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一号卫星,新冠疫苗加强针效果显著,吸电子烟或导致骨质疏松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近1年,仍有呼吸急促、抑郁
11月23日,中国《医学前沿》期刊刊登了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团队发表的论文。研究发现,即便是非重症患者,在确诊新冠近1年后,依旧存在多系统问题,如睡眠困难、呼吸急促、乏力和关节疼痛等身体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新冠疫苗加强针效果显著
张文宏团队在华山医院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其为已接种过两剂灭活新冠疫苗(科兴生物的CoronaVac疫苗或国药的BBIBP-CorV疫苗)4-8个月后的健康的成年人接种了第三针加强针。结果表明,新冠疫苗加强针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免疫反应。与前两针新冠疫苗相比,第三针加强针显示出了更高的中和活性。
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日产天然气达千万立方米
据悉,我国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日产天然气达1000万立方米,提前达到设计产量峰值,具备了每年产气30亿立方米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掌握超深水气田的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一号卫星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5日7时4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确认已完成飞行准备,将于 12 月 22 日发射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其工程团队已于对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进行了额外测试,确认 JWST 已完成飞行准备。在多次推迟后,JWST 最终定于 12 月 22 日美国东部时间 7:20(北京时间 20:20)发射。NASA 的异常审查委员会已批准了燃料注入,为期约 10 天的注入作业将于 11 月 25 日开始进行。
“超级果冻”材料可在汽车碾压后幸存下来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柔软而坚固的新材料,外观和感觉就像软软的果冻,但其可承受相当于大象站在上面的重量,在压缩时就像一块超硬、防碎的玻璃。其还可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使其80%的成分是水。
科学家研制出新的可伸缩压力传感器
近日,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 (PME) 的研究人设计了一种新的压力传感器,可以伸展到 50%,同时保持几乎相同的传感性能。它可以感知一张纸的压力,而且在以瞬间对压力做出反应。
研究人员使用用量子脑传感器追踪脑电波
苏塞克斯大学量子物理学家开发的量子扫描仪可以探测神经元放电时产生的磁场,追踪信号在大脑中移动的速度。这些量子传感器被认为比 EEG 或 fMRI 扫描仪准确得多,部分原因是传感器可以更接近头骨。科学家表示,这将对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北冰洋开始变暖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早了几十年
近日,一项由剑桥大学等国际研究小组在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弗拉姆海峡 (Fram Strait) 的研究显示,自 20 世纪初北冰洋就一直在变暖。因为越来越温暖、更咸的海水从大西洋流入,这一现象被称为亚特兰蒂化 (Atlantialization),早于现代仪器测量记录的变暖。
科研人员研发新型复合材料用于检测水中有毒物质
近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科学中心科研人员联合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研发出一种成本低、易制造且能重复使用的复合材料,可用来检测工业废水中的苯酚等有害物质。该复合材料基于氧化铝纳米纤维和爆炸纳米金刚石,成网状结构,纳米金刚石簇分布在纳米纤维表面,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化学和生物耐受性,易于清洗,可重复使用。
中国学者发现次晶态金刚石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缑慧阳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金刚石(Paracrystalline diamond),填补了非晶结构和晶体结构之间原子排列尺度上的缺失环节,为深层次理解非晶材料的复杂结构提供了密钥。该成果于11月2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人工智能技术揭示前所未知细胞成分
大多数人类疾病实质上是细胞故障的产物。但要了解细胞的哪些部分出错会导致疾病,科学家首先需要对细胞有完整的了解。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在2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介绍了尺度集成细胞(MuSIC)技术,这是一种结合了显微镜、生物化学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揭示了以前未知的细胞成分,为人类发育和疾病提供新线索。
吸电子烟或导致骨质疏松
近期,一项对5500多名成年电子烟使用者进行的新研究发现,使用电子烟与脆性骨折的患病率高相关,电子烟可能对骨骼健康有害,即便是年轻人也不例外。研究结果发表在22日《美国医学开放杂志》上。
猕猴模型揭示为何患新冠肺炎老人病症更重
11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新冠肺炎老年猕猴模型炎症反应延迟暴发的免疫病理学机制,或将为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洞察”号揭示火星平原地质历史
根据《自然—通讯》11月2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洞察”号(InSight)任务采集的地震数据,科学家获得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地下约200米深处的次表层影像,进而发现熔岩流之间夹着一层浅浅的沉积层。该研究结果增进了科学家对火星地质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科学家发现含有宇宙诞生之初的锂的褐矮星
近日,在一篇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杂志上的论文中,科学家利用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加那利大型望远镜,对距地球16.9光年的一颗褐矮星展开了光谱观测。研究发现,这颗褐矮星年龄达11亿年,质量超过木星的41倍。它是宇宙中最冷,最暗淡的物体,其上的原始锂含量是地球的1.3万倍。该研究同时帮科学家界定了褐矮星锂燃烧的下限,大约为51.5倍木星质量。
气候变化导致良渚文化崩溃
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城郊,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座“水城”,也被认为是中国早期先进文明的重要证明:5000多年前,城中已有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如此高度发展的文明,却在大约4300年前突然消失,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如今,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是大规模洪水导致了良渚文化的崩溃。
科学家发现促进抗体产生的关键基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基因在抗体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免疫系统识别和对抗包括 SARS-CoV-2 在内的病毒和细菌。这个基因名为 FAM72A,通过启用激活诱导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Deaminase),来促进产生高质量抗体。相关论文 11 月 24 日在《自然》上发表。
张明习研究员受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11月19日,张明习研究员受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在千佛山校区举行,校长樊丽明出席仪式并为其颁发聘书。张明习研究员表示,十分荣幸加盟山东大学,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希望依托山东大学齐全的学科群和良好的学术积累,带领团队,引导相关学科老师,凝心聚力,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
王成斌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1月22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校干部大会。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洪浩宣读了省委决定:王成斌同志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免去胡敏强同志的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据南京师范大学官网介绍,王成斌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EDA大神丛京生荣获2022“IEEE 罗伯特·诺伊斯奖”
近日,2022年度IEEE 罗伯特·N·诺伊斯奖章、IEEE冯诺依曼奖章等多项大奖结果陆续公布。华人学者丛京生教授因其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FPGA设计方法的贡献,获IEEE 罗伯特·N·诺伊斯奖章(IEEE Robert N. Noyce Medal)。该奖项是IEEE对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业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最高奖项。
湖南科技大学学子全国大赛获金奖
近日,由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总决赛落幕,湖南科技大学参赛学生斩获企业运营仿真赛项金奖,势能驱动车赛项银奖、铜奖。
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
由长安大学牵头,地测学院张勤教授领衔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无人机精准投放式北斗滑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项目编号:42127802)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直接经费816.41万元,研究期限五年(2022-2026年)。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周靖馨逝世,享年96岁
南京师范大学网站11月24日发布讣告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周靖馨先生,于2021年11月23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6岁。据悉,周靖馨1925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业,1953年9月赴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6月光荣退休。周靖馨长期从事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共同主编的《中学地理教学法》被定为高师统编教材。他倡导的“综合程序教学法”在国内中学教学中广为运用,促进了地理教学改革。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