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比想象中要复杂、严峻,怎么办?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尚艳玲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ID:guanlizhisheng2015)
“生活的艺术,多半是韧性”。
虽然在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做好了迎接“第一次冲击”的心理准备的,但当北京的疫情“海啸”般呼啸而来,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我们被冲击的晕头转向,一切似乎都没有准备好——药品没准备好,急症重症的医疗救治跟不上,症状比“一场感冒”要重、要复杂,康复的过程比预计的还要长。
身体已经备受折磨了,新闻里一则接一则的讣告,朋友圈、亲朋圈或亲历、或转发的逝者信息,让我们的心灵也饱受冲击。
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形势比预计的要严峻,怎么办?
尤其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一个企业主,你怎么办?怎么帮助伙伴一起渡过这艰难的至暗时刻?我借鉴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分享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读者朋友能看到,并且能对你有一点帮助。
01
直面“第一次冲击”,首先做好个人疫后康复工作
什么是第一次冲击?2020年和2021年,西方国家分别经受了新冠原始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第一次冲击”、“第二次冲击”和“第三次冲击”。我们国家通过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将病毒的第一波冲击往后推迟了三年,有效的躲过了原始毒株和德尔塔的猛烈攻击,但奥密克戎的亚型变异株(XBB、BQ.1)还是来了。
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第一次冲击。
按照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放开疫情防控后,实施与病毒共存策略的第一季度,个人消费水平是立刻下降的。这其实可以理解,因为病例数的激增,像强大的冲击波,直接对人们的身心带来伤痛和恐惧。第一次冲击,不仅仅是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冲击,对医疗机构的挤兑冲击,也是对经济的冲击。
第一次冲击到来时,首当其冲的是个人,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健康照顾好了,才能有余力考虑工作、同事,以及合作伙伴。
如何预防感染,如何服用药物,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这些天已经有密集的专业的、官方的意见,这里就不赘述了,但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尤其是综合各种专业信息来看,建议个人在感染后的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这么几点。
1.接受身体疲劳的现实,不要急于求成
这些天,很多商务界人士仍然在带病工作,就在前几天,我还参加了一场线上的培训讨论。与会的有四个人,四个人都是哑着嗓子说话,还坚持讨论了一个多小时。一方面,我为大家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所感动,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其实歇一歇、缓一缓也无妨。有些事未必那么着急,主要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慢不下来,慢下来就不自在。
但据专业意见,疲劳、无力、虚弱是新冠恢复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它是一种全面的身体和精神疲倦感。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感到全身沉重、无力,即便能吃能喝,但就是不如感染前那样的体力和精力,很容易疲劳。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你会发现自己难以思考、集中注意力或接受新信息。
应对策略是保持一种适度的节奏,不要像感染前那样快的节奏,但也不要完全“躺平”,而是把时间安排得更合理一些,稍稍放慢一点节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事,避免“过度疲劳”。
建议居家办公时,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并且尽量把事情闭环,再小的事情也要有个闭环,有交待就要有回复,有开始就要有结束(节点性的),并且及时与领导及协同的同事沟通,减缓大家信息不能及时同步的焦虑和不便。
2.营养问题提上日程,吃好喝好睡好
我的老板在大家都感染新冠时,在同事群里号召大家多吃点好吃的、多休息、多喝水,现在以切身经历来看,是非常经济实用的抗疫、修复办法。
据专业意见,新冠会以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食欲,但我们要用不同方式尽量保持进食量和食物的丰富性。如果吃不了干的,那就做稀稠一点;吃不下水果,就做成水果汤汁,并不是要增肥,是你的免疫系统需要你持续的供给营养,以使得它能有能力与病毒打仗。
摄入足够的营养、保持较为充足的睡眠,并及时补水,对于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3.“脑子不够用”怎么办?不要急,有个过程
包括我个人在内,很多人在抗原检测转阴后,感觉到“脑子不够用”,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能像以前那样长时间集中,大脑处理信息似乎变得缓慢。医学解释是“脑雾”影响,感染病毒后的疲劳通常会加重脑雾,这意味着人越疲劳,就越会感到思考困难。
也就是说,即便你抗原检测转阴了,但你的身体还没有从一场战斗中复原,你还是很疲劳,这个时候咱们需要接受这种情况。一是尽量保持安静,减少多余的行动,二是不急于求成,感到疲劳了就把事情放一放。
4.把心安住,学会把自己从焦虑和抑郁中拔出来
越是在不利的情况下,人越是要学会迟钝一些;越是不舒服、不能痛快的做事时,越是要减少各种无谓的活动,学习小蜗牛,收起“天线”,缩到壳里待一会儿。
在碎片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我的做法是删掉很多APP,也有意控制自己不去刷短视频、微头条之类的,回到书本上、家务活动上。建议大家也可做一些舒缓的活动,例如冥想、太极、瑜伽、室外有氧运动等。
据资料,感染新冠以及患有后遗症状是一种充满压力的体验,显然,这会对情绪产生影响。但好在通过一些努力,我们是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的。
而且,我们也要相信,每个黑暗可能就意味着黎明。虽然现在我们被病毒冲击得晕头转向,但并不会被它打趴下的。相信科学,相信我们自己。
虽然人类的命运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场与病毒斗争的历史,但正如张文宏教授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12月3日)上的所讲的:“在疾控领域,有句话,就是要跟病毒赛跑,要追着病毒走,这是人类消除病毒与病毒传播进行的一场竞争。但是,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通过疫苗接种、药物的治疗,我们已进入到对病毒驯化、控制的阶段了。未来对于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并不是一个核酸的清零,而是将一个有症状或者重症的疾病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我相信人类未来是可以做到对新冠病毒的驯化、控制的。”
02
公司管理者要做点什么?
彭剑锋教授前天带病录了一则视频,为大家打气,鼓励企业以必胜的信念与勇气,凝聚团队和组织的力量“挺过生死100天”。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也有些建议,供企业管理人员酌情参考。
第一,发挥组织的力量,帮助员工备一些稀缺的、急需的抗疫物资,用于救急。
除非是特别强大的个人,普通人为什么都需要一个组织,需要依靠一个组织?就是组织起来能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在困难时刻。像这个时候,抗原、口罩、药品、消毒液、消毒纸巾、维生素C等,能备一些备一些,能给解决一点给解决一点儿,如果企业也实在没有门路搞到物资,可以组织员工互助会,鼓励大家互相交换自己多余别人需要的抗疫物资。
第二,接受大家需要一个疫后修复的过程、工作状态不能迅速调整的情况,按事情轻重缓急,轻一些、缓一些的项目/任务尽量往后排一排。
其实在职场上的人,自己和家人生病后,除了要想办法治病,也会焦虑和担忧因为生病影响工作安排和任务进度。这个时候,要安排小组、团队保持信息沟通分享,做好资料备份和人员接替的安排,尽量避免因为一个人倒下,一摊事被迫停止的情况。
如果实在人手不够,那就看看能不能做减法,把人员和力量集中在那些到了攻关环节的项目/任务上,把那些暂时不着急的项目/任务先放一放。
再一个就是根据居家办公的特点,把任务分解得再细一些,设置一个一个的小闭环,让每个人不至于因为任务太大、工作量太多,且没法畅快的和同事协同而“被迫”陷入怠工状态,不出活儿。
第三,要及时和员工沟通和说明企业的现实情况及困难,尽量传递必胜的信心、分享解决的办法,尽量不制造和传播焦虑、紧张情绪。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企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其实员工也感受得到。一方面,企业要尽量扛起责任,咬着牙坚持;另一方面,确实到了要做出一些优化调整举措时,一定要与员工保持充分的沟通和说明,多倾听、多交流,做好善后的工作。不要因为麻烦而不去做,伤害一个人,或者能抚慰一个人,有时就是一句话说没说到位的问题。
第四,多一些耐心,接受“形势比想象的严峻”这一事实,相信低谷之后一定是复苏。
这些天,可能好多人都有这种心理,就是“等到了期待的放开,却没等到期待的结果。”无论是疫情,还是经济,形势比想象的更严峻,短期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各地在防控政策措施上不断“松绑”,如北京暂时取消车辆限号、开放餐饮堂食,等等,但只要你到大街上去走一遭就会发现,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活跃起来,反而更显得冷清、凋敝。
对此,我们一定要多一些耐心。不管是抗疫、康复的周期,还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还是企业的投资热情,都需要一个逐步恢复期。
近期,高盛等多家跨国投资机构都发布了对中国的2023年经济形势展望。其中《高盛宏观展望2023》,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两半”。在上半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但在下半年显著高于市场预期。这与传染病专家预计的疫情峰值与回落期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的低迷只是暂时的,可能是三个月或更长一点儿,但它肯定不会一直如此的,而且种种迹象显示,可能波折、反复,但不会向着更糟的方向发展。让我们咬着牙坚持住,多一些耐心,更要多一些韧性。
03
“生活的艺术,多半是韧性”。(阿兰•德波顿)
韧性,怎么解释?
拟人化来说,它应该是有“打不死的小强”般顽强的求生意志,活着就是硬道理;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和开阔,在低迷时能积极求进,不放弃成长希望,在得意时能及时止步,守住欲望,不使其膨胀;有“静如处子,动加脱兔”的坚定和敏捷,在外界环境“不友好”或复杂时,能真正韬光养晦;在机会来临时,也能快速响应,“千军万马压上去”。
当然,韧性也包含“适者生存”、“知时务者为俊杰”的灵活性和弹性,有时候要像乌龟过冬一样“缩进壳里”积蓄力量、像乌龟一样缓慢但坚定的不断前行。
近日,心理学家、CEO心智教练、组织人才发展顾问刘志斌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当今,“乌卡VUCA“时代,已经被”巴尼BANI”时代取代了。乌卡(VUCA)指: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巴尼”(BANI)指:脆弱、焦虑、非线性、不可知。
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竞争压力,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体,都有一种不可控的焦虑感。
刘志斌老师指出,个人的韧性要通过心智进化,包括认知提高、积极体验、安全感、意义感、心流等,而高韧性的个人能构建高韧性的组织。
从心理学的角度应该是有一系列方法的,如果抽象的来讲,我觉得韧性可以简单化的说成是一种“龟式生存法”。——没有比乌龟更能代表坚韧的了,它笨拙、缓慢却无比坚定、踏实和心无旁骛;它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对生存的条件要求很低,却又是动物界“长寿”当之无愧的代表。
任正非也喜欢用乌龟比喻华为,2013年,他在内部讲话中说,“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5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不管你怎么想,这是一个摆在你面前的问题。……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持续努力的精神,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我也借用这种精神来说明华为人奋斗的理性”。在最近几年的讲话中,任正非也多次强调,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华为要避免短期行为,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艰苦和磨难,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
有韧性的人或企业都需要培养一种“静气”,耐得住、等得及,不急躁、不放弃。
“韧性”从词义而论,“有强度但又有纤维状的弹性”,是既柔且刚。喻之于企业,“韧”可能意味着:1.针对长期目标之持续用力,不轻言放弃大方向,又要在动态中对形势变化有所回应,作适当地应对策略。2.有清晰而坚定的企业价值观,并且努力持续的让所有人理解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形;3.注重学习、坚持变革、适应环境,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用高效和新颖的方式革新原有的坚持方式。4.多一些包容和爱心,让利他之心无处不在,对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的利益更有包容之心,只有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在至暗时刻,让我们每个人用坚不可摧的韧性,以及乌龟般的耐力,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夏基石管理评论(ID:guanlizhisheng2015),作者:尚艳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