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甜vs先苦,是个战略问题

曾老师的资本观察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曾乔 来源|曾老师的资本观察(ID:Dongsanban)

人生有两种状态,一是先甜后苦,二是先苦后甜。

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成名比较早,年少就暴富了。很多人非常羡慕这种情况。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大器晚成,前期成长走得非常辛苦甚至坎坷,但终成大器。

假设让我们选一种人生,你愿意选择哪种?

主观意愿的选择肯定不是人生路径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先苦后甜vs先甜后苦”,其实对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对于很多企业的成长,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具体在职业成长或者企业成长场景下,先苦后甜vs先甜后苦其实是不同的战略取舍。

的第一天。需要注意的是,在民国建立改采公历前,“元旦”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

“先苦后甜”:有些人或是有些企业的战略是优先选择去建立能力,有了能力之后再去抓机会。

往往这种抓来的机会比较持久,而且利润率也会比较好,甚至可能比较稳健。这种模式好的方面是成功概率更稳健、更大。但是它的问题是这种模式会很慢,就像一个人进入职场,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可能这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有了能力之后,我再去通过能力做变现,那可能又是5~10年的时间,这样一来,很可能10年到20年就没了。

虽然这种成功会走得比较稳健,但是成功的过程会很辛苦,甚至可能很多人会坚持不住。但是这种岗位也有特定的需求,这种岗位更多适合经验主义型的职业方向,比方说做投资,做医生,做咨询,做律师。这些岗位比较适合经验积累型的人才,因为经验积累会带来人脉积累。随着经验积累之后,眼光、层次、资源也在提升,这就是一个相互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在这种行业里很难看到普遍性的、大规模的年轻人逆袭的情况。

先甜后苦”:当个人或者组织判断有某个风口机会的时候。先抓机会快速赚钱,等有了一定积累后再去建能力。

比如有一种企业的创业逻辑就是哪个市场好,哪个风口热,哪个地方能挣快钱,不用过度等待,它们的战略就是进入大多数人都能挣钱的行业,先捞一把钱再说。

大多数人都能挣钱的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通过机会主义挣到钱。比方说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能够通过风口来了,需求来了,或者资本来了,快速地完成资源的积累和赚钱机会的变现。

这种机会看似快速暴富,但其实往往背后也有问题。这种机会不是能力带来的,风口走了机会就没了。这典型体现为2014年的手游、2015年的VR。

这种过程中也会碰到问题,就是有了风口,快速挣到一笔钱,这笔钱并不能解决长久问题,也不能解决一辈子的问题,它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比如换到下一个阶段门票的问题。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就是如果要赚取持续的现金流,就需要继续的练能力,在能力中继续捕捉机会,所以往往这种公司它的战略走向就会从机会驱动型走向能力驱动性。

能力驱动型是现在很多企业遇到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很痛苦,可能一开始它上手会很快,比方说可能工作两三年,或者创业两三年就挣到了一笔不小的钱,但是这笔钱是不是足够安身立命?好像也不至于。所以,这个时候又需要去发育新的能力,找下一轮机会,但这个发育能力又到了一个会很辛苦的阶段。

总体来看,无非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的问题,没有甜或者不甜、苦或者不苦的问题。所有的模式都有苦的时候,所有的模式只要熬住了都有甜的时候。两种路径其实没有好坏之分。

先苦还是先甜其实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是一个战略规律、成长规律问题。

比方说你先选择苦,熬过去之后就是甜了;但是,先甜之后,大概率背后也不是一直甜的,后面很可能会很苦。而且因为你是甜的状态适应了,你在受苦的时候,很可能你会受不了,组织会崩溃,组织会宕机。所以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它是一种躲不掉的规律。

这种选择这也是一个概率选择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适合度的问题。

它不是说你想先甜就可以马上甜,你也得找机会;机会是否能成也是个概率问题,也有运气成分和机遇的问题;先苦苦多久,这也是个几率问题。所以在这中间,选择就会出现不确定性。虽然规律方向是对的,但是有的人苦一年,有的人苦十年;有的时候有的人想先甜,它一直甜不了之类的。所以,其实也有机缘和适应性的问题。

往往成功或者暴富之后,依旧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新的问题都会带来相应的麻烦。这些麻烦其实本质上都是先甜之后的后苦,往往它体现为一个组织先甜了之后,或者先苦后甜了之后,就会进入到下一个成长阶段。到下一个成长阶段,又会面临是要继续痛苦,还是先甜后苦的选择。你会发现在这种阶梯式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阶段都要面临选择是先做难的事,还是先做容易的事?其实职业发展也是一样的,都是有这种波动性规律的。震荡上行是一种人生常态,基本上你在每一个阶段你都要不停的在选择是先甜还是先苦。

周鸿祎曾经说过个观点,大致意思是如果想要暴富,那一定要做人气的产品,而不是做人脉的产品。

“做人气产品,而不是做人脉产品”,人脉是需要多年积累才会有的。除非是二代,能通过父辈积累。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想做人脉型的产品,则必须先积累人脉,再打磨出基于人脉的业务,才能实现变现。这就意味着这种业务真正挣到钱的时间一般会很长,甚至可能要积累数年时间。

人气的产品则不同。只要产品好,有大量的粉丝和用户,市场接受了它,有比较好的人气,可能这个产品就能值钱。就算这个产品可能不赚钱,但因为有人气有用户有流量,所以也可以融资,也能实现资本价值。

我觉得这个观点其实很有道理。

其实,对企业思考战略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一个具象的场景为例,比如说做零售,是先做加盟还是先做直营,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些产品做加盟后很快,例如标准化强的产品做加盟是比较快的,但是同时对口碑和质量服务要求是比较高的,那它做直营其实是质量比较好的。加盟能挣快钱,但是这波钱挣完之后,后面也很麻烦,不是说加盟就万事无忧了,加盟之后可能带来管理口碑,甚至规范性、合规性,甚至经营风险等很多麻烦的问题。它是先苦之后,后面还有个先甜后苦,如果假设先做直营,就是先苦后甜,一开始很痛苦,做的很慢,但是一旦把这个模式打磨好了,它放量会很快,第二个阶段它就快速变现,所以它是它是一个典型的先苦后甜。

第二个,在战略上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就是——是先做一个战略里面最难的环节,还是先做战略里最容易的环节,其实这两个也没有好坏之分,在战略上其实是都可以的。但是,在心气比较高、势能比较高、大家决心比较强的时候,往往可以先做难的事情。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公司,它在需要积累势能,需要起势的时候,要整合资源的时候,往往是先挑软柿子捏,先做出效果,大家形成信心,再进一阶段去攻坚克难。所以,在这个阶段下,往往要考虑产业的势能,产业的周期,企业的目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区别,最后无非是怎么选择和排列的问题。

第三,在业务上要做选择:是要先赚容易的钱(但是这个钱肯定没有前途,这两年就没了),还是要先赚难度大的钱(一旦做好可以持续挣钱,但是要跨过门槛的钱)。这两种业务其实也是要基于自身阶段的,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余量,或者有了融资,现金比较充裕,理论上应该先做难的事,因为难的事做好了,短期没有吃饭的压力,那就可以快速的上台阶;如果现在经营现金流很紧张,理论上不管是什么饭菜,基本跳到篮子里都是菜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先把公司经营规模先做起来,先让公司活下去,再挑有长期前途的事情做选择。其实这些本质上都是先苦和先甜之间如何做战略选择的问题。

所以这些其实都是先后问题、排序问题、策略问题,不是可以回避的。没有某一些模式就可以一直甜,某些模式就会一直苦的说法。所有的成长都是这样,所有的企业发展规律都是这样,甚至包括对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不难发现,就个人职业成长而言,如果你能用十年来积累专业能力,可能你的第二个十年会走得非常顺,但如果第一个十年或者第一个五年喜欢抓风口,追风口,不断换行业,就算挣到钱后面下一个十年也往往会很辛苦。这就又需要重新来建能力,搭建积累资源,积累能力的过程。所以往往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从一个静态的角度来看(比如说2-3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发展,你会发现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但是他过的很辛苦,又或者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就挣不到钱。其实我认为不能狭隘地用一个短阶段和他的事业短期成功回报率去评价一个人的高低,这其实是一个先后的问题,

就好像我们每天吃饭时都面临的问题:如果你都得吃完,你是先挑你喜欢吃的,还是先挑你不喜欢吃的?一碗饭菜放在那儿,有些人可能吃得很辛苦,嚼了半天,虽然它能力很强,心气很高,脑子也很好,但是他嚼着就很辛苦,他吃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但是他接着再吃,大家都觉得,你怎么过的这么辛苦,甚至觉得这个人是运势不好。但一旦它把不好的东西吃的差不多了,开始吃喜欢的食物的时候,他可能就一日千里,成长速度非常快,收获也会非常大。

所以,不能用结果的表象去看一个人,不能看他现在是在吃苦还是在吃甜,这件事情从拉长角度的评价周期来看,其实意义是不大的。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评估一个人长期的战略角度和视角,我认为其实企业和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曾老师的资本观察(ID:Dongsanban),作者:曾乔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