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3D打印出纳米机器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亮相海南,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临床减重的瓶颈问题获揭示
大火的mRNA新冠疫苗效果怎样?Science:免疫力至少持续六个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员有助于回答一个问题:接种疫苗的人对COVID-19的免疫力能持续多长时间?他们报告,低剂量的Moderna mRNA-1273新冠疫苗产生的免疫力至少可以持续六个月,而且没有迹象表明接种者需要加强注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ow-dose mRNA-1273 COVID-19 vaccine generates durable memory enhanced by cross-reactive T cells”。
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亮相海南
在“2021第五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上,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在展馆亮相,观众可现场体验吸入式新冠疫苗的使用方法。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由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发。雾化吸入免疫,即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而这种免疫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
科学家研究蝙蝠如何抵御新冠病毒 或找到人类防治COVID-19新方法
在近日发表于《科学免疫学》(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由莫纳什大学儿科系与哈德逊医学研究所的 Marcel Nold 教授和 Claudia Nold 副教授带领的一支中澳研究团队,探讨了如何参考蝙蝠对 SARS-CoV-2 的反应、来找寻人类应对 COVID-19 的新疗法。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临床减重的瓶颈问题获揭示
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团队PI谢黎炜研究员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宏教授、孙嘉教授临床团队合作,在《微生物波谱》(Microbiology Spectrum)期刊上发表了“肠道菌群参与超重/肥胖患者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重治疗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基线特征是超重肥胖人群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重效果的决定因素,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肠道菌群基线特征预测LCD减重效果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该研究的发现为临床医学体重管理和干预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方法。
113国已更新气候目标但离温控目标差距仍较大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发布了《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梳理各国自主国家贡献(NDC)的更新情况,帮助各国更全面地了解气候行动的进展。报告对更新后NDC和长期气候承诺的减排作用做了量化分析,并指出对已经提交了更新版NDC的113国来说,这些国家在2030年的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0年降低12%。在这113国中,有70个国家还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或意向。如果将碳中和目标考虑在内,这113个国家在2030年的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0年降低26%。但如果对《巴黎协定》全部191个成员国的情况作评估,形势则不那么乐观。这份报告指出,因为还有国家没提交更新的NDC,全体191个成员国在2030年的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0年升高16%。
科学家揭示小菜蛾对Bt抗性的层级调控模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害虫防控团队绘制了Bt Cry1Ac杀虫蛋白的高抗小菜蛾中MAPK信号途径反式调控多个中肠受体基因和非受体同源基因差异表达的信号网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APK信号途径参与害虫抗药性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结果对于指导重大农业害虫对Bt抗性的监测预警以及转Bt基因抗虫作物的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油菜耐密植新株型优异种质创制成功
油菜的株高和分枝角度是其株型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抗倒伏和播种密度,油菜育种家们认为紧凑型可能是实现油菜密植高产的“理想株型”。研究人员通过设计特异的靶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春油菜体内敲除BnaA03.BP基因获得了半矮杆、分枝夹角变小的编辑株系。与对照相比,编辑植株株高降低了约16%,分枝角度降低到14°,而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等没有显著差异。该项研究对推动以超高密超高产为技术途径的油菜新的绿色革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半麝化石揭示牛总科动物角早期演化
角是反刍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其鉴定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反刍动物头上的角,可能源自相同的细胞基础;但是不同科之间角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十分显著,发现新的材料并且梳理不同类群有角反刍类的系统关系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李强为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李刈昆博士为第一作者的中外合作团队合作,报道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省塔奔布鲁克盆地西水沟地点反刍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
航天诱变育种“中天2号紫花苜蓿”通过审定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自主培育的“中天2号紫花苜蓿”(简称“中天2号”)通过了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兰州牧药所“中天”系列第3个国审新品种。“中天2号”自2008年起开始选育,以优质、丰产型饲用牧草为育种目标,先后在甘肃、内蒙古、山西和新疆等4省、自治区的8个市区分别开展选育、品比、区域和生产试验。新品种为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高,直观表型性状为多叶,以7叶、5叶为主,品种多叶率达54.64%,较国外多叶品种高出6倍以上;干草年产量和干草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9491.2千克/公顷和20.25%,分别较试验对照品种提高12.66%和6.63%。该品种适宜在我国温暖半干燥气候的黄土高原以及西北、华北等地区种植,在紫花苜蓿增产、提质增效方面具有明显品种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科学家发现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潜在药物
9月17日,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通过临床样本代谢组学筛选和系统功能学验证,首次揭示了ALOX12(花生四烯酸12-脂肪氧化酶)是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驱动分子,发现小分子化合物ML355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鼠、巴马猪和恒河猴的心肌损伤和心功能下降。
70多年来,珊瑚礁面积及生物多样性下降一半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受到威胁。现在,研究人员首次全面审视了珊瑚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为人类提供利益和服务的能力。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礁覆盖率的显著下降导致其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也同样显著下降,包括为其他物种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科学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促进膀胱癌发展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锐敏团队、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严俊团队联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教授郭宏骞团队,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干性,进而促进膀胱癌的进展的机制。
只要几分钟,科学家用个人电脑就能组装完整基因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在个人电脑上重建整个基因组(包括人类基因组)的技术。这种技术比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快100倍,并仅使用1/5的资源。9月14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Systems。该技术使基因组数据的表达更紧凑,其灵感来源于为语言模型提供浓缩构建模块的是单词而非字母。
青花椒多种麻味物质累积的关键调控基因获解析
麻味物质是花椒果实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等化合物。目前,已有100多种麻味物质被陆续分离鉴定,但有关青花椒的果实发育过程及其麻味物质累积的关键调控基因未见报道。近日,依托四川省生态林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系经济林研究团队解析了青花椒多种麻味物质累积的关键调控基因,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农林科学领域期刊《科学园艺》(Scientia Horticulturae)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结果表明,青花椒坐果后40天内果实迅速膨大,随后40~50天完成果实的成熟过程。坐果后40天是麻味物质的主要成分萜类、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开始累积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麻味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均极显著上调。本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深入剖析麻味物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培育优质青花椒种质资源,改善果实风味,提高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水往哪儿流 自己说了算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3年前的一次“偶遇”让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冯诗乐发现了“流体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决定其流向”的奥秘,相关论文9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2018年,正在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冯诗乐在公园游玩时被一种叶片吸引了目光。这种叶片由双重悬臂结构锯齿周期性排列组成,同时拥有横向和纵向曲率。做仿生学研究的冯诗乐眼前一亮,当即把叶片带回实验室。初步研究发现,酒精在叶片上沿锯齿倾斜的方向流动,而水竟然逆着叶片倾斜方向流动。冯诗乐的博士后导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王钻开长期从事仿生表界面学研究,他随即提出一个深刻的科学问题:在不改变表面结构和无能量输入的前提下,液体能否自主选择运动方向?
历时3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回答了这一问题,答案是:能。
草鱼品质生态调控研究有了重要参考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研究员谢骏团队在草鱼品质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食品》期刊。该团队多年从事淡水鱼品质提升和水质调控技术(尾水处理)两方面的研究,该文章是首次将两个研究方向结合的成果,为后续的淡水池塘水质调控及养殖鱼类品质研究提供了突破口。
颗粒材料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研发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和合作者利用自主搭建的颗粒LIBS实验装置,以铜微颗材料为例,开展了微颗粒材料的LIBS信号随粒径和激光通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光谱学领域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和国际物理应用领域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揭示CO2高选择性电还原的“双通道”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铅单原子合金化的铜基催化剂(Pb1Cu),实现了CO2高活性、高选择性还原制备甲酸盐,并探究了该过程的理论机理。
中科院微生物所等发表无痕蛋白质酶法合成方法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具有化学修饰与新型胺基单元的非天然蛋白质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突破生物学中心法则的限制,创造出任意结构的蛋白质,可以拓展对蛋白质这一生命核心元件的理解,也是人工设计生命的重要基础,具有深刻的科学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研究所研究员吴边团队与合作者,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上,报道了关于无痕蛋白质酶法合成平台 PALME 的研究成果。该平台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对微生物酶资源展开深度挖掘与大尺度计算重塑设计,围绕复杂体系下的碳氮成键反应,串联多个催化元件,可对不同来源的多肽链进行活化和无痕拼接,进而实现完整蛋白质的酶法合成。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发表多孔碳化硅材料在催化领域中应用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岳峰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任研究员 Cuong Pham-Huu、意大利科学院 ICCOM 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Giuliano Giambastiani、常州大学教授郭向云等团队合作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多孔碳化硅材料在多相催化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3D打印出纳米机器人,中国科学家造的蜘蛛丝超“钢”了
形似长着须子的小鱼,可以在人体血糖环境中游动,当环境达到设定条件就能自动降解,释放出药物……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夏小霞、钱志刚合作,用基因重组的蜘蛛丝蛋白3D打印出纳米机器人,加工精度达到14纳米,这一技术有望用于智能仿生感知、药物递送纳米机器人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计算机专家郑光廷获委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香港科技大学9月17日宣布委任港科大工学院院长、计算机专家郑光廷教授为副校长,将于2022年4月1日起生效。香港科技大学方面介绍,加入港科大之前,郑光廷曾于美国电话与电报贝尔实验室(AT&T Bell laboratories)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UCSB) 工作。他曾在UCSB担任多个领导角色,包括杰出教授和协理研究副校长,协助监督大学的研究发展与科研基建、以及大学旗下研究企业逾二亿美金研究经费的运用情况。郑光廷发表过逾500篇技术论文,合著五本书,并拥有12项美国专利,其多项发明亦曾被转化为成功的商业产品。
强强联合 兰州交通大学与俄罗斯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
“基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系统,实现列车实时高精度定位,加快高速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从而推动高速铁路技术更智慧、更智能。”日前,在中俄先进智能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负责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光武向记者描绘了中俄共建智慧交通的愿景。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肺移植研究,斩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大会揭晓了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27项。本次大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共获得 7 项奖项,其中科技进步奖 5 项,科技成果推广奖 1 项,技术发明奖 1 项,分别由胸外科耿庆教授、麻醉科夏中元教授、肾内科王惠明教授、生殖医学中心杨菁教授、泌尿外科杨嗣星教授、肿瘤中心胡钦勇教授、神经外科熊晓星教授,领衔完成。
拿奖拿到手软,常理工学子频频斩获全国大奖!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理工学院、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四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完成各项比赛并顺利闭幕。决赛以线上方式进行,经过评委严谨、客观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企业特别奖2名,此外12支队伍获得一等奖,25支队伍获得二等奖,40支队伍获得三等奖。常理工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两支参赛队伍均获奖,其中“阿尔法创想队”的“基于PLC和机械臂的人机对弈系统”项目获二等奖,“2021队”的“虞城茶姿—奶茶制作生产机”项目获三等奖。我校与菱创智能科技(常熟)有限公司、北京思维科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维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大赛最佳合作单位。
风变科技斩获“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
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峰会暨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现场公布了“创新产品奖”、“创新企业奖(实践奖)”、“企业奖(团队奖)”等奖项获奖名单。风变科技凭借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及高效敏捷的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优势,荣获“2021中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奖(实践奖)”。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