物,联合多伦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技术,实现醋酸“零碳”制造。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可穿戴超声贴片监测深层组织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拉伸的超声波阵列,能以0.5毫米的空间分辨率对人体皮肤表面以下4厘米深的组织进行连续、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新型水凝胶皮肤具有触觉传感能力
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启发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的基于水凝胶的皮肤,这种极其柔韧的皮肤使用一系列电极和一种算法重建触觉刺激,让机器人能够检测物体的触觉特性,复制人类的触觉,有望促进软体机器人的开发。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3日出版的《今日材料电子》杂志。
科学家“复活”石器时代分子
古代基因组重建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揭示旧石器时代微生物丰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重建了更新世以前未知细菌的基因组,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平台以恢复古代细菌的天然产物。
化疗药物首次到达人脑
治疗致命性脑癌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也无法渗透血脑屏障抵达脑肿瘤。但现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团队报告了一项Ⅰ期人体临床试验的结果,他们使用一种新型的颅骨植入式超声设备,打开血脑屏障,并反复将化疗药物渗透到人脑的大片关键区域以增强治疗效果。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上。
高中生借AI首次发现既抗衰老又抗肿瘤双效靶点
近日,主要由三名来自挪威、美国和中国的高中生组成的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识别出CNGA3、GLUD1、SIRT1三个全新的针对衰老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潜在双效靶点。相关文章《Identification of dual-purpose therapeutic targets implicated in aging and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using PandaOmics - an AI-enabled biological target discovery platform》已于当地时间4月26日,发布在《衰老》(Aging)杂志。
新“电子科技大学”来了
近日,中原工学院在龙湖校区召开航空港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推进会,明确指挥部成员职责分工,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指出,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是学校当前的基础工作、关键工作、首要工作。航空港校区建设是中原工学院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大任务,对决战决胜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