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专家质疑美国新冠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四成脂肪肝患者都不胖,西部地区高教布局加速推进

Emma Chou

1

1

专家质疑美国新冠疫苗初步临床结果:未公布关键数据,应持谨慎态度

昨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Moderna 公布了新冠候选疫苗 mRNA-1273 临床 I 期部分结果:8 名受试者接受注射后成功产生了对抗病毒的中和抗体——这一消息为饱受疫情困扰的公众带来了希望,但是科学界对 mRNA-1273 仍抱有很多疑问:Moderna 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8 名受试者数据不足以代表整个临床 I 期试验 45 名受试者的情况,在全部数据以更加科学的形式发表前,应持谨慎态度。

夏季并不能阻止新冠疫情发展

《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夏季并不能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模型模拟了天气变化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发现比起气温湿度等因素,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群的免疫力。研究模拟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并且重点挑出了9个平均湿度和季节周期都大不相同的城市。同在北半球,纵使纽约、伦敦和德里的气候差异极大,但是大流行的规模却没有什么差异。而在热带地区,疾病的流行要比北半球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低。这可能是由于热带地区湿度相对较高,所以不会出现高纬度地区那样的高传播率,不过爆发风险依然很大。

美国最大的县新冠病毒成年人感染率达到4.65%

5月18日,美国南加州大学Neeraj Sood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在线发表论文,发现在洛杉矶县(美国最大的县,人口约为1000万,其中成年人口达789万)的这一社区血清流行率研究中,SARS-CoV-2抗体的流行率为4.65%。据估计,大约有367000名成年人有SARS-CoV-2抗体,大大高于该县4月10日已确诊感染的8430累积数量。因此,限制感染传播的接触者追踪方法将面临巨大挑战。

韩国研究称:新冠“复阳”患者并未再次感染,也不会传染他人

韩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5月19日的一份报告显示,来自“再感染”患者的样本没有传染性病毒。研究人员说,缺乏传染性病毒颗粒意味着这些人目前没有感染,也不能将冠状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从108名重新检测呈阳性的人的样本中分离出传染性冠状病毒。所有这些样本都呈阴性。科学家检测23名患者的冠状病毒抗体时,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中和抗体,可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这种免疫反应至少在短期内可以保护一个人不被再次感染。

新研究:以色列约70%病例感染自美国病毒株,10%患者为“超级传播者”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周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以色列超过70%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来源于美国。研究指出,以色列所有的新冠肺炎病例都来自国外。除了美国外,以色列感染病例来源还有欧洲其他地方,其中8%来自比利时,6%来自法国,5%来自英国,3%来自西班牙。研究人员认为,以色列80%以上的病例都是被约10%的病例传染的,这意味着这10%的人是“超级传播者”。

《Cell》惊人发现:得过普通感冒的人对新冠病毒也有免疫力?

在近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说,他们在已经感染了其他类型冠状病毒的人身上发现了T细胞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应方式之间的联系。他们观察了过去两年里感染某种冠状病毒(包括普通感冒)的人的11份血液样本中的T细胞。研究人员发现,50%之前感染过普通冠状病毒的非COVID-19患者的CD4也可以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

1

疫情期间全球碳排放同比减少 17%

一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最新论文指出,由于政府采取的防疫政策,截至 2020 年 4 月初全球 CO2 日排放量比 2019 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 17%,每个国家的日均排放量下降了 26%。来自地面运输和航空业的排放分别下降了 36% 和 60%。地面运输、能源和工业占到了排放下降总量的 86%。作者认为,如果疫情前活动水平到 6 月中旬恢复,总排放量在年底可能会出现 4% 的平均降幅。如果一些限制政策维持到 2020 年底,总排放量可能会出现 7% 的平均降幅。

咳嗽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约6米

一项《流体物理学》的新研究发现,即使在微风条件下(4千米/小时),由咳嗽产生的唾液滴也能传播18英尺(约5.5米),而现行的社交距离规定的6英尺(约2米)可能并不能有效防止唾液和飞沫中的病毒传播。研究构建的流体力学计算模型,能在控制湿度、空气相互作用力等条件下,分析咳嗽时唾液的移动轨迹。作者指出,较矮的成年人或者儿童在飞沫飞行轨迹内,被唾液侵袭的风险会更高。

火星上熔岩状流动的是泥浆

火星表面分布着大量火山样地貌,其中包含一些类似熔岩的流体痕迹。科学家认为,这些流体来自于泥浆火山作用:火星上的古洪水过后,含水量高的沉积物被快速掩埋,随后沉积物与水混合成的泥浆如火山一般爆发。不过,泥浆在火星上会如何流动尚不明确。一研究由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其结果发表在 5 月 18 日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借助行星反射光寻找宜居行星

行星表面的岩石种类、大气组成及其寄主星均能决定其气候是否宜居。在一项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行星反射光推测其表面环境的模型。该模型可以通过行星表面的颜色和对其宿主星发出的光的反射,从而推测其表面温度及岩石和大气成分,从而预测该行星的气候。例如,被黑色玄武岩覆盖的行星会大量吸收光线,而使其气候变得炎热。该发现有助于科学家通过气候线索寻找系外的宜居行星。

非精制高膳食纤维食物能增加预期寿命

最近,两项研究发现使用高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增加预期寿命。其中PLoS医学的研究显示,与其他人相比,使用更多膳食纤维的糖尿病患者早死率显著降低。而《糖尿病护理》的另一项研究指出,并不是所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带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经过精加工的食品会失去这一好处。研究建议,为了真正获得膳食纤维的好处,以面包为例,可以选择多使用全麦面包,而非精制的白面包。

压力过大可能造成胃溃疡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狂犬病毒株追踪了将大脑连接到胃的神经通路。结果发现,副交感神经(负责休息和消化)系统的路径可以从胃追溯到大脑负责内脏感觉和情绪调节的侧岛叶。而大脑就能通过这条通路影响肠胃消化功能,而情绪不佳,压力过大时也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研究人员指出,失业率及相关压力增加时,和胃溃疡相关的死亡率也会上升,可能就与这条通路有关。

乌贼和鱼类用闪光迷惑捕食者

一项发表于《实验生物学杂志》的研究指出,科学家发现一些乌贼和鱼在受到捕食者象海豹的威胁时,会发出炫目的闪光迷惑敌人,以便逃跑。他们在象海豹身上安装了光传感器,记录了它们在深海捕食时遭遇的2000多次生物闪光。在与记录下的象海豹捕食动作比较后,研究者发现闪光出现在海豹发起攻击的瞬间,说明这是猎物意识到自己被攻击时做出的防御反应。其炫目的效果会使象海豹更难捕捉到它们。不过,似乎也有海豹利用了这一点,用假动作触发闪光从而发现猎物。

30年跟踪调查:龙凤胎中女性的学历、婚育、收入都更低

2019年3月,美国西北大学和埃默里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超过30年的大规模的跟踪调查实验发现,龙凤胎中的女性比其他女性学历更低、结婚和生育率更低,收入也更低。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该研究认为这种差异是因为女性在出生前(子宫内),受到了其双胞胎兄弟的雄性激素(睾酮)的影响。

斯坦福研究:瘦子也要当心,四成脂肪肝患者都不胖

《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近期发表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通过对24个国家或地区的93项研究、共覆盖1057.6万受试者的数据分析发现,全球脂肪肝患者中约40%属于非肥胖人群,近1/5还是瘦子。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发现脂肪肝患者中有19.2%属于瘦子,有40.8%并不胖。非肥胖脂肪肝患者占比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别较大,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不到25%,奥地利、墨西哥和瑞典等则超半数都不胖。

中国女性数据:产前叶酸补充长期过量,孕期高血压风险可能升高!

尽管是常见安全的补充剂,但补充叶酸仍需注意避免超量。华中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室杨年红教授团队的研究通过对近5000名中国女性的数据分析发现,孕中期之前服用大剂量叶酸补充剂,可能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研究结果最新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期刊《高血压》。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妇产科研究员Rossana Orabona博士认为,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第一个假设大剂量叶酸在孕期对心血管有负面影响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

5月18日,《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团队最新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能够恢复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用药和治疗多药耐药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宋玫蓉和刘源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奎和沈建忠为共同通讯作者。

细菌也会“列阵”!科学家发现龋齿细菌群独特空间组织

宾夕法尼亚大学牙科医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平移的方法,对自然环境中导致蛀牙的细菌进行了三维成像,模拟了在受蛀牙影响的幼儿牙齿上形成的被称为牙菌斑的粘性生物膜。研究发现,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导致蛀牙的一种主要细菌,它被包裹在一个由其他细菌和聚合物组成的保护性多层群落中,形成一个与龋齿位置相关的独特空间组织。这一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1

剑桥大学植物学家 Ottoline Leyser 将担任英国研究资助机构 UKRI 下任主任

当地时间 5 月 14 日,英国政府宣布剑桥大学的植物学家 Ottoline Leyser 将担任英国研究资助机构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UKRI)下一任主任。Ottoline Leyser 是生长素受体的共同发现者,领导剑桥大学塞恩斯伯里实验室(Sainsbury Laboratory ),还担任了英国皇家学会科学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人。

西部地区高教布局加速推进

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

1

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累计数量近 7.5 万件,保持全球第一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白皮书,2019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将近 3450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4.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产业核心产值为 1166 亿元,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高达 2284 亿元。此外,我国卫星导航专利年度申请量持续增长,截止到 2019 年,专利累计申请量已达到 74897 件,保持全球第一位。

蝙蝠身上又发现七种全新冠状病毒:完全不为人所知

据《新科学家》(NewScientist)杂志报道,来自弗朗斯维尔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最近对居住在当地洞穴中的1000多只蝙蝠进行了测试,发现其中18只感染了冠状病毒。基因测序还显示,这些在吃昆虫的蝙蝠身上发现的冠状病毒中的7个,到目前为止还完全不为人所知。

食管癌迎来“免疫治疗时代”

“东西方食管癌的差异不仅局限于病理类型的差异,而且在治疗靶点和免疫微环境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上均有所不同,所以,中国食管癌探索与发展需要依靠中国数据、中国患者、中国研究。”前不久,在2020 CSCO 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沈琳指出,免疫治疗为中国食管癌带来了新希望。

鲁东大学研发出微波光触媒空气清洁抗疫消毒技术

近日,一种比传统消毒效率提高10倍以上、有效寿命延长5倍以上的微波光触媒空气清洁抗疫消毒新技术,由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善民团队研发成功,并获得消毒产品生产许可证。该技术采用“微波激发紫外灯+光触媒装置一体化”的手段,将微波、紫外、臭氧以及光触媒几种技术有效复合,通过微波激发产生杀菌能力强、臭氧产生率高的波长在253.7纳米和185纳米的紫外线,同时激发光触媒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离子自由基。

3D打印为核工业打开新闸门

日前,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宣布,该实验室通过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个核反应堆堆芯原型。ORNL实验室主任托马斯·扎卡里亚表示,3D打印反应堆组件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制造学、材料学、核科学、核工程、高性能计算、数据分析与其他相关领域共同合作的成果。这项技术也为核工业界的快速创新打开了一道闸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