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市场下滑40%,中国进入“低欲望社会”了吗?

黄琨

盼望着疫情可以提高生育率的人们,失算了!

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不仅没像部分人想象的那样,会刺激起存在于人类基因中的最原始的欲望,推动大家“造个人玩”,反而在人口问题上又蒙了一层阴霾。

最新报道称,全球最大的避孕套生产企业——康乐公司,过去2年避孕套销量下降了40%,现在被迫转行,开辟新生产线生产手套去了。

1

(图片来源:pixabay)

工商数据从更宏观的角度揭示了行业的惨淡情景:

据企查猫显示,从2020年到今年6月20日,有超过4万家避孕套生产企业注销,平均每年注销1.73万家,远多于2019年的14987家。

这些数据着实令人咋舌,因为仅仅在2年前,这还是投行、研究机构和媒体眼中的香饽饽。

闷声发大财

如果用“避孕套行业”为关键词,去搜索2年前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到满屏的“风口”“机会”一类字眼。

再细看一些数据,确实会产生一种这个行业起飞在望的感觉。

回首20年前,避孕套在我国实际上是个长期被压制的产业。出于传统道德的避讳,社会对一切与性相关的问题闻之色变。

在各行各业都已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国第1家性用品商店“亚当夏娃”直到1993年初才在北京的赵登禹路上正式开张。

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外媒体以“中国第一场性革命”为话题轰轰烈烈的报道,以及贴满玻璃窗的“大流氓”“淫店”字条。

1989年,工商总局发布了《关于严禁刊播有关性生活产品广告的规定》,其中明确提到:

“一些地区出现了有关性生活产品的广告……这类产品向社会宣传,有悖于我国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因此,无论这类产品是否允许生产,在广告宣传上都应当严格禁止。”

直到10年后的1999年11月,央视《中国人口》栏目播出公益广告,宣传“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还是仅存活了1天就被撤下。

即便是在2008年,上海想在全市61所高校推广自动售套机,也只有13所响应。

这也是为什么1998年,杰士邦在广州公交车上打了33天广告,震动了全国。

但是,嘴上不说,不代表人们在性用品方面没有需求。事实正相反,这种衍生自人类本能的需求极其庞大,商品非常好卖。

2002年,千龙新闻网记者暗访调查发现,情趣用品店内部分商品毛利率甚至高达1000%。一款“非洲名模”的仿真玩具批发价150元,零售价1500元。

那时北京一个普通白领月薪也就2、3千,而一家30平的情趣用品店,1个月能赚3-4万,干1年能在北京买套房。

闷声发大财,在前人的智慧下,这个行业隐秘而快速地发展起来。

最终让这个行业“走到阳光下”的有3个因素。

最直接的原因是,艾滋病。

1

1985年,艾滋病首次出现在中国,随后在云南边境大量发现。90年代中期,病例迅速在内地城市扩散,1995年河南156份血液样本中有78份HIV阳性。

之后,随着性行为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开始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1998年31个省均报告了HIV感染者。

在2003年底发布的《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中,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数量已经上升到84万。

其中还有十分惊悚的一句:“卫生部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达到100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关于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避孕套)的实施意见》,支持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在大众媒体上宣传“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

其次是观念的进步。

现代工业将女性迎入社会生产的同时,也逐渐瓦解了传统家庭分工套在“性”头上的道德枷锁。

与此同时,性和性符号作为最有吸引力的商业元素之一,在市场经济下从方方面面轰炸着人们的眼球,客观上完成了对人们观念的改造。

腾讯·大浙网发起的“2017中国人婚恋观大调查”统计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都能接受婚前性行为,超过一半人接受婚前同居。

在年轻人身上,新观念展现得更为明显。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期间的“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71.83%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开房或同居,21.65%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一夜情“或“约炮”。

第三是因为,避孕药损害身体健康。

在计划生育时代,除了结扎、上环以外,国内最主要的避孕方法就是避孕药。

然而,避孕药利用干扰人体生殖过程避孕的原理,难免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影响内分泌系统正常运作,严重时可能导致不孕。而避孕套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正常使用,几乎没有人体风险。

另一方面,在经济性上,口碑好的进口避孕药,比如优实明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市场单盒售价均在100元以上,而避孕套,目前市场上单盒普遍价格也只在20至60元之间不等。

种种因素叠加,避孕套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很是享受了一段“好春光”。

好春光

根据Technavio数据,2015-2020年全球避孕套市场规模从43.6亿美元增至7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03%。避孕套的销量从277.8亿只增至446.8亿只,年复合增长率为9.97%。

2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的行业增长更加迅速,每年的增量可以达到15%。

另有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人消费量100亿只避孕套,以15%的增速计算,到2020年,消费量也就达到150亿只,平摊到中国9亿青中年身上,每人每年16.7只,每个月只有1只出头,显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24年,行业还能有每年大约12%的增幅。

这其中的广阔想象空间,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此。

文章开头提到,2019年有14987家避孕套企业注销,其大背景是,从2010年到2019年,全国计生用品企业从5242家增长到了47238家,增长率超过900%。

3

事实上,在疫情初时,由于需求暴增,生产却突然被打断,“短缺”才是避孕套行业的主题。

正是在这一热潮下,杜蕾斯的母公司利洁时转变了在国内的经营战略。

此前,利洁时手下除了杜蕾斯以外,还拥有知名奶粉品牌美赞臣,左手避孕套,右手卖奶粉,被业内戏称为“风险对冲”。

但在去年6月,利洁时以22亿美元(约合14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美赞臣大中华区业务出售给了老牌PE春华资本,转手买了一家国内避孕套公司科天PU安全套,押注中国避孕套市场。

对于杜蕾斯而言,这招妙手显然有利于加强他们在国内的统治地位。

没错,这个紧贴到中国亿万人肌肤的产业,又是由国外品牌主导的。据统计,来自英国的杜蕾斯市场占有率超过40%,来自日本的冈本占有率为13%,二者合计占比过半。诸多国内品牌只能凭借低价策略,挤在剩下不到一半市场上厮杀。

国内品牌也曾尝试过突破。

2013年大象凭借“单手撕”包装营销出圈;2015年诺丝科技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安全套第一股;2017年科天研发聚氨酯避孕套,突破冈本对超薄避孕套的垄断等,都是试图打破洋品牌主导格局的努力。

疫情暴发,行业原本秩序被打乱时,国内品牌能否“逆袭”,一度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销售额下滑40%”的行业境况下,这一切都成了幻影。

大象避孕套创始人兼CEO赵川表示:

“两年多来,其他行业的老板都表示很羡慕我们,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居家,一定会带来避孕套产品用量的暴增。但其实并非如此。”

原因何在?

相看两厌

有一种解释是,避孕套销量下滑,或许与使用场景有关。诺丝科技董事长江志铭表示,当人们的沟通、往来减少后,安全套的使用频率也有所减少。

言下之意,原来大家对于避孕套的使用场景有着深深的误解,也许家庭之内并不是避孕套最主要的使用场景。

这一点得到了南方周末的确证,其引述大象品牌的统计数据称,中国市场避孕套的使用场景,接近一半是发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破案了!

家庭以外,还有谁使用避孕套?大学生情侣、没有同居的年轻情侣、异地恋伴侣,不外如是。流调和封控阻止了他们活动,自然导致避孕套销量下降。

这种解释是对的吗?

再来看2组数据——京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6月,中国成人用品需求同比增长约30%,相当于人均购买了44只安全套和2盒避孕药;2月,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宅家十大热销商品”榜单,在1月24日至2月14日期间,安全套一度排名TOP10。

2020年上半年,正是疫情肆虐最严重的时候,也是封控措施最严格的时候,各大城市的社交隔离政策短时间内几乎完全阻断了人员活动。

按照上面的解释,这理应是避孕套使用最少的时候,怎么反而增长如此迅速?

或许另一个解释更加合理:疫情让人们的欲望下降了。

早在2020年9月,《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就发表过文章:对意大利同居伴侣的调查显示,在性生活上的愉悦感、满意度、欲望正在降低。

之后,美国、土耳其、印度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描述了疫情中的同一种现象:疫情中,情侣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先是短暂攀升,但随着面对面的时间延长而快速滑落。

心理学上有一种“曝光效应”,简单说就是如果两个人经常见面,他们彼此会更加喜欢对方;但是曝光必须有度,过长时间的共处,反而会让缺点更多曝光在对方眼前。显然,疫情就造成了后一种结果。

不过,考虑到大量研究显示,疫情期间,许多人连自娱自乐的次数都减少了,那显然不能怪到伴侣头上。

心理学家们认为,新冠疫情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封控措施加剧了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整体欲望的下降,正所谓“两只斑马不会在狮子面前交配”。

假如一个人日常已经疯狂996内卷,疫情期间又多了失业风险,甚至连基本物资能不能保证都要担惊受怕,自然不能指望他还能提振雄风。

这对于当前已经触痛人们神经的人口问题来说,显然不是个好信号。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比2019年下降18%,但是比低生育率更可怕的,是生育率和避孕套销量两个指标的双降——后者意味着人们连欲望都失去了,那是生命活力的一种象征。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疫情之后避孕套市场缺口超1亿,国产避孕套逆袭的机会到了?》,澎湃新闻

[2]《人均购买44只安全套,“含蓄”中国成情趣用品第一大国》,酷玩实验室

[3]《新冠疫情如何影响我们的性生活》,BBC

[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中国青年报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