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奥密克戎不易感染肺部,指纹与身体发育基因相关联,SpaceX送49颗星链卫星上天
WHO称奥密克戎不易感染肺部,引发症状较轻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表示,更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主要感染的是上呼吸道,引起的症状比以前的变体更轻(其他变异株主要感染肺部,可引发炎症性免疫反应,破坏肺组织,导致组织瘢痕化和缺氧)。但 WHO 表示,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仍会对大部分人口未接种疫苗的国家构成威胁。
第一代新冠疫苗仍可有效减少住院和死亡
当地时间1月6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疫情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第一代新冠疫苗可能无法阻止所有感染和病毒传播,但在减少住院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但谭德塞也表示,按照目前的疫苗接种速度,到今年7月初,将有109个国家和地区无法为其70%的人口完全接种新冠疫苗。谭德塞再次呼吁公平分配新冠疫苗,分享疫苗技术。
指纹潜藏健康密码
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科研团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指纹虽无关“穷达”,但或许隐含着健康信号,皮肤纹路受关键肢体发育基因影响,与生长发育及疾病有关。相关研究在2022年第一期《细胞》上发表,有助于更好地解密人类基因和表型特征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团队采集到多种族群体的指纹花纹,分析了近百万遗传位点,最终确认是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表型的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其中,43个遗传基因座,105个显著基因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科学家表示,通过深入研究人体外部特征和遗传基因的关联,可在先天疾病早筛、人体病变预防、职业体质选拔等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家利用mRNA在体内重编程T细胞,修复心脏
近日,科学家开发出了注射一次mRNA就能直接在小鼠体内形成CAR-T细胞的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心脏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动带来的心肌纤维化,针对活跃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研究人员合成了一段特殊的mRNA序列,并包裹在靶向T细胞的脂质纳米颗粒中,注射入小鼠体内。纳米颗粒进入到T细胞后使之获得攻击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研究者观察到,mRNA注射后2周后,心衰小鼠的心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心脏功能恢复至良好。且mRNA并未整合到T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靶向心脏成纤维细胞的T细胞一段时间后会恢复正常,这就避免了CAR-T细胞可能长时间影响心脏愈合能力的副作用。研究人员正继续开发相关技术,该疗法有望应用于更多疾病和患者。
科学发现既耗氧又能产氧的古菌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一种氨氧化古菌Nitrosopumilus maritimus,揭示了它能在缺氧环境中生存的原因。研究发现,在缺氧、黑暗的环境中,这种古菌物能产生氮气和氧气(够细菌自身使用),并将氧气用于氧化氨为自身供能。目前,他们还不完全确定这条反应途径,但认为NO和N2O或是其中的中间产物。研究人员认为,Nitrosopumilus maritimus能将氧气与气态氮的生产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它们能去除海洋中的生物有效氮,促进氮循环。
超冷原子能形成“量子龙卷风”
近日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超冷原子云中观察到了“量子龙卷风”。该团队利用激光和磁场捕获了大约100万个钠原子的原子云,将其旋转成针状结构。在研究人员的控制下,没有其他物体对原子施加外力,这团原子云在自身的相互作用下表现出类似超固体性质,局部碎裂成更小的旋涡结构,表现成“微型龙卷风”。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原子表现得像磁场中的电子,以这种方式使得产生的量子现象更容易操作和观察。
科学家发现部分火山热点温度很低
新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地震波速,测量了洋中脊和地幔柱的温度。研究发现,在热点地区,虽然约有45%的羽流温度高于周围地幔(温差大于155℃),但也有约40%的羽流温度过低,不足以使岩浆从地幔深处上涌。这一发现挑战了热点的深层地幔起源理论,研究者表示,较冷的羽流或许起源于上地幔深处,或是在上涌途中冷却形成的。
测空气识动物!空气中的环境DNA可用于识别动物物种
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中,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各自发表了一项独立的概念性验证研究,表明通过从当地动物园采集空气样本,可以收集到足够的DNA来识别附近的动物。在每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都发现了动物园内的动物和附近的野生动物。Clare的团队检测到了25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DNA,甚至还检测到了在英国濒临灭绝的欧亚刺猬的DNA。Bohmann团队则发现了49种非人类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这些动物包括动物园里的动物,如犰狳,甚至热带温室池塘里的孔雀鱼,以及当地的动物,如松鼠,和有害的动物,如褐鼠和家鼠。
因为“爱上”人类食物,熊肠道微生物变了
最近发表于《哺乳动物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吃人类食物对黑熊肠道的微生物群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食用大量加工食品的野生熊,其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很低。在分析数据时,研究人员观察了肠道生物多样性的两个指标,一是不同微生物的总数,二是存在多少种类型的微生物。结果发现,在吃了更多加工食品的熊中,这两项指标都大大降低。
天文学家首次实时观测红超巨星的“死亡之旅”
据美国凯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消息,天文学家首次直接观测到了一颗红超巨星演化最后时刻、塌缩成 II 型超新星之前的最后 130 天里的快速的剧烈活动。这一发现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研究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教授 Raffaella Margutti 表示,此前从未证实过在一颗濒临死亡的红超巨星上有如此剧烈的活动,这是首次直接观测到超新星爆发前的前体辐射、包络膨胀和质量损失。
超新星爆炸与地球生命紧密相连
丹麦技术大学(DTU)科学家获得的新证据表明,埋藏在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的比例与超新星发生的变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相关性在过去的35亿年中是明显的,在过去的5亿年中则更为详细。这种相关性表明,超新星已经设定了地球上生命必须存在的基本条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新的证据表明,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超新星之间存在着非同寻常的相互联系,其媒介是宇宙射线对云和气候的影响。
中子星爆发出的能量相当于10亿个太阳
研究人员在2021年观测到一颗中子星的爆发,并确定它产生的能量与太阳在10万年内产生的能量相同。研究人员观察到的这颗中子星位于玉夫座星系,距离地球大约1300万光年。对这颗中子星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宇宙怪物”。该研究的共同作者Victor Reglero说,这次爆发喷出的能量相当于“十亿个太阳”的能量。完整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根据这项研究,科学家们怀疑,在像这样的中子星中看到的爆发是由一种叫做星震的现象引起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任东南大学校长
日前,中央批准:黄如同志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1月7日上午,东南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小新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田学军同志,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世勇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同志主持会议。
王大中院士捐出全部国家最高奖奖金
日前,“王大中奖学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王大中及夫人高祖瑛,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校党委原书记贺美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核研院院长张作义出席仪式,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主持仪式。 2021年11月3日,王大中院士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院士、高祖瑛教授伉俪决定将国家和学校的全部奖励金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王大中奖学金”。传承矢志报国精神,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中国空间站拟开展上千项科研项目
目前,已有100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列入中国空间站支持实施计划。完成在轨建造后,还将通过在多样化天地往返运输、载荷搭载、小卫星部署和实验机柜开放共享及数据使用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促进低成本进入太空能力提升和载人航天持续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表示,围绕全面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系统的、长期的规划,瞄准国际前沿水平,拟支持开展100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全面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与空间应用创新发展,引领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
SpaceX送49颗星链卫星上天
SpaceX打出新年第一发火箭,猎鹰9号送49颗“星链”卫星进入轨道,累计已发射近2000颗“星链”卫星。美东时间1月6日16时49分,SpaceX第34次专项组网部署“星链”卫星,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送49颗“星链”卫星进入近地轨道。SpaceX今年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射节奏扩张“星链”,本月还将启动SpaceX第三次拼单发射,送一批小卫星上天。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