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 陆地可燃冰勘查并非没危险

王每文

前段时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引起全球关注。不仅如此,陆地可燃冰的勘察也在技术准备中,针对青藏高原与东北冻土区的可燃冰技术研究,都为资源勘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前瞻经济学人

全球都这样关注可燃冰,是因为可燃冰的储量非常大,能给未来的清洁能源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可燃冰又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与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形似冰块又可以燃烧。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分布十分广泛。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

前瞻经济学人

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后,被称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还有东北永久冻土层的漠河是陆地开采可燃冰的技术突破领域。对此物化探所相关部门表示无法向外界透露信息,目前只是技术研究,距离勘探、开发甚至商业化开采还有很长的距离。

全球可燃冰在海域的资源量约占98%,陆地可燃冰非常少。在我国情况不同,常年冻土的面积与管辖海域的面积旗鼓相当,但常年冻土多为无人区,其可燃冰的调查程度还很低,储量未明朗。

有专家表示,在陆地上进行可燃冰开采技术实验相对容易,可以为海域开采提供技术参考。因为可燃冰储量巨大,是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以上,又是清洁能源,每个国家都在进行技术竞赛。不过可燃冰开采并非没有风险。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大规模、环保、安全地开采可燃冰。

如果在开采过程中若发生可燃冰不可控制的分解,很可能引起海底滑坡、滑啸等突发性灾害;若未能完全收集可燃冰分解的天然气,其中部分天然气排入大气,将增加大气圈的温室气体含量,可能引发气候系统紊乱而加剧气象灾害。

南海可燃冰开采成功,预计在2030年我国将使可燃冰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