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发光不是为了求偶而是……

olivia chan

2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约1亿年前)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Cretophengodes azari Li, Kundrata, Tihelka & Cai, 2021)雄性标本。

白垩光萤的触角具12节,呈双栉状,与现生的光萤科相似。然而,白垩光萤的前胸腹板较发达,鞘翅完全覆盖腹部,腹部可见腹板6节,与光萤科及近缘的雌光萤科均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可能属于光萤科+雌光萤科进化枝的基干类群。

在陆地动物中,能发光的大多数都是甲虫,而其中又以叩甲总科的物种最多。大部分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都属于 "萤",包括萤科、光萤科、雌光萤科以及一个于 2020 年新建立的华光叩甲科。

研究人员称,对于狭义的萤火虫而言,发光是用来吸引异性的,是一种求爱信号。但我们发现的标本是比较原始的一类,它发光不是为了求偶。"如今也有极少数生物的雄性通过发光来防御。”

约一亿年前,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的潜在捕食者发生了快速分化。研究团队推测,白垩光萤发光或许是为了抵御这些捕食者。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