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连接:高手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
作者|陈后圣 来源|陈辞令(ID:CCL2019-00)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的学生、知识工作者、体育运动爱好者、普通人的思考。
最近在研究刻意练习,我重新看待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重新构建对很多事情的心理表征。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突然发现了一些奥秘,这些奥秘直指人脑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学生知道了这个奥秘,就能够知道学霸的秘密,并以此为指导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知识工作者知道了这个奥秘,就能够找到工作技能精进的底层心法。
体育运动爱好者知道了这个奥秘,就能够找到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极大地提高训练效率。
普通人知道了这个奥秘,就能找到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支点。
这个奥秘总结起来只有非常简洁的两句话:
1、神经元连接,是人脑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2、高手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在于高手拥有长期正确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01
什么是神经元
要掌握一个概念,我们需要用到认知圈模型,先从它的本质和意义讲起。
神经元是干嘛的?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或神经原,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并指令集体做出反应。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请你看下面这段视频:
据科学测量,成年人的大脑中约有860亿个神经元。
神经元的本质是一个细胞,它由一个细胞体和很多伸向四周的「胳膊」,末端有很多「小触手」构成。
在专业术语中,「胳膊」叫做「轴突」,「小触手」叫做「树突」。
千万不要晕,下面是第一个重点。
神经元到底是干嘛的?
神经元相当于人体内的电线,它们接受身体产生的某种信号,将其转化为电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轴突),发送脉冲,然后传递到另一神经或到肌肉,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
这个解释可能还是比较晦涩,用通俗的话解释,神经元有着三大功能:接收信号、处理信号、发送信号,而这几乎是我们日常活动的全部。
比上面视频提到的,8+7=15,我们小的时候,是不知道8+7等于多少的,为什么现在就脱口而出等于15呢?正是你大脑里有了这么一条神经元“专线”在起作用。
而小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这么一条“专线”。也就是说,对他来说,“8+7等于几”这个问题,在大脑里没有这个神经元连接,因此他要么回答不知道,要么每次回答的结果都不一样。
到这里,你应该对神经元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感知到神经元的重要性了,但这还不够,请你继续看下去。
02
什么是神经元连接
上面“8+7等于几”的案例,由于我们的大脑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情况,建立了对应的神经元“专线”,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说出答案。
如果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或者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问题呢?
比如,全球变暖真的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吗?
这时候就需要提到第二个概念:神经元连接。
顾名思义,所谓神经元连接,就是不同的神经元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了连接关系。
同样的两个问题:
神经元与神经元是如何连接的?神经元连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下面这张图揭示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如果你还记得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应该看出来了: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元之间通过叫做「突触」的「小触手」相互连接的。
那么,我们不妨要问了,这些「小触手」是怎么找到对方的?为什么有的神经元之间形成了连接,而有的神经元之间没有呢?
这里面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神经递质,关于神经递质我们没必要展开讲,因为你们也不搞科研。最重要的是,知道一个点:
每个神经元都要与同类进行大量的交流 ,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发展连接关系,一旦发现对方是同类,就会努力实现连接。
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将两个神经元想象为一堆相亲的男女,双方看对眼了才会走到一起,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才会继续开枝散叶。
通过这段视频来感受下神经元的连接过程。
有没有觉得有点萌萌的,甚至在牵手的那一刹那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停止你的幻想,我们继续严肃科普。
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与“同类”进行大量交流,才有可能发展为连接关系。
还有另一个问题待解决: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连接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刻,我想请你穿越到牛顿时代。
如果当年被苹果砸到脑袋的是你,你会不会发现万有引力?
我想,你大概率不会。
你大概率会想到什么呢?
真倒霉,打搅我的美梦。
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牛顿能够通过苹果掉地上,通过联想,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而普通人只能联想到表面呢?
这正是神经元连接的作用。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及彼,决定联想质量有两个方面:
第一,联想的广度。
从A事物出发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你可以联想到事物B,也可以联想到事物C、事物D,而其他人除了BCD,还可能联想到EFG。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你可能只会想到吃,而有些人会想到乔布斯、牛顿万有引力。
第二,联想的排序。
同样是从A联想到BCD,不同的人联想的排序也不完全一样。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你的联想顺序可能是:吃、乔布斯、牛顿万有引力,而其他人的联想顺序可能是:乔布斯、牛顿万有引力、吃。
这些差异是怎么导致的呢?
这些差异背后其实是概率的差异。
从A事物出发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是有优先级的,是基于我们人脑设定的概率(我是赞同以概率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概率的大小可以用事物A与事物B之间的权值来表示。
其中权值的更新则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经历体验),你可能小时候在学字的时候苹果是和梨放在一起学的,一开始他们的权值就会比较大,而随着之后的学习这些权值又被不断地更新(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看法,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建立或加强神经元的连接。AB间神经元连接的变化就意味着由A联想到B的概率改变。
人类大脑之所以比其他生物更加高级,正是因为我们能比其他生物构建更多的神经元的连接。
03
神经元的十二大公理
神经元、神经元的连接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还要花点篇幅来和你说下,大脑的神经元的一些工作原理。
由此我模仿欧几里得,总结了十二大公理,懂了这十二大公理,就几乎能理解关于神经元的一切。
我们一条一条来解释这十二大公理,看看这背后能帮我们发现哪些行为的秘密。
①神经元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
大脑内有 860 亿个神经元,但为什么大脑的数学运算能力不如计算机快?
为什么呢?
因为人脑是进化的产物,而进化的首要目的是生存下来, 这860亿个神经元的目标是:在地球上生存下去。而更快地完成数学运算对这个目标显然没有什么帮助。
在许多有进化优势的方面,人脑都比电脑要强大得多,比如跨领域推理、抽象思维等等。
②大脑的反应速度实际上是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
我们常说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总是慢半拍,其实大脑的反应速度实际上是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
比如,A类神经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躯体运动、触压觉、痛觉、温度觉等,它们的传导速度12~120m/s。人体的身高1.8m来算,从最远处脚底接受刺激到大脑最慢需要0.15秒,最快需要0.015秒。脑发出神经冲动到达脚底也需要同样的速度,所以反应时间为再怎么慢也只有0.3秒,快的话只需要0.03秒。
这里面有个常识,我们的注意力越集中于某事,我们反应速度往往越快。
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普通人最多1小时左右),因此,要提高我们神经元的反应速度,就需要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锻炼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技能,比如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等等。
③神经元具有可塑性
神经元的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不是一成不变的。用进化的角度来说,就是用进废退。当两个神经元之间经常性的传递信号,这两个神经元连接的会越来越紧密。这种可塑性在有的地方也叫作神经元的“永久”性改变。
也就是说,神经元一旦被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就会改变,从而影响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以及我们的行为。
比如,为什么有的人会吸烟、酗酒,正是在不断吸烟、喝酒的过程中,他的大脑神经元被重塑了,吸烟、酗酒导致神经元已经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上瘾。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神经元这个特点,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比如,坚持早起,看书、锻炼,长期坚持这种行为, 神经元就会焕发新生,长出新的神经元,加以巩固后就是不一样的自己了。
④神经元被重塑后可以再次重塑
这点,你看到那些成功戒烟戒酒的人,就能知道了,在成功戒烟戒酒后,人们的大脑神经元又被再次重塑了。
但神经元被重塑后被再次重塑会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到异常的痛苦,会消耗大量的意志力,会焦躁激惹,会很沮丧。
所以,我们最好要避免走上这样的一条路。
⑤通过改变我们的身体或某些动作,我们的情绪、思维会随之改变。
大脑通过我们的肢体感知信号,一旦我们主动改变我们的身体或某些动作,大脑就会对这些信号进行解析,我们的情绪、思维就会随之改变。
比如感觉孤独了,就去晒晒太阳,穿上舒适温暖的衣服,或者去喝一杯热茶,温暖的身体会让我们产生被人爱护的感觉。
比如,面部如果长时间不做出皱眉头的动作,会有利于减少负面情绪,扩张性身体姿势会让我们更自信和更愿意冒险。
比如灵活的手指和敏捷的数学能力相关,配合身体动作会提高我们的词语理解能力,自由活动的身体更可能获得创新思维。
⑥神经元在一段时间活跃后,需要恢复到正常水平
白天,神经元突触根据大脑从环境中受到的刺激而开启,有些突触是我们有意识操作,比如思考某个问题、看一本书、做一个分享,而有些则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走路、吃饭等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
但神经元突触如果持续保持兴奋,就会干扰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即大脑重新连接自身并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持续投入工作很长时间后,会觉得大脑转不过来,正是这个道理。神经元持续,学习效率就会达到饱和,无法再改变。
而在睡眠期间,这些突触的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并在大脑的“清洗”机制下,神经元在第二天会重新焕发活力。
很多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往往是先睡一觉,隔一天再决策,正是这个道理。
⑦神经元的连接,让我们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人脑有两种记忆,一种是短时记忆,一种是长时记忆。
短期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而长期的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更加稳定且保存时间更长。
比如,你在家里忙完了,想去玩手机,却发现不记得放在哪里,这是典型的短时记忆,
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这是长时记忆。
要获取知识、习得知识、内化知识,我们就要让知识变成长期记忆而不是短期记忆。只有这样,在我们随时需要调动某个模块的知识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何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呢?
正是通过不断地练习,让不同的知识之间形成了联系,我们大脑中对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形成了连接,才使得我们对很多事情得心应手。
⑧实现神经元连接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
我在我的高级社群里,和小伙伴们分享了一个自己总结的模型,我把它叫做「悄悄变强大模型」:
我观察了那些很厉害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很厉害之前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牺牲娱乐时间、社交时间,甚至陪伴家人时间。
他们用这些时间干嘛了呢?
学习,拼命地学习,甚至逼迫自己学习。
按照刻意练习的方法,这个过程并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有点痛苦。
比如,一个射击冠军,你以为他只要每天练射靶就可以了?
射击训练 往往一个姿势就要练上几个小时让你累到吐血。趴在地上,握着枪把,用卧姿瞄准靶心1个小时;半跪在地上,托着枪继续瞄准1小时;站着托枪,不停地瞄准、放下1小时。
另外,他们还要忍受严寒酷暑。即使在40 高温的夏天,训练时还要穿着密不透风的训练服,里面还裹着一件毛衣。冬天天气冷,也不能加衣服。
为什么呢?比赛时的衣服重量可能影响身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公平竞争,因此,射击比赛对衣服的厚度、重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训练必须按这个要求穿,不然到赛场上和平时穿得不一样沉,很容易导致发挥失常。
射击冠军是如何训练的?
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多,大脑解决复杂问题的概率越高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
有人为了研究这个不惜铤而走险,“偷”了爱因斯坦的大脑。
按照爱因斯坦的遗嘱,要将自己的遗体火化,并将骨灰撒在秘密地点。
负责解剖爱因斯坦遗体的哈维博士,在完成解剖找到爱因斯坦的死因后,本该将遗体交至火化。但那天晚上,在爱因斯坦的尸体被火化之前,哈维博士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拿走爱因斯坦的大脑。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是脑袋更大吗?
不是,从体积上看,正常成年男性的大脑重1300-1400克,爱因斯坦的大脑1230克,略低于平均值。
使爱因斯坦特别聪明,并使很多人要比其他人聪明的关键是他们大脑里神经元连通的能力。你能连接的越多,你就越聪明,能解决越复杂的问题。
⑩如果压力过大,神经元会倾向退缩,不发展连接关系
适度压力对锻炼我们的大脑非常有好处,事实上,我们大脑正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压力才得以进化、成长。
但如果压力过度,则会适得其反。
最近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引发一系列神经化学反应,
压力过大,导致神经递质分泌过多,反而阻碍大脑神经网络的信号传输。
压力过大不仅会减弱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力,损伤大脑中高级“执行”区域的功能,还会加强那些在进化上比较古老的大脑区域的影响力。
⑪运动会促进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
脑科学家、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洪兰,讲述了一段她去芬兰考察的真实经历。
当时气温零下12摄氏度。在中国,零下12摄氏度就叫寒流了,是要全副武装御寒保暖的。但在芬兰,午睡起来老师就带孩子去室外玩耍。老师说,芬兰在北极圈内,如果我们的国民怕冷,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只有不合适的衣服,没有不合适的天气。
有个3岁的小男孩,午觉睡久了,醒来一看,别的小朋友都去玩了,就很着急地开始穿衣服,老师站在旁边看他自己穿。结果好不容易穿好了,发现穿反了。要是我们就会提醒说,穿反了,要脱了重新穿,可他们的老师却拍拍他说,没有关系,赶紧出去玩。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呢?
因为这些老师深信,动作训练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长期运动比不运动的孩子神经元网络更丰富,神经元的连接越恰当,人就越聪明。
我们可以通过外在训练改变大脑神经元的分配,而且越用连接越紧密,相应的区域越强大。
⑫镜像神经元是我们理解别人的基础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说我讲了这么久他怎么还是不明白呢,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有时候我们又欣喜若狂,我什么都还没说呢,他就什么都知道了,简直就是“知音”。
我们能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甚至情绪,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正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让我们退回到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和他的研究团队,马上就要在观察猴子吃花生米的行为中有一个重大发现了。
研究者们监测到猴子伸手抓住花生米并放入口中的时候,猴子大脑运动前区皮质的神经元被激活,这没什么好意外的,因为这个区域一直都被认为是负责编排动作的。再次通过观察验证了理论,研究者们就心满意足地去吃午饭了,留下身上缠满铁丝无法动弹的猴子在实验室。
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但谁知道呢,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有个研究者提早回来,当着猴子的面吃冰淇淋。这个研究者惊讶地发现猴子前运动神经元很活跃。也就是说猴子虽然没有吃的动作,但是看到别人吃,于是在大脑深处就有了吃的反应。
所谓镜像神经元,顾名思义,这类神经元会像照镜子一样把我们看到的动作反映过来,就跟自己在做动作一样。看别人打哈欠,自己也跟着打哈欠就是这个道理。
在镜像神经元没有被发现之前,科学家倾向于用经验逻辑来解释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在镜像神经元被发现之后,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别人的行为,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相似的动作或经历,现在看到别人的动作,大脑镜像神经元立马就重放了当初的相关体验,无需逻辑推理,我们瞬间就懂了。
因此,要理解别人,最好之前我们有过类似的身体体验,知道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换位思考”这么难了。
04
如何构建神经元连接
进入本篇文章最重点的部分,如果这部分你错过了,这篇文章你就白看了。
既然神经元连接这么重要,我们如何通过神经元这些特性,掌握更多的知识或技能呢?
老规矩,要掌握一个概念,我们需要用到认知圈模型,先从它的本质和意义讲起。
什么是知识或技能?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为了找到记忆数字的方法,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个叫史蒂夫(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的实验对象。
实验很简单,研究人员给出一些随机的数字,让史蒂夫记忆,以此测试他的记忆极限。
史蒂夫第一天来参加记忆力的实验时,表现完全是正常的水平。他通常可以记住7个数字,有时候是8个,有的时候还能突破9个,但接下来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这个数字。
接着,实验人员和史蒂夫沟通,调整了训练方法:
我首先从一个随机的、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他做到了这点),我会读6个数字。
如果他又记住了,我再增加到7个数字。依此类推。每次给数字串上增加1个数字,他都可以记住。
如果他记错了,我会将数字串的长度缩短2个数字,然后再继续。
史蒂夫时刻都在以这种方法接受挑战,但挑战难度并不是太大。我给他念的数字串,恰好处于他能记住与不能记住的界限。
《刻意练习》
经过不断地练习,史蒂夫最终能记住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
你再想想咱国家的最强大脑、世界记忆大师王峰,2011年12月10日第20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上,王峰以5分钟记忆500个数字,1小时记2660个数字,听记300个英文数字的成绩,打破3项世界纪录。
不排除有天赋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训练,王峰也是无法达到这个高度的。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告诉你的是不仅仅是在记忆领域,甚至在任何领域: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套路。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套路的多少。
掌握了这些套路,就掌握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就形成了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反过来又会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四个字:“刻意练习”。
还是按照认知圈模型,关于刻意练习,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分别是:什么是刻意练习、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①什么是刻意练习
一提到刻意练习,很多人会自然想到“10000小时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不管哪个技能,普通人只要练足10000小时,都能成为领域内的专家。
这个理论已经被证实是不严谨的。
比如,通常我们认为: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了5年车的新司机更擅长开车、从医20年的老医生的一定比从医5年的新医生医术更高明。
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你也可以用“舒适圈”去解释这个现象。
那怎么办?
我们需要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也就是说,刻意练习的重点是“刻意”练习,而不是刻意“练习”,希望你能get到这个味道。
②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分为三步,分别是构建模型、刻意练习、及时反馈。
我一个个说。
刻意练习第一步,构建模型。
查理芒格曾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 学习的方法 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芒格说的学习的方法,正是模型,或者叫套路。只有找准了套路,才能知道怎么练习,否则再多的练习都只会是“歪门邪道”,事倍功半,搞不好还会让你“走火入魔”。
网上有个段子:从娃娃抓起、中国男足抓了几代人,从亚洲一流抓成了亚洲三流。
你去网上搜索中国足球为什么那么差?弹出来的答案是下面这样的: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也有人说,体制问题、文化问题等等。
我想说的是,要解决踢球的问题,还得回到踢球上面找原因和答案。
中国足球训练有两大套路:下底传中、以赛代练。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指出,恰恰是这两大套路将中国足球练废了,美国高水平橄榄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时间都是针对特殊技术动作的基础训练。
有一次我听说有位大神,一年可以读100本书。我算了一下,照这个读法,一周至少要读2本,也就是说,3天就要读完一本书,如果一本书按照200页来算,一天要读70页。
于是我也按照这个规划去指导自己阅读,可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越来越觉得是为了完成70页的目标在读书。
于是我跑去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要提升阅读效率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时间维度。
一般情况下,时间分两类,一类叫做整块时间,一个叫做碎片化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分配不同的书籍。
第二个维度:不同的书不同的节奏。
她把阅读节奏分成了三种:一种叫不求甚解(如小说、娱乐类)、一种叫观其大略(如职场工具书),还有一种叫熟读精思(如认知类)。
第三个维度:主题阅读。
把跟你想了解的这个主题相关类的好书都找来,同时阅读。这么做的好处是构建知识体系。
听完我简直惊呆了。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让你感知到构建模型的重要性。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发现或创建专业领域背后的模型。
刻意练习第二步,刻意练习。
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练的又是什么呢?
比如,举重运动会,他们在训练的时候,练什么呢?
是每天不停的举举举吗?
肯定不是。
举重运动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基础动作,包括 直腿抓 高抓 膝上高抓 垫铃抓 高翻 借力推 半挺 架上挺 宽速拉 宽支撑 架支撑 预蹲 前蹲 后蹲 窄硬拉 宽硬拉。
对运动员来说专项训练比比赛重要的多,不是比赛让你提高,而是专项的基本功训练让你水平提高。
另一个研究表明,棋手用来记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对手对弈所花的时间,是棋手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
也就是说,高手在训练时,训练的都是基本功。
不是在某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做了就能获得基本功的,基本功本身是需要提炼出来专门练的。那个基本功就是模型模式方法论的练习。
刻意练习第三步,即时反馈。
在体育界世界排名第一的个人项目运动员还有教练,按理说,教练的技能不可能比运动员本身更厉害。那为什么还需要教练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是应该经常跟队员私下谈心,能做好队员的思想工作吗?是能随时发表激情演说动员队员的战斗热情吗?
都不对。
教练第一作用是,在训练中以 旁观者身份提供及时反馈,不是激励、不是打鸡血,而是告诉你动作的对错。
约翰伍登( John Wooden)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UCLA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冠军。
为了获得 Wooden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表明。
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这位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每次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
因为认知原因,当我们自己身处某个环节,很容易自己看不出自己的问题。刻意练习目的是把套路内化到大脑中去。错误的练习,危害极大。所以我们需要及时的反馈指导。
研究证明,在刻意练习,在有即时反馈,一个人会进步速度非常之快。所以好的私教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
最后,以李善友教授所做的分享对这部分内容做一个小结,来形象看下,人脑究竟是如何掌握一个技能的。
写在最后
到这里,关于人脑学习的终极秘密,我全部为你讲述完了。
人类的学习,只会发生在大脑中,大脑接受信号、处理信号、输出信号,指导我们的行动。
这里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神经元。
本文中关于神经元相关的神经递质原理,你都可以忽略,但请一定牢记以下两条,
1、神经元连接,是人脑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2、高手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在于高手拥有长期正确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牢记这两条公理,并用来指导你的每一次学习、思考与行动,更丰富、更恰当的神经元连接自然会形成,而这,将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如果有收获,不需要感谢我,只需要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因为你更加优秀。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辞令(ID:CCL2019-00),作者:陈后圣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