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穴居人“餐厅”出现猛犸象化石,喜马拉雅冰川正加速融化 ,非洲5万年前就有社交网络
美疾控中心:奥密克戎成为在美主要流行毒株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网站20日公布的疫情模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的一周,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占到总病例数的73.2%。奥密克戎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在美主要流行毒株。截至20日,全美已有至少48个州报告了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
我国立法拟明确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审的湿地保护法草案,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拟明确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专家表示,作为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泥炭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单位面积碳储量在各类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在调节区域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泥炭沼泽,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
鼓励女性科技人员发挥更大作用: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二审
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 12 月 20 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规定,鼓励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关心孕哺期女性科学技术人员,鼓励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部发布2021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
12月20日,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正式发布。本年度聚焦“全球陆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全球典型湖泊生态环境状况”“欧亚大陆草原生态状况”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 4个专题开展遥感监测与分析。
FDA批准首款HIV暴露前预防注射疗法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批准由ViiV Healthcare开发的Apretude(cabotegravir缓释注射液),用于成年人和青少年(体重不低于35千克)HIV的暴露前预防。cabotegravir是一款整合酶抑制剂,能抑制HIV的基因序列整合到人免疫细胞的基因组中。
国家统计局: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比达50.9%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
12月21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式成立,将强化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技支撑和业务指导,创新与“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和服务方式,建设世界人工影响天气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进行人工影响,来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等目的。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首款茶树高密度SNP芯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基于“龙井43”基因组参考序列和茶树重测序数据,开发出一款生物芯片,命名为200K茶树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该芯片是首款茶树高密度SNP芯片,以“龙井43”(雌性)和“白毫早”(雄性)F1群体为材料,该芯片能够将18226个SNP位点绘入图谱,获得5325个bin-marker,连锁图谱总长度为2107.01厘摩,相邻标记平均遗传图距为0.39厘摩,构建了目前遗传密度最高的连锁图谱。
定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12月24日发射
韦伯太空望远镜原计划于12月18日搭乘法国企业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阿丽亚娜5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当地时间12月14日,NASA再次发布声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团队正在解决望远镜与运载火箭系统之间的通信问题。这导致发射推迟2天,最早12月24日发射。
我国学者提出拍赫兹通信新框架,助力未来6G移动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正元教授领衔的联合团队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数字通信与网络(英文)》上发表了“拍赫兹通信:用于无线通信的光谱融合”的研究成果,为第六代(6G)移动通信提供了新思路。拍赫兹通信拥有超大带宽和超高空间分辨能力,能兼容匹配多种形态的新型移动终端和“空-天-地-海”的全空间应用场景。
140米!世界上最长柔性纤维电池诞生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可编织成织物的超长纤维锂离子电池。这款电池长 140 米,使用光脉冲来传输数据,并包括麦克风、前置放大器、晶体管和二极管,以在两个机织织物设备之间建立光学数据链路。
非洲东部和南部在5万年前就有社交网络
古DNA证据显示,在约35万-7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南部的智人出现了遗传谱系上的差异,但我们仍不知道这两个人群间的社会交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分道扬镳。新发表于《自然》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通过鸵鸟蛋壳串珠的样式变化,揭示了过去5万年间非洲大陆上人群间的社会联系。
研究员用机器鱼吓跑有害的入侵鱼类
为了对抗入侵的鱼类 mosquitofish,澳大利亚、美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制造了一款机器鱼, 对 mosquitofish 进行恐吓。研究发现被惊吓的入侵鱼类体重减轻,体型改变,生育力下降,在数周后还会表现出焦虑的迹象。
喜马拉雅冰川正以加速融化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研究指出,在近几十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速度,比自最近一次大冰川扩张的小冰期(400~700 年前)以来冰川消融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10倍,并远远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冰川。
地球历史上最有毒时期也是最臭的时期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微生物喷出的含有臭味的硫化氢对动物是有毒的,从而助长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项发现对今天的气候变化提出警示。
AI可辨别深度伪造的录音
波鸿鲁尔大学霍斯特·格尔茨 IT 安全研究所(Horst Görtz Institute for IT Security at Ruhr-Universityät Bochum)的研究人员发现,真实录音和深度伪造的录音在高频上是不同的。这将有助于识别虚假的语言。
21.5万年前穴居人“餐厅”出现猛犸象化石
考古学家在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城镇斯温顿的一个冰河时代墓地中发现了至少五具猛犸象的遗骸和尼安德特人的工具。这些遗骸属于两只成年猛犸象和三只幼年猛犸象。研究小组说,这些史前猛犸象出现在21.5万多年前穴居人用餐的地方,考古学家在该遗址还发现了甲虫翅膀、淡水蜗牛壳以及石制工具。
为什么一些彗星是绿色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一些彗星周围的绿色光芒来自一种名为二碳的反应分子的分解。为了在实验室中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使用紫外线激光从氯化钙分子中剥离氯原子(C2氯4),然后轰炸了剩余的 C2 分子与高强度光,证实这种现象是由于阳光破坏了双原子碳(C2),一种由阳光和彗星头上的有机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物质。
炭疽毒素可缓解小鼠疼痛
美国哈佛医学院免疫学系(Harvard Medical School)教授丘明诚(Isaac Chiu)和同事们发现,背根神经节中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富含炭疽毒素的高亲和力受体 ANTXR2。用水肿毒素(edema toxin,一种炭疽毒素)处理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能降低动物对高温、针刺等疼痛刺激的敏感度。
新研究称实现量子纠缠水熊虫,引发学界同行异议
近日,海外学界和媒体对 12 月 15 日发布在 arXiv,声称实现了缓步动物水熊虫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纠缠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争议不断。截至目前,人造的量子纠缠发生在微小物体上,如离子、纳米粒子或极小的金刚石。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将水熊虫置于接近绝对零度、超低压环境下,并将其放置在量子计算机的两个超导量子位上方,称发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因此称发现了水熊虫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纠缠。学界同行指出这种相互作用是否是量子纠缠尚不能确定。他们认为将水熊虫置于两个超导量子位上方会导致量子比特的频率改变,与量子纠缠是两码事,并且水熊虫不能被视为单个量子对象。
国家天文台和贵州大学签约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12月20日上午,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于贵州省平塘县中国天眼(FAST)观测基地举行签约仪式,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科学目标为:探索光盘库与热磁相结合的新型数据存储模式、研发FAST天文数据在线处理和结果展示系统、探索高稳定的脉冲星计时阵、优化望远镜控制系统。
清华、复旦等19所高校发起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
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发起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于12月19日正式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是相关高校自愿建立的共同助力乡村建设发展,服务农村现代化的合作机制。
清华大学荣获 2021 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多项奖励
清华大学电机系曾嵘教授、余占清副教授、黄瑜珑副教授团队面向直流电网中“大容量直流开断”这一困扰电力行业一个多世纪的世界性难题,历时十年系统研究,成功研制出万安级关断能力的 IGCT plus 器件,攻克了大规模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电压均衡与双向通流难题,发明了适用于 30 kA 以上大电流开断的复合调制式电力电子开关,提出了真空机械开关通流-耦合负压装置换流的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换流方法,率先研制出多种具有独创性、性能优越的高中低压系列化直流断路器。
哈工大秦裕琨院士荣获2021年度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黑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1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秦裕琨教授荣获2021年度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44个项目分别获得2021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
北航姚仰平教授荣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12月17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茅以升科技奖励的颁奖仪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学院姚仰平教授与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一并荣获了第十四届“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该奖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设立,旨在奖励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促进我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科学和技术进步以及人才成长。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