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人生 VS 精神的人生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艾菲
毛姆写的《刀锋》,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描写了男主人公拉里,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故事。
在拉里年轻的时候,他曾有过一个深深爱着的女友 – 伊莎贝尔。
但因他们二人对人生追求的巨大不一致,一个人追求极致的精神,一个人追求丰盛的物质,最终分道扬镳,放弃了这段爱情。
— 1 —
一段对话
接下来这段对话,就是拉里和伊莎贝尔在分手前进行的。
这是一段关于“精神的人生”与“物质的人生”的精彩对话。
拉里对伊莎贝尔说:“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感到那样的极度幸福,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前几天,我读了笛卡儿,那样的痛快,文雅,流畅。天哪!”
出身富足享受生活的伊莎贝尔当然认为拉里的这番话是疯人疯语。
她说:“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么滋味?我甚至连去一家象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什么呢?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的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 追求纯粹精神的人生,与追求完美物质的人生。
虽然彼此相爱,但伊莎贝尔与拉里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他们之间就像是隔了一个“马里亚纳海沟”或是一座“喜马拉雅山”。
对拉里来说,精神世界令人兴奋、让人充实、能够带来极度的幸福,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满足与狂喜,就像是飞上了天际,可以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沉醉一般。
但对伊莎贝尔来说,没有了物质满足与享受的人生,就不再是快活的。相反,它是可怕的、面目可憎的、令人心惊胆战的、根本无法想象的。
— 2 —
追求精神的人生
那么,追求精神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就像这部小说中的拉里,他可以为了精神的追求,放弃稳定的工作、甜蜜的爱情、舒适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青春年华都投注在看似虚无的东西中,而且,他还能够从中得到巨大的满足和幸福。
这些他所追求的虚幻之物,可能是意义,可能是“道”,可能是智慧,可能是合一,可能是宁静,可能是超脱,可能是真理......
但不论为何,它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心灵之中。
但是,有人就是对这些东西非常上瘾,或是痴迷。当他越是沉浸于这种精神快感中时,物质世界的吸引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最终淡出视野。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能与精神上的快乐满足相媲美的东西。
比如:庄子。
庄子,曾短暂为官,担任蒙县的漆园吏。
中年以后,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住在穷街陋巷,困窘的织锦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
后来,楚威王听说他是个人才,就以高官厚禄去聘请他。
但是对庄子来说,世间的荣华富贵“有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实在引不起他一点点的兴趣。
所以,他没有去,而是继续着自己精神十分富足,物质极度贫穷的生活。
还有,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是一位知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
但是,直到五十多岁,她才买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公寓,在此之前,她一直是租房子住。
她似乎从来都没意识到金钱的问题,直到有一天她租住的地方发生了火灾,她被赶出去了,她不得不去旁边的旅店住宿一晚,但那时,她却发现自己身上竟然连一百美元都没有。
他们,追求的就是“精神的人生”。
这种追求,让他们在超脱世俗的同时收获了极大的智慧,甚至是对“道”的领悟。
他们的物质生活看似贫瘠,但他们却丝毫不以此为苦,因为他们早已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
物质的苦,甚至是生离死别的苦,对于他们而言都不再是苦。
— 3 —
追求物质的人生
但是,一心追求精神的人,仍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都放不下对于物质的渴望,我们总是想要大吃大喝、想要珠宝首饰、想要房子车子、想要最新款的iphone。
物质,除了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还有一些更深刻的原因,促使我们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依然在不断的追逐着它。
原因一:比较。
一位朋友跟我说,他想把刚开了2年的车换成特斯拉,又担心换车后会影响现在的生活质量,所以十分犹豫。
我问他:“换车为何对你如此重要?”
他说:“周围同事开的不是奔驰,就是宝马、奥迪、特斯拉,我也不想继续开我那辆车了。”
我问:“假如你周围的人开的都是与你类似的车,那你还想要换车吗?”
他想了下说:“那就不想了。”
这就是源自于比较的物质追求,它也是一种对于身份的自我判断。
人类是群居动物,因此,我们的价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是靠比较得来的。
而我们的比较常常都是通过与“比照群体”做出的。
正如,你既不会去与世界首富比财富,也不会去与拾荒者比幸福一样。你只会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你的同学、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和你的邻居。
只有在你觉得自己的房子比他们大,开的车比他们好,身上的名牌比他们多,自己的孩子比他们孩子学习好,日子看起来过得比他们好时,你才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否则,你就会感到痛苦。
而当你通过拼搏奋斗跳上一层台阶后,就不再会与之前的“比照群体”相比了,因为你已有了一批新的“比照群体”,于是你会再次陷入新一轮更高生活水准的“比较”中。
就这样,一直努力赚钱,一直无法满足。
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更高一层的“比照群体”,即使做到了如马云和马化腾那样,你会发现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一层水准的“比照群体”存在着。
原因二:人性。
人的天性之一是“趋利避害”,所以我们天生就有逃避痛苦、趋向快感的本能。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扰,这时,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痛苦,寻找快乐。
而物质上的满足就是一种逃避痛苦、寻找快乐的捷径。
所以,我们会在不高兴时去胡吃海喝一顿,在失恋时给自己买上一条钻石项链。
因为,当我们在精神世界中得不到答案、看不到路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陷入到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
而物质的享受,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能让我们暂时躲避精神痛苦的地方。
就这样,即使物质生活已经不错,我们依然还会追求更好的、以及更多的。
因为,我们不断被困扰的精神找不到出路,只能求助于冰激凌、大牌包包以及漂亮的衣服。
但是,这种逃避,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空虚和迷茫还会如期而至。
要想解决空虚迷茫的问题,你必然还得回到对精神问题的探索上,但精神上的问题总是很难回答,所以很多人不愿去探索它,转而继续用物欲来麻痹自己。
就这样,我们再次投入了物欲的怀抱。
原因三:人的纯粹欲望。
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会有两个不同的关注点:
1) 我们未能满足的事情/东西。
2) 我们已经拥有的事情/东西。
可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尚未拥有的事情上时,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非常多的欲望“这个我没有”、“我想要那个”……
然后,就会造成我们对现有生活的各种不满、失望,甚至绝望。
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全天下的珍宝,都不可能拥有一切你想拥有的所有东西。
就像我想要一幅梵高的真迹、我想要一幅宋徽宗的真迹、我想要一座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这可能吗?
显然不可能。
那该怎么办呢?
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的斯多葛学派,曾提出过一个名为“消极想象”的练习,来帮助人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未被满足的事转移到已经拥有的事上。
具体方法是:想象那些你已拥有的事情,最终都会离开,失去和散失。
通过这个练习,你会学着将关注力重新收回到那些你已拥有的事情上。于是,就能减少我们对物欲的幻想和追求, 从而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原因四:安全感。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写过,安全感是一个大家普遍缺失的东西。
一方面,我们极度需要安全感;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却严重缺失安全感。
于是,我们就会将自己对安全感的诉求转向“物质”和“金钱”。
因为,物质和金钱看起来是比“激情”、“永不结束的亲密关系”、“老板永恒的赏识”、“亲人的永远守护”、“稳定不变的工作”等更稳定和靠谱的东西。
就这样,因为有着永远都无法被满足的安全感,所以我们就陷入了对于物质金钱的永恒追逐。
这就是追求物质的人生。
假如,一个人的一生是纯粹的追求物质,那么,他陷入到虚无、痛苦、迷茫、失落甚至绝望之中,就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 4 —
如何兼顾二者?
如果说,像庄子那样“只顾精神、不要物质”的人生并非你之所欲,而这种终其一生都陷入在物欲漩涡中的人生也不是你渴望的。
那么,你就要去寻求一种平衡的人生 -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兼顾自己对精神与物质追求的人生。
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追寻的东西。
对我而言,精神的人生是肯定无法舍弃的。
我很清楚,如果舍弃了对精神的追求,我的生命就会陷入虚无,我的生命力也会随之枯竭。
但是,一定程度的物质满足对我来说也很重要,对这一点,我不否认。
所以,在这二者间寻求一种平衡,就是我需要的。
如何平衡二者关系,并让自己不会时不时就陷入到困扰中,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摸索的主题之一。
后来,我把自己摸索出的方法总结成了几个基本原则并加以实践,几年做下来到颇为有效,可供大家参考。
原则一:在物质上,我不会与其他人去做比较,而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为目标;同时我对自己的物质目标也不执着。
在物质财富目标的制定上,我会以舒适喜悦为原则,而不是以“更好”、“更大”、“更贵”、“更时尚”、“更高级”为原则。
说实话,在上海这么多年,我见过的有钱人是非常多了。
我有一位一对一教练辅导的对象,就是一位非常有钱的人。
我被邀请去他的豪宅与园子,那是一栋几乎汇聚了我理想中最完美一切的设计与美感的豪宅与园子,价格以亿计。
对美很有热情的我自然非常喜欢,念念不忘了一个礼拜。
我不否认,当我看到这栋房子时,便产生了也想拥有的欲念,它在一瞬间勾起了我对物质赤裸裸的欲求。
但是,我知道,它并不是我的目标。
如果我非要以此做目标,并非就不会实现。
但是,为了得到它,我会逼自己去做不喜欢的工作,去过我不喜欢的人生。
为了一个房子,值得吗?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
同样道理,在做其他购买选择时,我都会以这个原则为准 - 不以他人为目标,而以自己的目标为目标。
时间久了,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就都发生了改变。而我也能及时觉察自己某一时刻忽然涌起的强烈购买欲和占有欲,并能及时安抚。
而且,在我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也能够放下,我不执着。
原则二:在物质上,我会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领域,哪些是不重要的领域,从而制定出让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物质满足清单,而不是什么都去满足。
我是一个不追求奢侈品的人,所以购买奢侈品并不会给我带来多少满足感。
但是,我很喜欢艺术品和工艺品,所以我会把钱花在瓷器、石头、画上。
当搞清楚了自己的物质满足偏好后,我要做的就是让我的实际购买行为与内心的真实热爱保持一致。
这样,我就能从物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喜悦。
当然,我依然得要控制消费总量,因为画作、瓷器、石头可一点儿也不比奢侈品的包包、鞋子便宜多少。
原则三:消费、创造、学习和体验,都能给我带来快乐,但我更多选择后三者。
曾经有段时间,我发现每个周末我都会找地方吃好吃的,然后逛街买衣服。每周都会花不少钱,花完之后又觉得自己非常过分。
于是,我下定决心进行调整。
接下来,我就将周末时间基本都放在了“创造”、“学习”和“体验”这三件事上。
比如:我去学了做各种手工艺品的方法,将周末时间都花在创作各种作品上。
比如:我去逛园林,全然感知园林的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边欣赏边读有关园林的书。
比如:度假时,我极少选择去海边躺着纯度假,而是会在旅行前,查阅资料,充分准备,然后在旅行中一边学一边玩,这样每次不但玩的尽兴,还能收获很多见识和学问,增加体验的厚度。
我发现,当我用“创造”、“学习”和“体验”去替代“消费”时,我的生命力就回来了,同时我也得到了足够的放松和放空。
这可比每个周末吃饭逛街好多了,不但节约了钱,还能更有收获。
原则四:对精神的探索,我会投入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知道它能给我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它的效益还会不断累积。
精神世界的投入和探索,能给我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甚至是超越一切的满足和狂喜。
对这点,我深信不疑,也屡试不爽。
同时,它还会因持续不断的积累和叠加,产生非常明显的效益。
这种叠加的效益,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智慧,让我能用更全面、更通透、更深入的视野去获得对万事万物的理解。
原则五:舍末逐本。
什么是舍末逐本?
意思是:在物质已能达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会集中精力去做精神探索。
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我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我对自己的天赋刻意发展,我对自己的弱势不断管理,我变得越来越有智慧、勇气和信心。
于是,相比绝大多数人,我更容易选择正确的路,使用正确的方法,抱持正确的心态,去做自己想做又擅长的事。在这种情形下,事业做成的可能性就会变高很多。最终,物质和金钱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物质金钱不是我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标和终极目的,它们只是我追求精神的一种副产品。
最后的话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也许最棒的人生就像《孟子》中那段描述舜的那段文字:
“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意思是:当舜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平静安心地过着平民的日子;等他做了天子,他也同样泰然处之,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
是的,当一个人的精神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后,他能成就大事业的可能性一定是更高的。但是,对他而言,不论事业是大还是小,贫困还是富有,都不再那般重要,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罢了。
与君共勉。
作者简介
艾菲,《直击本质》作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个人成长教练,前美国财富五百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关注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实“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两大基石,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