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感染性更强,机器人首次独立完成腹腔镜手术,北京老年科技大学成立

Paris Li

1

1

中国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下半年或进入临床

据国内媒体报道,由我国自主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前候选特效药物分子 GDI-4405 正加速推进多项临床试验申报和药物生产,预计 2022 年下半年进入临床。该药物由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开发,以新冠病毒复制和增殖所必需的 3CL 蛋白酶为靶标。后者是病毒复制所必须的蛋白酶,也是多种上市抗病毒药物(如艾滋病、丙肝药物)的靶点。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表示,GDI-4405 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小分子口服新冠药物的研发进程,成为疫苗的有效补充。

日本发现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感染性更强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发现至少27例奥密克戎毒株亚型变异株BA.2。日本专家分析称,其感染性比奥密克戎毒株强18%,并呼吁警惕今后的疫情。据报道,对奥密克戎毒株亚型变异株的感染性,京都大学教授西浦基于丹麦的数据汇总分析结果称,“感染性增强近2成,这是(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很大的差异”,需要非常认真地监测今后是否在日本蔓延。

港中大研究:新冠长期后遗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新冠肺炎引致的长期综合后遗症,又称“长新冠”,指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的并发症或持续症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26日公布,中大医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人的肠道细菌失衡和出现“长新冠”的风险息息相关。此外,团队发现“长新冠”病人肠道中缺少了几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肠道细菌,包括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而病人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是导致日后出现“长新冠”的主要因素。

1

科学家在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13万种新病毒

近日,在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从已有的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近132 000种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组。研究者专注于寻找与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对病毒的复制起关键作用)有关的基因。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云计算架构,可以实现超高通量的序列对比。在最终发现的13万余种新型病毒中,包括9种冠状病毒、300多种与丁型肝炎病毒有关的病毒和250余种巨大噬菌体。对于大多数病毒来说,研究者并没能获取其完整的基因组,但依然可以利用已知的部分序列构建病毒间的谱系关系。目前,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公共数据库,其中包括他们开发的工具和目前已有的筛选结果。

补充维生素D和鱼油,可降低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根据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的新研究,一项针对美国老年人的试验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或维生素D和omega-3 鱼油的组合--似乎会降低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两年后效果更加明显。这是一项大型试验,涉及不同的普通人群,随访和坚持治疗的比例很高。然而,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只测试了每种补充剂的一个剂量和配方,并说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年轻的人。

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多用途复合粘合剂

最新研究显示,秦兵马俑身上发现了多用途复合粘合剂,分析显示,这种粘合剂含有鸡蛋、动物胶等成分。 据@陕视新闻 报道,近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秦陵博物院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科技考古》(Archaeometr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X射线衍射光谱法,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这种青灰色的物质是一种多用途的修复材料,分别是由鸡蛋和动物胶组成的蛋白粘合剂,混合了陶粉做为无机填充材料组成的,主要用于陶俑身体部件的粘接、修补与找平。

无人类指导!机器人首次完成腹腔镜手术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了一款智能组织自主机器人STAR,成功地在没有人类引导的情况下对猪进行了肠吻合等腹腔镜手术。相关研究发表于《科学·机器人》杂志。STAR迭代自2016年的一个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修复猪肠道,但需要一个大切口进入肠道,并需要更多的人工指导。研究团队为STAR配备了自主性和手术精度更高的新功能,包括专门的缝合工具和先进的成像系统,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手术视野;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跟踪算法,可以让STAR实时调整手术计划。STAR在4只动物身上进行了肠吻合术,其手术效果明显好于人类。

科学家开发可拉伸的柔性温度计

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可拉伸的柔性温度计。这种自供电设备由三层组成:电解质溶液、电极和分隔两者的电介质(非导电)材料。在迄今为止进行的测试中,柔性温度计被证明比传统的热电温度计更敏感——它在大约10毫秒内对温度的变化作出反应。此外,根据其结构中使用的材料,各种版本的温度计能够测量高达200 ºC和低至零下100 ºC的温度。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种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时间的软性温度传感器,为在医疗保健、工程和娱乐领域创造新的人机界面和软性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

据BGR报道,根据一篇发表在《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的论文,章鱼、鱿鱼、墨鱼等头足类动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研究作者认为,生命的开始要归功于逆转录病毒“雨”,它们确实是从太空中落下。这些逆转录病毒随后将新的DNA序列添加到地球的基因组中,该论文说这进一步推动了诱变的变化。

科学家成功让断腿青蛙重新“长出腿”

目前的医学技术尚不足以让上百万因疾病或事故手足残疾的人重新生长出肢体。不过,近日一项《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带来了希望:经药物刺激后,断腿的非洲爪蟾重新长出了几乎功能完好的新腿。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特别的硅胶帽(BioDome),其中包含加载了5种药物的丝蛋白凝胶,这些药物分别具有消炎、抑制瘢痕组织生成,刺激神经、血管和肌肉再生的功效。将非洲爪蟾的断肢伤口用BioDome包覆24小时后,药物的综合效用抑制了伤口形成瘢痕组织的倾向,激活了与胚胎发育相关的分子通路。18个月后,非洲爪蟾长出的“新腿”具有完整的骨骼结构和更丰富的神经元,末端还长出了几根“脚趾”(没有骨骼支撑)。再生的肢体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爪蟾甚至能用它在水里游泳。

1

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1月26日发布数据,根据初步测算结果,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864亿元,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探索一号”完成船载深拖设备海上试验

1月26日下午,中科院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船载深拖设备的海上试验应用,顺利返回三亚。1月22日—1月26日,中科院深海所联合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完成深拖设备在“探索一号”上的集成和试验应用,为扩展载人潜水器母船科考能力奠定了基础。2021年度,“探索一号”完成了2个航次、4个航段、累计121天海上科考作业任务,其中,“奋斗者”号累计完成51个潜次。在载人潜水器进入常规运维阶段之后,深海所将推进载人和无人协同作业的深海科考形式。

1

北京老年科技大学成立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科学中心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学。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至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会长尹伟伦共同为北京老年科技大学揭牌。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沈洁指出,挂牌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学,既是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也是发挥老年科技人才优势,推动和促进老年群体科学素养提升的积极行动,标志着具有北京科技特色的老年教育平台正式启动。

同济大学与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月26日,同济大学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同济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和交通银行的金融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校园金融建设,共建数字化联合研究中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加快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交通银行世界一流银行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