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我国新冠特效药有了“时间表”,中国石油大学实现铝离子电池新突破,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

Emma Chou

1

1

我国新冠特效药有了“时间表”

在新冠病毒药物研发过程中,我国部署了3条技术路线,抗体药物方面,目前进展最快的是前面提到的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联合研发的中和抗体联合疗法,在我国,研发团队已于10月9日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12月底前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

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亮相

11月12日至14日,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在第五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亮相,观众可现场体验吸入式新冠疫苗的使用方法。吸入式新冠疫苗与肌肉注射使用了同种疫苗,其制剂配方未改变,仅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雾化吸入免疫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部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而这种免疫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发,目前二期临床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推进紧急使用的申请工作。

1

我国学者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该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完成了对颈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我国科学家解析小RNA的生物合成机制

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植物非编码RNA介导基因沉默过程中重要蛋白质机器的结构功能研究(2016YFA0503200)”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观测到了Dicer家族酶切割小RNA前体的状态,成功阐释了Dicer对底物前体RNA末端识别、长度特异性切割以及链选择性呈递给下游AGO的机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中国石油大学实现铝离子电池新突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邢伟教授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一篇新研究。该研究团队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作为理论指导,发现了共轭多环芳烃的优异储铝活性,该工作为储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模式,也为铝离子电池提供了一类有前景的新型正极材料。这项工作将为寻找用于AIBs甚至其他储能器件的高性能电极材料开辟新的视野,也拓宽AIBs正极的材料类型。

声波信号有望用于质子闪疗

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学物理研究团队利用质子治疗过程中发出的声波信号,实现三维剂量的在线监测,有望用于质子闪疗技术(FLASH)。论文以《基于质子诱导声波信号、小波变换和机器学习的三维剂量验证》为题发表在《生物医学物理与工程快报》上。团队通过在治疗前根据病人的解剖信息和治疗方案训练出个性化的模型,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实时测量的声波信号,有望实时在线得到二维或三维剂量分布(2毫米左右验证精度)。目前方案尚需要解决的两大难点包括传感器和病人身体的接触,以及病人体内声波传播参数的准确获取。

一些癌症药物有潜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现有的和新出现的癌症药物可能被重新利用,作为对有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人群进行临床试验的疗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研究结果显示,一种治疗肝癌的实验性药物和获准用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达沙替尼(Dasatinib),对其中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蛋白起作用,表明它们可能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药物。

利用CRISPR筛选鉴定出新的抗炎药物靶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癌症生物学中被研究过并对T细胞功能很重要的代谢酶可能为抗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标。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Immunity期刊上。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专注于“一碳”代谢,即一系列为DNA和其他分子的生物合成产生化学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的反应。他们报告说,抑制这种称为MTHFD2的代谢酶或者从基因上剔除这种代谢酶,可以减少多种炎症性疾病模型中的疾病严重性。

使用机械工具可以提高语言技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Inserm、CNRS、里昂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技能(特别精通工具使用和拥有良好的句法能力)都依赖于位于同一个大脑区域的相同的神经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此外,使用工具的运动训练提高了我们理解复杂句子语法的能力,反之亦然,句法训练提高了我们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这些发现可能能够应用于临床,以支持失去部分语言技能的患者的康复。

研究利用一种新的神经-光学系统成功地操纵记忆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京都大学、筑波大学、大阪大学和埼玉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小鼠的大脑展示了一种新的神经-光学系统来操纵记忆。这种技术阻碍了神经活动,即所谓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否则,它将在睡眠期间巩固记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这项新技术提供了一种在细胞水平上从时间和空间上隔离大脑中记忆形成的方法。

人工模拟为解开失踪行星之谜提供线索

正在形成的行星或能解释在年轻恒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盘中观察到的环和间隙。但这个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很少发现与光环有关的行星。新的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在形成一个环之后,行星可以离开并留下环。这不仅支持了行星环形成理论,相关模拟还表明,一颗迁移的行星可以产生与实际观测到的盘状行星相匹配的各种模式。相关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行星很少在外环附近被观测到,模拟中确定的三个阶段与在实际环中观测到的模式非常吻合。

1

河海大学与江西省水利厅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河海大学与江西省水利厅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罗传彬、廖瑞钊、吴义泉、江西省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姚毅臣,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校长徐辉、副校长陆国宾出席签约仪式。唐洪武对江西省水利厅领导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江西省水利厅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河海大学与江西省水利厅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了开展了务实有效的合作。希望双方立足新发展阶段,通过此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共同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水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

11月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同日9时38分,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1

“雪龙”号和“雪龙2”号再度合体探极

本月,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正式拉开帷幕。11月5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率先从上海起航,前往南极;刚刚结束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将紧随其后出发。此后,“双龙”将会师南极,联合展开科考作业。这是我国两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继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之后再次组成编队,合体“探极”。

SpaceX再次发射53颗“星链”互联网通信卫星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一枚“猎鹰9”火箭,该火箭搭载有53颗“星链”互联网通信卫星。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自2018年启动“星链”互联网通信卫星发射计划以来,已累计发射1844颗“星链”卫星。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