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双减、职称改革、交叉学科……
教育,是民族之本,亦是国之基石。过去的2021年,对于整个教育行业来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高等教育普及化迈入发展新阶段,“双减”政策出台,为高等教育提供更优质生源奠定基础。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教育行业将走向改革与发展新征程,承担着开好局、起好步,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5月2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拉开了双减帷幕。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标志着“双减”工作全面启动。为了确保“双减”政策能落实到位,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牵头相关部门共同拟订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
教育是百年大计,从短时间看,“双减”虽然对教培行业影响巨大,但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更优质的生源,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它将健全教育生态体系,构建更为健康、合理、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初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特殊节点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在续接“十三五”中国高等教育辉煌成就基础上,也将开启“十四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征程。
因此,在今年,教育部编制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教育部分的工作。“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等。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成为该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2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提出了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构建了交叉学科的质量保证体系。
如今,我国已经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生产工具和资料。而交叉学科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不同学科方法和手段共同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样,管理办法也明确表示,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已成为学科、知识发展的新领域。因此,它承担着新工具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任务总体完成。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在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前提下,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等。
教育强国离不开完善的教育师资体系,只有从源头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树立了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同时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用人主体积极性,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
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着重强调,在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下,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只有把职业教育提到高等教育同样的地位,才能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离不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1年,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相继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等多项政策,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源自欧美的Tenure-track制度,经过国内高校多年的吸收改进,如今形成了“非升即走”的机制。理论上,“非升即走”使得高校科研工作不再是一潭死水,它能盘活人才资源,激活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优化师资结构,保障学术自由,促进我国科研事业良好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和教师双方权益矛盾也随之浮现。
由于国内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增长较快,高校对人才引进标准越来越严格,“非升即走”之下,高校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卷”:35岁年龄焦虑、限定时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拿不到的续聘合同……
近年,高校异地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能够让高校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然而,这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规范化,会加剧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将会削弱,也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分布不均衡的现状进一步加深。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逐步清理规范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严格把握“学院”更名“大学”的条件等多项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2021年7月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方向包括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共六大类20项。
目前,互联网全面普及下,人类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社会正在加速形成,元宇宙的火热,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在该以意见指导下,各大高校和社会教育专家,都在探讨,如何将元宇宙+教育新基建完美的结合,构建新时代的教育场景,为教育行业创新发展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等文件,经审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新增学位授权点名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14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等25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20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长治医学院等18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奖惩分明,赏罚有度。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学位点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任何时候学位点的增列和撤销,都有着其重大意义。因此,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校学科建设不能盲目驱动,需要围绕着“双一流”建设目标,树立一流意识,贯彻一流标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同时也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学科定位,加强与区域发展的密切联系,聚焦产业变革新领域,凸显高校特色。最终落实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总局部署。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5月1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于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要求。
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高校需要积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与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清华、人大等19所高校发起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联盟旨在汇聚高校力量、助力乡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服务农村现代化贡献高校力量。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