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全球自然地理周报第6期:荷兰一对犀牛初次“约会”竟不幸意外身亡,北极光会“说话”声音宛若丝绸

Chloe Ma

1

1

藏在鲸鱼皮肤下的“幽灵之手”证明了鲸鱼和河马都是属于偶蹄目的亲戚

日前,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Mark D. Scherz出于科研目的对一只梭氏中喙鲸(Mesoplodon bidens)进行了解剖,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几张鲸类的鳍状肢解剖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鲸鱼的鳍,在去掉表层的组织之后,有着和其他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一样的五趾形附肢。照片看上去有些骇人,但再次简单粗暴地证明了鲸鱼的祖先是陆生脊椎动物,经过漫长演化,进化出了鳍状肢,但骨骼还是保留了基本的结构。

这条喉咙里长了第二个下巴的鱼,让科学家打开了进化原理的新世界

近日在非洲马拉维湖中发现的一种名为非洲慈鲷的鱼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在慈鲷普通的外形之下,嘴巴里竟然藏着另一个下巴!比如《异形》中的异形怪物,有第二组下颚,在它们的喉咙深处,一旦被第一组捕获,就会用来处理食物。有两对下颚意味着每个下颚都可以专攻特定的角色,这一特征应该可以提高它们的进食效率并使它们在进化上更加成功。这颠覆了科学家长久以来对于进化机制基本原理的认知。链接系统通常被认为缺乏进化潜力。但非洲慈鲷的发现表明这种限制实际上促进了慈鲷的进化,而不是阻碍它。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水里的鱼儿也会窒息

虽然这似乎违反直觉,但鱼在水中会窒息。它们依靠水中的氧气(特别是溶解氧)而不是水本身来呼吸。根据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新研究,海洋中的氧气含量正在下降,迫使鱼群寻找新的富含氧气的地方居住。在长达15年的目视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分布在南加州群岛浅海的鱼类分布越来越广,这很可能是由于海洋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群迁徙到了含氧量更高的浅海。这一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海洋里的死区范围将会继续扩大,鱼的最佳生活区域越来越小。

荷兰一对犀牛初次“约会”,竟不幸意外身亡

荷兰一家动物园17日表示,一只雌性犀牛在与一只新的雄性犀牛的第一次约会中不幸出错后淹死了。荷兰Wildland动物园引入了一只雄性犀牛,来帮助园内的犀牛进行繁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后,雄犀牛与园内的雌性犀牛Elena进行了“初次约会”。但不幸的是,Elena显然并没有“相中”这位“男士”,反而受惊逃跑,但雄犀牛并不能接受被拒绝,追了上去。在追逐过程中,两只犀牛跑得筋疲力竭,而Elena滑入了一个浅水池中。院方工作人员施救不及,Elena不幸溺亡。

基因组学成功解释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沙丁鱼迁徙的运作方式

不少自然纪录片中都曾记录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鱼群的迁徙:数亿条沙丁鱼从其凉爽温带的核心区域迁移到位于南非东海岸的印度洋较温暖的亚热带水域。日前,科学家们为来自南非各地的数百条沙丁鱼生成了基因组数据,包括来自主要与沿海水温差异相关的基因组区域的数据。结果显示南非有两种沙丁鱼种群,一种在凉爽温带的西海岸(大西洋),另一种在较温暖的东海岸水域(印度洋)。研究人员发现,迁徙到印度洋的大西洋鱼群实际上并不适应较为温暖的水温。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研究人员推测,沙丁鱼迁徙可能是可追溯到冰河时期的产卵行为的遗物。现在是亚热带印度洋栖息地的地方在历史上可能曾是水温较低的重要的沙丁鱼育苗区。

3

蜘蛛也有母爱!研究9900万年前的琥珀样本,发现母蜘蛛的护崽行为

以往有些研究发现,许多现代蜘蛛物种,都会采取措施来保护后代。最近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白垩纪中期的一只母蜘蛛,表现出同样“护崽”的行为。中国首都师范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在一个可追溯到9900万年前的琥珀样本中,发现了相关的证据。在一块琥珀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只成年雌性蜘蛛,其身体下的卵囊仍然完整无缺。研究蜘蛛的面部特征,发现它属于已灭绝的蜘蛛科Lagonomegopidae家族。研究人员还发现,这只雌性蜘蛛的姿态,与现代雌性蜘蛛的姿态非常相似,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卵子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仔细观察,这只雌性蜘蛛还用自己的丝将卵绑在一起。

聪明!残疾啄羊鹦鹉会给自己挑选“假肢”来理毛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对一只名为布鲁斯的残疾啄羊鹦鹉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失去了上半部分喙的布鲁斯,竟学会了将不同坚硬的物体咬在嘴里,来清理羽毛。研究者观察后确定,这并不是偶然的行为。布鲁斯不仅只选择合适大小的石头,而且在90%的情况下,它啄起石子后都会用石子理毛。布鲁斯的工具使用突出了这种高山鹦鹉物种的智慧。

从小小水蚤身上得到的“九头蛇启示”

在希腊神话中,九头蛇是一只巨大的水蛇,生活在沼泽中,恐吓附近的居民。当勇敢的赫拉克勒斯切下九头蛇的多个头中的一个时,又长出了两个头。这种违反直觉的结果——当为减少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实际上使问题成倍增加时——被称为九头蛇效应。科学家们提出,当一个物种的更高死亡率最终增加其种群规模时,生态系统表现出类似于九头蛇效应的东西。科学家近日发现,当水蚤感染了真菌孢子之后,会变得食欲不振而减少进食,但这个对于水蚤来说是绝对致命的感染,反而给其他水蚤留出了更多食物。这就是九头蛇效应。

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恐龙灭绝,蛇却进化了

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新研究表明,小行星撞击在白垩纪末消灭了恐龙和其他大多数生物,只有少部分幸存了下来,蛇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所有类型的蛇都是从少数几个蛇类物种进化而来的。这一毁灭性的灭绝事件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它使蛇开始进化得更加多样化。这项研究由巴斯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利用化石并分析了现代蛇的遗传差异,从而重建了蛇的进化过程,并确定了其进化时间。他们的结果显示,所有现存的蛇都可以追溯到仅有的几个物种。

生物科学家计划复活4000年前灭绝的猛犸象,让北极地区重新绿草如茵

在基因组学,一直以来有个问题:灭绝的物种能复活吗?一家生物科学公司坚持认为他们可以,并于周一宣布,打算利用新兴技术让猛犸象重返北极苔原。初创公司Colossal与哈佛大学一位遗传学家合作,称其物种“去灭绝化”的努力有可能确立一种恢复受损或失去的生态系统的工作模式,从而帮助减缓甚至停止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公司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猛犸象的DNA序列(从永久冻土层和冰冻草原上保存完好的遗骸中收集的)插入到亚洲象的基因组中,以创造出一种“亚洲象-猛犸象杂交物种”。猛犸象庞大的迁徙模式被认为是保护北极地区环境健康的关键。Colossal表示,恢复这些动物有可能使北极草原恢复生机,这是一个巨大的地区,具有主要的对抗气候变化的特性,如碳吸收和甲烷抑制。

是敌是友?研究人员调查生活在珊瑚内的神秘微生物

珊瑚礁为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提供了家园,在它们的细胞内,它们还拥有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数百万个与珊瑚相关的新真核序列,其中包括一组神秘的微生物寄生虫,称为 Corallicolida。Corallicolida 是无色的,它们的基因组缺乏光合作用所需的关键基因,表明它们不是像光合共生体,但它的珊瑚科基因里仍然包含叶绿素的基因。作者表示,Corallicolida的作用可能是什么仍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 Corallicolida 是造礁珊瑚的朋友还是敌人。

犬齿是如何成为食肉动物的“上好餐具”的?

犬齿又长又尖,尖端锋利,在某些情况下,还有锋利的边缘。这些可怕的武器使食肉动物成为如此有效的杀手。新研究揭示了进化如何将犬类塑造成独特的形式以适应每个捕食者的生活方式。利用3D方法,研究人员测量了60多种食肉动物的犬齿,这是对掠食性哺乳动物犬齿形状的首次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发现犬齿以特殊的方式进化,以帮助每个物种杀死和吃掉它们最喜欢的猎物——这有助于使哺乳动物成为自然界最成功的捕食者。

1

图源论文

海鸟在“洗衣机”似的暴风雨中饱受折磨,数以万计海鸟死亡

海鹦和海鸠每年都会向南飞到纽芬兰、冰岛或挪威附近的岛屿上。但是,每年大西洋海岸有数千只海鸟被冲到岸上,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冬季“洗衣机”似的暴风使它们无法进食造成的。专家警告说这种现象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恶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大卫·格雷米勒说:“想象一下,风速达到120公里/小时、海浪高达8米、水中的湍流扰乱了浮游生物和鱼群的环境。这就是海鸟们身处的环境。”有些风暴会持续数日,如果海鸟无法飞离风暴,它们很可能无法看清食物以及潜入海里觅食。

美国科学家发现荧光地鼠,在紫外线下发出幽幽光芒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负鼠和飞鼠能够在紫外线下发光。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对其他生物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囊地鼠同样会在发出荧光。对于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发光,研究人呀u你呢推测,这可能是一种交流或者防御机制,也可能是生物早期行为的遗留物。

残忍!南非惊现数十只南非企鹅尸体,竟是被蜜蜂蛰死的

一起震惊动物学家、惨绝鸟寰的惨案于上周五发生在南非国家公园:在开普敦附近的博尔德斯海滩上发现了63只企鹅尸体。验尸结果显示,所有企鹅尸体都存在多处蜜蜂蛰伤,并且在死亡地点附近发现了许多死蜜蜂。尽管此前也曾有过企鹅被蜜蜂蛰伤的事例,但此次时间造成的伤亡规模可谓是前所未有。

灵长类动物母亲会随身携带后代的尸体,以慰丧子之痛

根据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可能会通过随身携带尸体来表达对婴儿死亡的悲痛,有时会持续数月——这对我们理解非人类动物如何体验情绪有影响。研究人员对灵长类动物母亲的一种被称为“婴儿携带尸体”的行为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广泛、最严格的定量分析,研究了 50 个物种的 409 个案例。总体而言,研究中 80% 的物种被发现具有携带尸体的行为。尽管在灵长类动物中广泛分布,但发现这种行为最常发生在类人猿和旧大陆猴身上,它们在死后抱婴儿的时间也最长。

入侵物种野猪对美国的河岸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在美国,野猪是一种入侵物种。它们经常出现在湿地和溪流沿岸,称为河岸地区。这些栖息地通常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食物来源、水和住所。野猪会导致流域的多个“区域”发生变化。除了挖掘(“生根”),它们还会在泥里打滚(“打滚”)。两者都会扰乱土壤,从而对植物、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地栖动物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土壤扰动还可以通过破坏自然土壤过程来影响养分循环。河流两岸或上游和下游的猪流量会影响河岸的稳定性,导致水土流失。

2

在芬兰发现新的苍蝇物种

目前已知的窗蝇约有 42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世界干旱地区。东芬兰大学和图尔库大学动物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ZooKeys杂志上发表了对来自芬兰的新果蝇 Scenopinus jerei 的官方描述。这种 4-5 毫米大小、细长的黑色苍蝇属于相当原始且物种贫乏的窗蝇科(Scenopinidae)。该家族最著名的代表是世界性的窗蝇(Scenopinus fenestralis),常见于室内人造住宅中。除了常见的窗蝇外,另一种物种 Scenopinus niger 以前也曾在芬兰发现过。

研究发现:偷猎对大象造成的影响比原先预计的还要长远

根据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拯救大象组织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偷猎对大象种群的影响比原先想象的要长期。这项新研究表明,孤儿幼象在群体中的生存机会较少,而失去它们会对种群增长或下降产生重大影响。保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认为,老年群体对人口趋势最重要。但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偷猎成年大象不仅直接降低了大象种群的数量增长,还会造成孤儿小象存活率的大幅降低,从而间接降低大象数量。

在过去的60年里,珊瑚礁作为生态系统的能力下降了50%

研究人员于 9 月 17 日在《一个地球》杂志上发表报告,首次全面了解这些对珊瑚礁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意味着什么,以及珊瑚礁为人类提供基本利益和服务的能力。他们结合了来自珊瑚礁调查、估计的珊瑚礁相关生物多样性、渔业捕捞量和努力、渔业对食物网结构的影响以及珊瑚礁相关鱼类的本土消费的数据集,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和国家级趋势。综合起来,数据显示,自 1950 年代以来,活珊瑚的全球覆盖率下降了约一半。因此,珊瑚礁也有能力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4

相隔2.5亿年的两次爆发性进化期,让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物种多样性

虽然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植物随着种子和花朵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但9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发现为这些变化的时间和程度提供了深入了解。斯坦福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陆地植物不是在数亿年中逐渐进化,而是在两次戏剧性的爆发中经历了重大的多样化,这两次爆发相隔2.5亿年。第一次发生在植物历史的早期,引起了种子的发展,第二次发生在开花植物的多样化期间。

花瓣的机械屈曲会形成蜜蜂可见的七彩图案

花使用几种不同的策略来引诱传粉者。颜料的化学颜色只是这些策略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彩虹色对于吸引蜜蜂等传粉者同样重要。这种光学效应是由花瓣表面纳米级脊的复杂图案产生的,这些脊衍射光以产生彩虹色,就像在 CD 或肥皂泡表面看到的那样,但植物如何形成这些脊尚不清楚。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植物利用屈曲来精确地改变芙蓉花花瓣表面的变形。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报告》上。

科学家创造了新的化学物质,来强迫不愿意发芽的种子发芽

植物具有感知干旱的能力。当它们这样做时,它们会释放一种名为ABA的激素来帮助它们延迟发芽、保持水分。日前,科学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Antabactin。这种新的化学物质可以阻断ABA受体,从而加速种子发芽。Antabactin是此前新创造的化学物质Opabactin的反面,换言之Opabactin的作用类似于ABA,可以延迟种子发芽。一旦 Antabactin 帮助种子发芽成健康的植物,农民可能会在生长季节的早期开始通过喷洒 Opabactin 来节约用水。这样,当植物开始开花时,就可以“储存”足够的水。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杂草还要雪上加霜

根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发表的新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影响的估计缺少一个关键因素:杂草。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来分析代表玉米可能生长的不同类型环境情景的数百个数据集,从而形成一个强大、全面的数据集来检查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他们的研究强调,如果采取最少的措施来控制杂草,玉米产量实际上可能会减少近 50%。

45

北极光会“说话”,声音宛若丝绸

一项2016年的芬兰研究证实,北极光能够产生人耳听得见的声音。参与该研究的一名研究人员录制的录音甚至声称已经捕捉到了北极光发出的声音。在20世纪初期,有大量目击者称听到北极光的声音。他们将其形容为“一种安静的、几乎察觉不到的噼啪声、噼啪声或嗖嗖声”,也有人将北极光的声音比作“丝绸沙沙作响”或“两块木板相遇”。研究人员认为北极光的发声原理在于北极光的运动改变了地球的磁场,即使在很远的距离上也会引起大气带电的变化。当它遇到地面上的物体时,这种带电会产生一种更接近地球表面的噼啪声,很像静电的声音。这可能发生在观察者的衣服或眼镜上,也可能发生在周围的物体上,包括冷杉树或建筑物的外墙。

43

900年谜团揭开!宋代首次发现的超新星被确定:极速膨胀、和土星一样亮

近日,一个有900年历史的宇宙之谜终于被解开,1181年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一颗超新星的起源揭晓。一个微弱的、快速膨胀的星云Pa30被确认为12世纪一颗超新星爆炸的源头,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家说,它和土星一样亮,在6个月的时间里都可以看到。专家表示,围绕在帕克星(银河系中最热的恒星之一)周围的Pa30,符合这颗历史性超新星的轮廓、位置和年龄。

月球年轻时或遭过“惨重”撞击 但因到处都是岩浆海洋没留下痕迹

撞击在地月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包括陨石坑年代测定、小行星动力学、月球样本、撞击盆地形成模拟和月球演化模型,都表明月球可能缺少其最早陨石坑记录的证据。新研究表明,月球上许多古老的撞击盆地,包括南极-艾特肯盆地,可能是在月球岩浆海洋仍在凝固时形成的。

黑洞“吃完”恒星不擦嘴!天文学家观测到了黑洞进食的证据

虽然黑洞和蹒跚学步的孩子似乎没有太多共同点,但它们在一个方面却非常相似:两者都是乱七八糟的食客,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已经进餐了。日前,天文学家使用称为 J2150 的潮汐破坏事件发出的 X 射线观测到了一颗从未被观测到的黑洞。死星碎片形成的内盘的X射线发射使我们有可能推断出这个黑洞的质量和自旋,这为观察原本不可见的东西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超新星安魂曲”将于2037年强势回归,天文学家称可以看到爆炸发出的强光

超新星爆炸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的剧烈爆炸现象。在爆炸过程中,会发出非常明亮的光芒,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而且,这种光亮可持续几周甚至是几个月。天文学家估计,在2037年左右,从地球上可以看到距离100亿光年远的一颗爆炸恒星发出的闪光。这颗“垂死”的恒星被命名为“超新星安魂曲”,位于MRG-M0138星系中。早在2016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捕捉到了它的三张照片。

科学家揭开“燃烧的太空”之谜,确认伽马射线的起源

自1960年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试图找出伽马射线产生的源头。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研究人员证实,星系的形成是产生伽马射线的原因。有两个明显的来源产生了宇宙中看到的大量伽马射线。一个是当气体落入所有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时,即活动星系核(AGN),另一个是与星系盘中的恒星形成有关的。研究人员对宇宙中所有星系的伽马射线发射进行了建模,并将我们的结果与其他来源的预测进行了比较,发现是恒星形成的星系产生了这种弥漫性伽马射线辐射的大部分,而不是AGN过程。

3

Credit: NASA/DOE/Fermi LAT Collaboration

史上第一次!物理学家发现黑洞会对环境产生压力

苏塞克斯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发现,黑洞对其环境会产生压力,这在科学历史上是第一次。苏塞克斯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系的Xavier Calmet和Folkert Kuipers教授偶然发现了这个现象。起初,他们对关于黑洞熵的量子引力的修正方程式中一个数字很困惑。正当他们讨论时,他们突然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种压力。经过进一步的计算,他们证实了这一令人惊喜的发现,即量子引力可以造成黑洞的压力。科学家表示,尽管研究的黑洞所施加的压力很小,但它的存在这一事实开启了多种可能性,跨越了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这个结果为黑洞的量子性质带来了新的启示。

天体物理学家在行星的诞生地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大量前体分子库

研究人员在环绕新形成的恒星的原行星盘中发现了大的有机分子。一个类似的圆盘曾经围绕着年轻的太阳,形成了现在构成我们太阳系的行星。这些分子的存在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更简单的碳基分子(如太空中大量发现的一氧化碳)与创造和维持生命所需的更复杂分子之间的“垫脚石” 。研究人员表示,对年轻恒星周围物质发出的光中独特指纹的分析揭示了形成生命基础所必需的大有机分子的“重要储存库”。领导这项研究的利兹大学研究员约翰·伊利博士说,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化学条件可能会更广泛地存在于整个银河系中。

天王星和海王星把氨藏了起来,却被卧底“蘑菇球”暴露

“蘑菇球”是一种由氨水混合物制成的巨大冰雹,它可能是造成海王星和天王星上大气异常的原因。在2021年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蘑菇球”可能将氨带入冰巨星的大气层深处,将氨隐藏在不透明的云层下。

在经过对外太阳系六年的搜索后,天文学家发现了461个新物体

暗能量调查 (DES) 是一项绘制宇宙图的国际合作项目,最近发布了他们对外太阳系进行六年调查的结果。除了收集数百个已知物体的数据外,这项调查还揭示了 461 个以前未被发现的物体。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对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NASA找到火星上数千次超级火山爆发的证据:火山灰保存完好!

一些火山喷发的威力之大,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尘埃和有毒气体,阻隔阳光,随后在几十年内改变一个星球的气候。通过研究火星北部阿拉伯地(Arabia Terra)部分地区的地形和矿物组成,科学家最近发现了数千次这样的火山喷发的证据,或称“超级喷发”,这是已知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这些爆炸将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喷射到空气中,在大约40亿年前到5亿年间,这些爆炸撕裂了火星的表面。此前,科学家们今年7月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报告了这一估计。

法国科学家首次绘制星系风图,或将找到宇宙中“失踪”物质

由于恒星爆炸产生的星系风,星系可以接收物质并与其外部环境交换物质。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首次绘制了星系风图。这种独特的观察有助于揭示宇宙中一些缺失物质的位置,并有助于观察星系周围星云的形成。星系和类星体的完美位置,以及星系风引起的气体交换的发现,让科学家得以绘制出星系云的地图。这种类型的正常物质星云在近宇宙中是已知的,但是对于正在形成中的年轻星系来说,它们的存在在此之前都只是一种假设。因此,科学家们发现了宇宙中一些缺失的重子,从而确认 80-90% 的正常物质位于星系之外,这一观察结果将有助于扩展星系演化模型。

金星火山活跃吗?新方法可以提供答案

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金星拥有最多的火山。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不到 3 亿年历史的火山沉积物,火山活动在其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金星火山过去的确切时间线仍在争论中,一些数据表明这颗行星可能仍然有活火山,但证据仍然没有定论。新研究使用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过去喷发冷却的熔岩流的地质图与麦哲伦任务的额外雷达数据相结合。具体来说,它依赖于对行星雷达发射率的测量——测量其表面如何与微波辐射相互作用并发射微波辐射。近的研究表明,雷达发射率可用于确定熔岩流在喷发并接触恶劣大气后所经历的化学风化程度。这种风化会持续数周或数月,因此发射率可能有助于识别新鲜的熔岩流。

陨石研究新发现:陨石样品在加热后会变得多孔,或能评估其撞击地球产生的危害性

近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观察了两颗流星的碎片。当碎片被加热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达到的温度,研究人员发现汽化的硫化铁会留下空隙,使材料更加多孔。这一发现将有助于预测流星的重量、它破裂的可能性以及随后降落地面的损坏性评估。

5

深入北极海的研究揭示了更高的海浪导致更多的冰云的背后机制

以前在北极地区楚科奇海的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海冰减少导致更频繁的活跃天气系统,更强的风和更高的浪。在最近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一项研究中,由日本国家极地研究所的Jun Inoue博士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证实,撞击的海浪和强风会导致海面上的有机颗粒以海雾的形式散布在大气中。一旦这些悬浮的有机颗粒达到足够高的高度,它们就会成为促进冰晶形成的 "种子",从而获得 "冰核化颗粒"(INPs)的名称。这些冰晶通过冻结周围的水滴而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所谓的冰云。这是第一篇同时将海洋结构、海面条件以及气溶胶和云层特征联系起来的论文之一。

南极洲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大于南极洲本身,面积远超往年

科学家们说,今年南半球地球保护性臭氧层的空洞比往年要大,已经超过了南极洲的面积。欧盟哥白尼大气监测局周四表示,每年在南半球春季出现的所谓臭氧空洞,在过去一周平均开始后大幅增加。欧盟卫星监测服务负责人文森特-亨利佩奇说:“预测显示,今年的空洞已经演变成一个比往常更大的空洞。”大气臭氧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的缺失意味着更多的这种高能辐射会到达地球,在那里它会伤害活细胞。

3

法国遭遇强降雨,南部村庄和田地被洪水淹没

15日,法国南部的强降雨对尼姆和蒙彼利埃之间城镇和村庄的房屋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尔地区的当地政府周三在推特上说,一名被认为被卷入罗尼河的男子在附近避难后被发现安全。据地区紧急服务部门称,有一个人被闪电击中但幸免于难,超市屋顶倒塌在汹涌的水流下。紧急救援人员在法国南部营救或疏散了数百人,因为山洪暴发突然将道路和田野变成了河流和湖泊。

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致3死60伤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16日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多地震感明显。截至9月16日8时30分,四川泸县“9·16”地震已导致死亡3人,重伤3人,轻伤57人,转移6904人,县城紧急避难场所(含玉街)安置10281人。全县居民房屋倒塌737处、严重损坏72间、一般受损7290间。此外,还有3处交通受损。

加州山火熊熊燃烧,威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树木

加利福尼亚州的野火已经烧毁了国家公园和森林中至少四片巨大的古红杉林。大火蔓延到树林中,树木高达 200 英尺(61 米),树龄高达 2000 年,包括红杉国家公园的金莺湖树林和邻近的红杉国家森林的佩罗内北和南树林。目前,消防队员已经在树木的周围放置了特殊铝箔,以期保护树木免受山火影响。

冰岛正在经历半个世纪以来最长的火山喷发,岩浆超过1亿立方米

到9月19日为止,冰岛雷克雅未克的火山爆发就持续了整整半年了,这是冰岛 50 多年来目睹的最长火山喷发。3 月 19 日晚,在雷克雅未克西南部的雷克雅内斯半岛,第一批熔岩开始从法格拉达尔山附近的裂缝中喷出。到目前为止,这次火山喷发已喷出近 1.43 亿立方米的熔岩。

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火山喷发

19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坎布雷别哈火山爆发,在地震活动增加数天后喷出熔岩、火山灰和巨大的烟雾柱,并迫使大约 5,000 名当地居民撤离。Cumbre Vieja 上一次喷发是在 50 年前,它横跨拉帕尔马岛南部的一座山脊,那里有大约 80,000 人。十几个处于最高警戒状态的地区必须进行疏散,并开设了临时避难所。

6

科学家通过有袋动物的化石,重现数百万年前的史前澳大利亚

2500 万年前,Etadunna Station 是一个被林地环绕的湖泊。现在,它的史前化石宝库正在帮助科学家解开亿万年前地球上生命的奥秘。南澳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学家分析了从Etadunna收集的有袋动物化石,通过牙齿的分析,可以得出有袋动物的饮食变化。结合当地的地质学数据,古生物学家对当时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还原。

新西兰学生发现巨型企鹅化石,研究人员鉴定为一个全新物种

一群参加化石实地考察的新西兰学生在Kawhia港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企鹅化石的骨头。经过研究人员的鉴定,该化石的年龄在2730万至3460万年之间,来自怀卡托大部分地区处于水下的时代。这个企鹅物种与首次在奥塔哥描述的凯鲁库巨型企鹅相似,但有更长的腿。这些长腿会使企鹅在陆地上行走时比其他凯鲁库企鹅高得多,可能有1.4米高,并可能影响它游泳的速度或潜水的深度。

3

图源论文

新西兰发现已经灭绝了的几维鸟物种化石

古生物学家描述了一种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新西兰北岛的几维鸟新种。几维鸟是新西兰特有的鸟类,目前现存有六个不同的几维鸟物种。这一新物种化石发现于1998年新西兰北岛,具有大概100万年的历史,是已知第二古老的几维鸟。科学家将其命名为Apteryx littoralis。这一化石的发现弥合了中新世化石记录和现代动物群之间的差距。

化石脚印揭示了史前大象的幼儿园

根据《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来自西班牙西南部韦尔瓦 Matalascañas Trampled Surface 的化石足迹表明,该地区曾被直牙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在晚更新世(129,000 至 11,700 年前)用来饲养新生后代。作者确定了 14 头小牛的脚印,他们估计这些小牛的足迹介于新生儿和两岁之间。他们的体重估计在70到200公斤之间。幼象的高频可能表明该地区是幼象的活动区域,周围的植被可用于为无法长途跋涉寻找食物的幼象提供食物来源。

物竞天择?不不,新发现的尾羽花哨的鸟化石表明,生存其实也是选美

日前,在中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的早白垩纪鸟类化石让古生物学家大开眼界。这个鸟类化石拥有一对精致的尾羽,是其体长的150%以上。除了两根长长的尾羽以外,它还拥有一扇短的尾羽。研究人员表示,以前从未在鸟类化石中看到过这种不同种类的尾羽的组合。这项新发现生动地展示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从鸟类的早期历史开始塑造鸟类的尾巴的。

5

图源论文

美国犹他州发现罕见寒武纪蠕虫化石

科学家从美国犹他州伯吉斯页岩型矿床中发现的两个标本中鉴定出一种新属和新种的古蠕虫( palaeoscolecid)。新发现的古蠕虫物种生活在 5.04 至 5.02 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被命名为Arrakiscolex aasei。这是犹他州西部 Marjum 组中第一个已知的 palaeoscolecid 发现,这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了北美仅有的少数 palaeoscolecid 类群之一。

科学家在德国发现一种新的水獭物种,该物种以前只在亚非地区发现过

近日,图宾根大学和萨拉戈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Hammerschmiede 化石遗址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獭物种。这种物种,以前只在亚洲和非洲发现过。这个新的水獭物种被命名为“Vishnuonyx neptuni”,体重在10至15公斤之间的中型捕食者,同样依赖水的环境,不能在陆地上长途旅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通过跨越三个大州的海洋来到了欧洲。

3

图源论文

西藏发现中更新世古人类手足印记,或为最古老艺术作品

日前,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系列相信是来自169,000 至 226,000 年前(中更新世时期)人类幼儿的手足印迹。这一系列的五个手印和五个对称的脚印是在西藏拉萨西北约 80 公里、雄曲河支流上的却桑村附近发现的。科学家们假设制作脚印的孩子大约 7 岁,制作手印的孩子大约 12 岁。这一发现将此前苏拉威西地区已知最古老的壁饰艺术再推前了一点。

3

图源论文

古代DNA改写日本早期历史,完善了双重祖先理论

从人类骨骼中提取的古代 DNA 改写了日本早期的历史,强调日本的现代人口具有三方遗传起源。这一发现完善了先前接受的双重基因组祖先观点。之前长期存在的假说认为,日本大陆人口的双重血统来自于本土的绳文猎人-采集者-渔民,他们在大约16000年至3000年前居住在日本群岛,以及后来的弥生农民,他们从亚洲大陆迁移过来,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300年期间居住在日本。但是,这12个新测序的日本古代基因组--它们来自于生活在农耕时代之前和之后的人们的骨骼--也确定了后来在帝国的古坟时期东亚血统的涌入,古坟时期大约从公元300年持续到700年,它见证了日本政治中央集权的出现。

45000年前的古人类已经知道不能跟近亲通婚

新的研究表明,共同生活的古代家庭不太可能包括彼此交配的表亲。科学家们再次查看了先前公布的来自 1,785 名生活在大约 10,000 至 45,000 年前的人类的基因数据,以确定有多少对父母亲近。研究发现,即使在古代,人类选择自己的表亲作为配偶也是不寻常的。在分析的 1,785 名古代人中,有 54 人发现后代显示出父母是表亲的迹象,仅占样本总数的3%。

76

国际小熊猫日 | 人家真的不是干脆面啦

为促进全球保护小熊猫,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被定为“国际小熊猫日”,唤起每个人对小熊猫的关注和保护。不少人会将小熊猫跟浣熊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相去甚远。尽管两者在外型上确实颇为相似,但干脆面指的是浣熊(Procyon lotor)而并非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两者有着共同的祖先,细齿兽类(miacids),也译作小古猫。在漫长的时间里,小古猫演化出了两个独立的族群,其中就包括小熊猫科和浣熊科。;两者是非常相近却又截然不同的存在。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评估为濒危物种。据估计,其野外分布数量为2500只到10000只。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