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志|獐子岛扇贝“跑路”了,又被“饿死”了 这可能吗?

olivia chan

继前几年的“扇贝跑了”“扇贝饿死”戏码之后,獐子岛直接在今年上演“扇贝死了”的一幕,吃瓜群众又看了一场大戏。

11月11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平时正常情况下一亩能产20~30公斤的扇贝,突然就只剩下不到2公斤了,亩产暴减超90%。如此迷幻的剧情,让外界目瞪口呆。

接二连三的的獐子岛系列“悬疑剧”,也让公众对该事件的主角--扇贝--充满了好奇心。

1

按理来说,动物是不允许成精的,但獐子岛的扇贝绝对是个例外。甚至有人说獐子岛扇贝有组织、有纪律、识大体,说死就死,极通人性。

那么獐子岛的扇贝是否真的“通人性”,它们又为何会接二连三的跑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扇贝属于软体动物门,扇贝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也是我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品种。

它可食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为蛋白质,与鱼类、虾类相似,是一种集食、药、滋补为一体的重要水产食物。扇贝柱的干制品称为“干贝”,为名贵海珍品。

扇贝种类繁多,我国沿海分布的扇贝约有45种,其中,最常见的重要经济扇贝品种主要包括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而獐子岛养殖的扇贝则主要为虾夷扇贝。

这种海产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与粉丝和蒜蓉一起,构成了烧烤界当之无愧的铁三角组合。以至于一提到扇贝,我们会立马想到鲜嫩美味的清蒸扇贝、蒜蓉粉丝扇贝。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脚的扇贝也会跑路吗?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扇贝会跑,而且咋一看还跑得飞快。

如果你吃过扇贝,就会发现每块扇贝身上都有一块圆柱形的嫩肉,叫作贝柱。

贝柱是扇贝身上一块强壮的肌肉(后闭壳肌),它专门负责贝壳的打开和合上。有了贝柱使劲一开一合,再加上扇贝从前面吸水、从后面喷水,它们就可以开开心心跑路咯。

1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不过,扇贝每次跑不了多远,最多游五六米就会精疲力尽,掉回海底,恐怕要休息好几个小时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通常情况下,扇贝并不具有长距离迁徙逃跑的能力。

对于2014年发生的“扇贝跑路”事件,獐子岛解释道是因为北黄海出现异常冷水团所致。

北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且具有较长时间几乎恒定不变的低温水体,它的温度变化范围通常约为5~11℃,盐度变化范围通常约为31.8~32.5。而据中国水产养殖网介绍,虾夷扇贝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5~20℃是最适宜其生长的温度,当水温超过25℃其生长便受到抑制。

因此异常冷水团确实有可能导致整个海区的温度和盐度剧烈波动,致使深海养殖的扇贝海参大量死亡。

但“异常冷水团”或许只是獐子岛的一面之词,当地养殖户和水产商都说没有遇到,也没有听说附近海域的养殖户因冷水团而明显减产,大连市气象局也从未通报过相关信息。

如果说扇贝会“跑路”,从生物学角度上还能解释得通,但是扇贝居然能被“饿死”,这样的说辞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1

扇贝为滤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有机碎屑、悬浮在海水中的微型颗粒和浮游生物,如硅藻类、双鞭毛藻类、桡足类等;其次还有藻类的孢子、细菌等。其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的种类相一致。

也就是说,海洋底播养殖就是选择品种良好的扇贝幼苗,将其撒播到适合自然生长的海域,无需人工饲养,经过自然生长之后就可以进行捕捞。

因此,在养殖海域生长的扇贝应该不存在食物不足,被饿死这一说。

但獐子岛给出的理由是: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就在“扇贝跑了”、“扇贝饿死了”等风波还未平息之际,现在獐子岛扇贝又出现离奇死亡。獐子岛扇贝的这一生可谓是惊心动魄,命途多舛。

怪不得有人会说,如果你爱扇贝,就送它去獐子岛,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扇贝,也送它去獐子岛,那里是地狱。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