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没有致幻效果的“迷幻药”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Chloe Ma

1

距离4月1日哥哥张国荣的忌日已经接近一个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而在我国,泛抑郁人数接近1亿。抑郁症患者除了面对社会的不认同和误解之外,还要面临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抑郁药的副作用多种多样,比如呕吐、恶心、吃不下饭,口干等等。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戴维·奥尔森教授的实验室发现了一种“以前未被研究”的分子AAZ-A-154,它有可能作用于大脑中的有益途径而不会引起幻觉。 该研究已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AAZ-A-154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奥尔森教授的实验室中设计和合成的。 它可以刺激血清素的受体,血清素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一种关键激素,可稳定我们的情绪,和幸福感。 

在小鼠实验中,AAZ-A-154在单次给药后即可产生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药类似作用,而且,如果合成后,AAZ-A-154可能是对人类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神经精神疾病。

人们相信迷幻药在增强同理心、情感联系和情绪积极性方面的能力可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因为迷幻药似乎可以促进了“神经可塑性”,相当于使大脑能够重建连接。 

但是研究人员不确定的一件事是,患者是否能够在不进行“迷幻之旅”的情况下获得神经可塑性的全部益处。据信,通过刺激血清素2A受体可产生药物引起的迷幻效果,而血清素2A受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特别是在学习必不可少的大脑区域。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专家说,他们通过开发一种名为PsychLight的基因编码荧光传感器,识别出了AAZ-A-154。PsychLight可以通过指示化合物何时激活5-羟色胺2A受体来筛选致幻剂。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资深作者田林(音译)说:“ 血清再摄取抑制剂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治疗抑郁症,但我们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就像黑匣子一样。” 

“这种传感器[PsychLight]使我们能够在动物学习或承受压力时实时成像5-羟色胺动态,并实时可视化目标化合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证明有效,这种方法可能会让药物单剂量或少剂量即可起作用,而不必无限期服用。 

参考资料: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9521085/Scientists-identify-psychedelic-like-drug-without-hallucinogenic-effects.html


立足学术前沿,远瞻产业发展。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2026全球及中国抗抑郁药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