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也要“打拳”?女性是疼痛最大受害者 实验却大多针对雄性动物

黄琨

性别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疼痛在男性、女性以及其他动物身上都是不同的,在遗传、分子、细胞和生理水平上等潜在机制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然而,根据麦吉尔大学团队发表在《自然评论神经科学》上的一篇评论文章,绝大多数关于疼痛的研究仍是基于雄性啮齿动物,接下来的测试也主要来自雄性实验产生的假设。

这是关于疼痛研究的一个重要盲点,特别是在解决和疼痛药物相关的问题上。根据记录,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是女性。

“关于疼痛的文献存在偏见。由于实验中雄性动物的大量使用,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雄性动物的疼痛生物学,还错误地将其认为是普遍的痛苦生物学,”麦吉尔大学心理和麻醉学教授、论文作者Jeffrey Mogil说。

表面上看,这一现象已经有所好转。加拿大的资助机构在2006年开始将性别视为一个生物变量,并要求疼痛研究人员将雌性啮齿动物纳入他们的实验。在美国,类似的转变也出现在2016年。

Mogil查看了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发表在该领域顶刊《疼痛》的1000多篇学术文章,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同时对雌性和雄性啮齿动物进行了测试,只有雄性参与的研究从2015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50%。

乍一看,这可能代表相关领域出现了良好的转变趋势。但是当他更仔细地研究疼痛文献时,他发现了性别偏见持续存在的明显证据。

“我们为实验提出的想法,都是建立在男性实验的基础上的,因此它们在男性身上起作用,而不是在女性身上起作用,”Mogil说,“我发现,在那些对两性进行了实际测试并报告了性别差异结果的论文中,这些实验“成功了”,这意味着被测试的科学假设被发现是正确的。然而男性72.4%的时间是正确的,女性实际上只有27.6%。”

如果文献中不存在偏见,并且有大量论文证明实验在不同性别中结果不同,那么它在女性中的作用应该和在男性中一样频繁。

为什么最终结果会这样?因为那些实验检验出来的假设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数据基础上的,这些数据来自于只对男性的实验。所以,它自然只对雄性有效。

Mogil认为,从这一综述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研究人员离开发对女性有效的止痛药还有一段距离。

关于医学科研领域的男女差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去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科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菌群的性别差异。

他们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四大部位15个位点的微生物菌群后,发现人体菌群原来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物种组成(包括男女特有物种清单)、核心-边缘物种、网络骨架结构等7个方面。

研究表明,男女在对某些疾病易感性上存在差异,这些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痛风、自闭症、抑郁症等。其中,菌群的性别之分导致男女在免疫内分泌调节上的差别。

关于疼痛的性别差异,此前阿拉巴马州大学研究团队的实验发现,雄性小鼠对最轻微的痛觉触碰都显得非常敏感,它们在感受到触碰后会马上把爪子缩回来;而雌性小鼠却隐忍许多,哪怕是用纤维轻轻的戳它们的爪子,它们也不会缩回爪子。

他们将细菌的脂多糖(LPS)注射到小鼠的脊椎,以此来建立小鼠的慢痛模型。这种模型能在雄性小鼠中建立却不能在雌性小鼠中建立。换句话说,注射LPS的雄鼠怕痛,可是雌性小鼠却不怕痛。

研究证实,雌雄动物间传导某些疼痛的途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免疫细胞和激素决定的。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21112552.htm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310-6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