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发布肝癌预测模型:全球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我国先下降后上升

olivia chan

2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80万例新发肝癌患者(其中超过一半的病例发生在我国),由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0万。

近日,复旦大学研究人员构建1990-2030年肝癌发病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截至2030年,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依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达到每10万人中14.08人(14.08/10万)。其中,与脂肪性肝炎相关的肝癌呈现出最快的上升趋势。

同时,在国家水平上,研究人员根据肝癌在1990-2030年间的发病趋势,将195个国家或地区分为了5个大类(持续上升、持续下降、先上升后下降、先下降后上升、先上升后保持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属于先下降后上升的类别:从2000-2010年间,我国肝癌发病率从27.5/10万降至23.0/10万;2010年至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率又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本研究模型预测,如不加干预,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至2030年仍将维持逐步上升的趋势。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出现这种“反弹”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乙肝感染的人群基数大以及人口的持续老龄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携带者的肝癌发病风险显著提高。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流行病学期刊《国际流行病学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题为“Global trend of aetiology-based primary liver cancer incidence from 1990 to 2030: a modelling study”。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陈兴栋为本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振球和公共卫生学院徐珂琳青年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