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首个阿尔茨海默病血检技术投用,5-9岁儿童新冠死亡风险最低,移动网络缺口加剧数字鸿沟
感染新冠死亡风险国际研究:5-9岁儿童最低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项新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论文称,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死亡风险方面,65岁以下人群按年龄划分在各国一致;5-9岁儿童的感染相关死亡风险最低,年龄每增加5岁,感染死亡率增加0.59%。
数学策略帮助病毒检测量减少75%
COVID-19“合并”检测是指将取自几个人的样本合并为一组进行检测。一项大型试验已经证明,合并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因为来自同一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人们倾向于一起检测,阳性病例更有可能属于同一样本组,所以所需的检测量比研究者预期的更少。这项发表于medRxiv的研究还有待同行评估。
这些口腔细胞容易受到新冠感染
根据一项初步研究,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口腔中的细胞,这可能会刺激病毒在体内和向其他人传播。他们发现,在唾液腺、舌头和扁桃体的细胞的RNA中,携带了较多(与其他口腔组织相比)与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所需的蛋白质。
两种治疗方案瞄准同一致病蛋白 老年痴呆的治疗可能性又增加了
近日,一项刊登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显示,在靠近人参根的土壤中发现的一种细菌可以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提供新方法。一根凝集素是一种药物先导物,可分解淀粉样β蛋白斑块和tau缠结(tau蛋白的纤维样聚集体),这两种物质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支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也找到了分解β蛋白斑块的方法。
美国是沿海环境塑料污染的第三大来源国
一项近日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利用最新全球可用的塑料废物产生数据(2016年)的分析报告表明,美国是全球产生塑料垃圾最多的国家。此外,美国超过一半的用于回收的塑料被运到国外。在造成沿海塑料污染方面,美国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
尼安德特人新生儿具有与现代人类相似的成长和断奶方式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 11 月 2 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他们通过对 3 颗 4-7 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乳牙进行地理化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确定了这三颗牙齿主人的生长速度及断奶开始时间。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的新生儿体重可能与现代人类新生儿相似,具有相近的妊娠史和早期个体发育方式。
哺乳动物约7500万年前就有社群行为
虽然今天的大量胎盘哺乳动物都有社群行为,但卵生和有袋类哺乳动物社群性的相对缺乏,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祖先可能曾过着独居生活,直到恐龙在约6600万年前灭绝以后才有所改变。《自然·生态与演化》研究发现了来自约7550万年前的鼠形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化石样本,这或许表明,哺乳动物在逾7500万年前就有社群行为了。
全球升温2℃将使土壤释放2300亿吨碳
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气中碳含量的2至3倍,但较高的温度会缩短碳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近日,《自然·通讯》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升温2℃将导致全球土壤释放约2300亿吨的碳,而这还未包含深层永久性冻土中的碳损失。
移动网络缺口加剧数字鸿沟
据一项《自然·可持续发展》上的研究,全球5亿农民中仍有数百万人因为设备缺乏,网络覆盖缺失、过时或是价格昂贵而无法联网。研究还提出了若干倡议措施,呼吁在不发达国家中普及移动网络,弥合边缘人群与网络受益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
神经元通过放电活动改变个体决策
《自然》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猴子面对含量和口味不同的果汁时,不同团簇的神经元会开始放电,对应着不同的果汁。如果猴子对某一种果汁特别感兴趣并选择了它,那么相应的神经元团簇放电值会显著超过其他神经元团簇。
狗毛曾供人类纺成毛线 用于编制衣物和毛毯
据《人类考古学期刊》刊载的一篇报告报道,抵达北美洲的首批人类可能最早从1.1万年前开始在缺乏农用家畜的地区把从欧亚大陆带来的狗用于拉雪橇、狩猎和耕种,还剪下狗毛纺成毛线。
我国科学家破解草地贪夜蛾耐药基因组
从云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盛军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首次破解了草地贪夜蛾耐药基因组。当地时间10月27日,国际权威期刊《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城镇污水疑为藻类氮磷“膳食”失衡重要原因
近期,由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童银栋团队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是造成湖泊中藻类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前,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学术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细胞》:癌症之王“饿肚子”时,送来“外卖”的居然是神经细胞
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细胞》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饿肚子”的胰腺癌细胞会吸引神经细胞的轴突向肿瘤内部生长,而且,这些轴突会分泌丝氨酸,为“饿肚子”的胰腺癌细胞送来“外卖”,恢复它们的生长。
中山大学开建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
从中山大学获悉,由中山大学牵头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开始建设。该中心将重点开展致密星与引力波源、恒星与系外行星等多个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打造粤港澳天文学研究平台。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公布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近日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机构设置”一栏近日更新,在数学物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 8 个传统学部之外,已新设立了交叉科学部。
阿雷西博天文台欲筹一千万美元修复经费
位于波多黎各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阿雷西博(Arecibo)希望筹集 1050 万美元来修理今年 8 月损毁的支撑钢缆,恢复连续数月无法正常工作的天文台。天文台管理人员、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太空学院的主任 Ray Lugo 表示,维修工作异常复杂,正在筹集的一千多万美元仅用于第一阶段。
拉尼娜现象已形成,但2020仍可能是最温暖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WMO) 29日宣布,预计今年的拉尼娜现象(La Niña)的等级为“中等到强”。根据WMO的预测,拉尼娜现象有90%的可能持续至2020年底,甚至有55%的可能维持到2021年的第一季度。尽管这一般可能引发全球温度下降,但该现象很难对目前气温造成影响。WMO表示,今年仍可能是记录中最温暖的一年。
首个阿尔茨海默病血检技术在美国开始投入使用
最近,首个阿尔茨海默病血检技术在美国正式开始投入临床使用,这项由C2N Diagnostics公司提供的血检技术主要负责检测血液中能反映淀粉蛋白斑块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以此让医生综合判断检测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程度。
北京量子院已在五大方向组建十余个科研团队
11月2日,“量子科技学术前沿专家创新大讲堂”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量子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院院长薛其坤在致辞中介绍,北京量子院已全球招聘全职科研人员150余人,围绕五大研究方向,组建了10余个科研团队。
基于混合增强智能自动驾驶车辆实现方法研发成功
近年来,自动驾驶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工业领域重要的前沿热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高速安全行驶,近日,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唐晓峰自主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自动驾驶车辆实现方法,通过巧妙结合人机的“双重智慧”,成功设计出了混合增强智能下的自动驾驶汽车认知和决策体系。
2020世界流感大会暨世界流感日学术活动举行
11月1-2日,2020世界流感大会暨世界流感日学术活动在京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加强流感控制,应对COVID-19大流行”。大会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主办的。
教育部关于批准2020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对2020年上半年各地上报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评审。依照专家评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批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等32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