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取消第9天,又一个千亿黄金赛道火爆登场

Emma Chou

1

12月起,广州、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地陆续宣布,公共场所取消核酸查验,凭绿码自由出入,打工人一天一次核酸“续命”的时代终于过去。

扑面而来的是对病毒担忧,“非必要不核酸”之下,于是,熟悉的操作来了,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一夜被卖断货,N95口罩搜索量直线上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爆单,供不应求。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表示,“要以平常心对待新冠感染,没必要紧张甚至恐惧”。国家卫健委也表示,“没有症状的居家感染者不需要治疗”。一批医学专家轮番科普,病毒经过三年演变,毒性已经大大降低,大部分中青年人可自愈。

常态化核酸取消,是不是意味着抗原检测的市场来了?

抢不到抗原检测试剂,抢黄桃罐头

全国各地的药房,一夜之间,比菜市场还热闹。

北京多个药店不约而同地表示,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早几天就开始缺货,有的话也是极少现货,经销商手头也没现货,什么时候能到货“不确定”。

广州越秀、海珠等多家药店表示最近抗原试剂盒卖得最好,一天1000多盒,几乎能卖完,但补货也很迅速。

线上平台同样火热,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有批发商透露,“抗原试剂抢疯了。某品牌检测试剂20万人份的货源,半天就全抢没了。”“有个集团要定3万人次,有个医院找我订6000,都找不到货,每天还没睡醒就有各方信息轰炸,找我要货。”

有意思的是,抢不到药物、抗原试剂的网友,转头把黄桃罐头一扫而空了。

目前来看,此次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供不应求受政策调整影响明显,消费者出于“恐慌”心态短时间释放出来的庞大需求。

上市企业近日陆续进行回应, 九安医疗回应正积极快速地协调各方资源,力争迅速提高供应量;长荣股份回应,公司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正在陆续向客户交付。

行情如此火爆,核酸才退潮,又要来一个抗原市场?

“暴富神话”轮到抗原了?

如果复制海外路径,“暴富神话”确实在上演。

热景生物公布2021年业绩快报,公司2021年度实现营收53.72亿元,同比增长946.14%;实现净利润21.93亿元,同比增长1856.81%。

热景生物2款新冠抗原检测产品上半年获得德国官方用于居家自由检测的认证,下半年拿到欧盟CE以及英国、法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许可。

九安医疗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60.50亿元,同比增长31918.64%,主要是从去年开始承接美国政府订单。

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获批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批文合计有37条,其中,产品涉及到的上市公司有15家,包括万孚生物、诺唯赞、万泰生物、之江生物、亚辉龙、热景生物、丽珠集团等。

A股抗原检测概念股持续拉升,截至发稿,安旭生物、东方生物、九安医疗涨超10%,明德生物、英科医疗、热景生物等股拉升跟涨。

1

但情况却又不一样。

九安医疗旗下2份装iHealth试剂盒曾定价6.99美元/人份,目前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上零售价格大约为17.98美元,涨了近3倍。

1

图片:亚马逊截图

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政府集中带量采购早已杀入新冠抗原检测领域,目前的零售价只有3、4月的20%-30%。

今年3月,天津、山东、浙江、广东、内蒙古等地陆续开启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集采“砍价”,4月底,广东18省联盟集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共有15家企业中选,中选价大多为3.95元/人份,最低价3.91元/人份,最高价4.95元/人份。

目前,在京东健康平台搜索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显示,热景生物在售的一人份单价为8.9元;万孚生物20人份在售价为130元,换算成一人份单价为6.5元。

而今年3月15日,在淘宝平台搜索新冠检测试剂盒,在售的一人份热景生物试剂盒单价在24.8元,万孚生物20人份的售价在480元,换算成一人份单价为24元。

而且,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价格还有下探空间。有券商研报显示,“在极限情况下,生产成本可压低至1.5元”。

如果直接套“核酸造富神话”,也是错误的。

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疫情严重时采取的强制性手段,后者应用于疫情趋缓时,看个人意愿。

这意味,随着对新冠病毒认知提高,主动付费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的用户规模远小于强制性核酸检测的规模。

多个券商研报显示,作为防疫补充工具,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短期迎来爆发,市场规模在百亿左右,未来半年是黄金销售期。

国联证券研报中表示,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对应专业、非专业场景空间为112-260亿元和150亿元;中泰证券研报认为,预测国内单月市场规模为177亿-266亿元,如考虑到居民、企业自费购买情况,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新冠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身在局中的抗原企业已经图谋扩大业务范围。

2021年6月,圣湘生物2.55亿元收购基因测序产业上游设备和试剂的研发制造商真迈生物14.76%的股权。

9月,热景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拟与董事长、总经理林长青、员工持股平台尧景管理中心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尧景基因,从事外泌体相关基因检测研发项目;12月,又以1.53亿元拿下癌症早筛企业翱锐生物38.1%的股权。

同样是12月,东方生物投资6亿元开展生物芯片产研基地项目,开发生物芯片、基于荧光定量、时间分辨的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系列;

2022年2月,东方生物投入5亿元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研发创新中心,拓展从分子生物原料到分子诊断、生物芯片技术诊断产品和设备的创新研发,开展一到四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转化应用。

这一系列动作显示,风口,不在新冠抗原检测,而在体外诊断!

一个千亿黄金赛道诞生

无论是之前人人痛苦的核酸检测还是当下火得一塌糊涂的抗原检测,都属于体外诊断(IVD),处于医疗器械产业链的中游环节。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1)》数据,2020年体外诊断(IVD)市场规模达890亿元,同比增长24.30%。据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高值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或超1000亿元,同比上升19.73%。

1

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体外诊断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POCT(即时诊断)等。

去医院体检必做的尿常规、血常规就属于生化诊断,检验爱情结晶的验孕棒就是免疫诊断,新生儿唐筛应用到了分子诊断。

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全球体外诊断主要三大领域,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40%以上,而在我国,更是占据了73%的市场份额。

1

或许你会觉得千亿规模,也配称为风口?

首先,高悬头顶的人口老龄化!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已占到总人口的18.7%。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人体机能的退化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强悍如C罗,依旧要忍受世界杯坐冷板凳。

慢性病排着队找上门来,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代谢性异常,以及胃癌、肺癌、恶性肿瘤。

人口老龄化推动就诊需求,推高医院门诊量。从中国医院门诊量数据来看门诊就诊人次已从2015年的30.83亿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38.40亿人次,期间复合增长率为5.6%。

其次,体外诊断具有极高医疗经济性价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的数据显示,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提供精准的诊断和筛查服务,其中每投入1元,可节省下后续治疗费用8.5元,以及抢救费用100元的医疗支出。

再者,体外诊断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小。

经济波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逛街买衣服、星巴克喝咖啡改成泡挂耳、出门滴滴换成地铁出行,但事关健康或者本身就有慢性病的人群,看病就诊属于不能省环节。

因此,体外诊断涉及生命健康,刚需性强,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经济波动对行业的影响不明显,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当然,还是得从产业链来看,体外诊断处于医疗器械产业的中游环节,是高毛利的黄金赛道,其上游原材料属于技术高壁垒环节,如高端蛋白质、生物酶往往依赖进口,毛利率高达90%以上,属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利润环节。

这也是国产替代发力的环节,例如,分子生物学试剂市场,80%都是进口试剂。在分子诊断酶原料领域有着龙头之称的诺唯赞,2021年除新冠业务外的常规业务收入约7.18亿元,同比增长92%。

体外诊断的中游环节为原材料组装,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目前国内生产厂家众多,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相对分散,这意味着还有成为行业龙头的机会。

下游应用来看,医院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端,占总市场规模的89%。近年来,临床检验增速惊人,2020年中国临床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达4812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预计于2025年达到81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2%。

免费的核酸没了,收费的抗原爆了,背后则是又一个千亿黄金赛道火爆登场!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体外诊断(IVD)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2-2027年中国体外诊断(IVD)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区域产业对标研究、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聚焦创新技术及具备国产替代潜力的体外诊断细分领域》,湘财证券

【2】《抗原试剂公司股价跳水!产品单价跌入个位数 还有下探空间?》,南方都市报

【3】《核酸退潮,抗原火了!未来市场能走多远?》,中新经纬

【4】《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打响价格战:单价降至个位数,市场或再迎阶段性爆发》,蓝鲸财经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