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火星曾长期存在稳定磁场,1万年前人类就已驯化了“喵星人”

Sue Xiao

1

1

清华大学主办国际期刊《Polyoxometalates》2022年第二期发布

Polyoxometalates(《多金属氧簇(英文)》,ISSN 2957-9821)是清华大学主办的国际首个多金属氧簇领域跨学科学术期刊,旨在传播多金属氧簇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和创新性应用研究最新进展,致力于为国内外多金属氧簇领域的学者搭建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金属氧簇领域学术交流和发展。该刊于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魏永革教授担任主编,第二期于2022年12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SciOpen平台正式出版,全文开放获取。

我国碳汇监测将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在太空中进行在轨测试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模型形式与公众见面。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碳星”,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它将使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十号02星

12月29日12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58次飞行。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开建

12月27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项目建设推进会,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批复、首个启动建设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火星曾长期存在稳定磁场

美国科学家用一台新型量子显微镜研究了一颗著名的火星陨石的碎片。这颗陨石是一块火星岩石,在一次撞击后飞离火星并落在地球上。研究表明,火星磁场一直持续到39亿年前,比许多人想象的长了数亿年。科学家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一次会议上讨论了上述发现。该发现也支持这一观点,即火星磁场有时会像地球磁场一样发生翻转,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揭示火星外核曾经的熔融“动力源”。

韩国月球轨道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绕月轨道

据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和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当地时间28日消息,韩国首个月球轨道探测器“赏月”号(“Danuri”)于27日成功进入预定的绕月飞行轨道。“赏月”号于今年8月5日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45天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据介绍,“赏月”号26日上午11时6分许开始执行最后一次变轨任务,并于次日被确认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西南地区阴雨雪持续在线 元旦期间冷空气活跃

12月28日,我国西南及江南一带的雨雪范围达到最大,强度最强。预计今天,江南的雨雪将陆续减少消退,西南地区的阴雨雪天气仍会持续;而北方则依旧是降水稀少的状态。此外,未来几天,西南地区等地湿冷魔法攻击仍将持续,气温低迷。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建筑主体完工

据广州市南沙区政府12月28日消息,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力学所广天院一期N-4总装总测厂房、智能院一期科研基地N-8科研楼主体已正式完工。作为首批完成主体建设的科研建筑,这两个项目领跑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将在准备就绪后正式投入科研创新使用。

1

“怪物”触手微生物或为复杂生命的祖先

远古微生物的存在早于地球上携带细胞核的细胞的出现,它们可能掌握着这些复杂细胞最初是如何形成的秘密。现在,科学家们首次在实验室中培养出足够数量的这些微生物,以详细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新报告,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名为L.ossiferum的生物体,它属于一组被称为仙宫古菌的微生物。仙宫古菌以北欧神话中众神的居所命名,一些科学家认为它是真核生物最接近的进化亲戚,真核生物是将其DNA包裹在称为细胞核的保护性气泡中的细胞。

收缩水凝胶扩展纳米制造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利用各种材料创建超高分辨率、复杂3D纳米结构的策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团队此次开发的新技术,为微加工领域的长期挑战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一种将可印刷纳米设备的尺寸减小到几十纳米长、几个原子厚的方法。他们的方案与传统的被称为膨胀显微镜的方式相反,他们在水凝胶中创建材料的3D图案,并将其缩小以获得纳米级分辨率。

新软件用DNA创建3D纳米结构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杜克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新开发的开源软件程序可让用户绘制圆形的图纸或数字模型,并将它们转化为由DNA构成的3D结构,每个3D结构就是一个微小的空心体,其直径不超过百万分之五厘米,一根针头上可容纳超过50000个这样的微结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不仅仅是纳米雕塑。该软件可让研究人员制造微型容器来运送药物,或制造用于铸造具有特定形状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模具,用于太阳能电池、医学成像等。

“迁移矩阵机”助力脑电信号解码

大脑是人体的中央控制器,具有高度的认知、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解码脑神经信号的动态变化是脑科学研究重要方向之一。日前,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在脑电信号解码领域取得突破,助力脑疾病的诊治、类脑智能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自适应多模知识迁移矩阵机的脑电信号分类”在人工智能国际顶级期刊《 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在线发表。

1亿年前雀鳝目鱼类分化重现了美洲大陆的形成

雀鳝目鱼类是起源年代久远,并存活至今的一个类群,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1亿5千万年前的地层中,因此,雀鳝目鱼类的物种分化可以很好地用于揭示地球演化历史和水系变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与耶鲁大学Thomas Near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雀鳝目各类群的分化时间完美重现了中生代的重大地质构造事件,包括美洲大陆的形成,早期大西洋的扩张,以及白垩纪北美大陆河流的构造等,近日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系统生物学》上。

1万年前人类就已驯化了“喵星人”

近1万年前,居住在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周围地区)的人类从狩猎采集者转变为农民。他们与以啮齿动物为食的猫建立了密切联系,因为后者可以成为控制害虫的工具。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类的这种生活方式转变是世界上首次驯化猫的催化剂。随着人类开始走向全球,他们也带着新的猫科动物朋友一起旅行。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遗传》。

全球降水频率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影响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后杜悦在导师闫俊华研究员等指导下,研究揭示了全球降水频率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暖加剧了水文循环,导致降水状况(频率和数量)发生变化,这可能对土壤呼吸(Rs)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人们对Rs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全球降水频率(PF)的变化将如何影响Rs,却未有共识。

1

张平文出任武汉大学校长

12月28日,武汉大学网站“现任领导”一栏更新显示,张平文已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平文,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2014年)及“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2022年)。2018年至今担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杜江峰同志任浙江大学校长

日前,中央批准:杜江峰同志任浙江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12月28日,浙江大学召开教师干部视频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同志,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成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同志主持会议。

1

光大科技荣获第十三届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奖

近日,由《金融电子化》杂志社主办的“2022中国金融科技年会暨第十三届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奖颁奖典礼”成功举行。光大科技提报的普惠金融项目“科技赋能构建普惠金融生态系统”荣获“2022金融业·科技赋能业务创新突出贡献奖”。

特灵科技中国荣获“2022年度行业创新典范奖”

12月28日,全球温控系统创新者特灵科技,凭借在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及行业影响力,荣获第三届国际科创节“2022年度行业创新典范奖”,充分肯定了特灵科技作为行业创新者与领军者的突出贡献。

1

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孙敬良院士逝世

12 月 28 日,据中国工程院官方消息,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 12 月 28 日逝世,享年 92 岁。孙敬良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山东省掖县人,1958 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敬良早期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主持多种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改进,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技术关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