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失败沟通——要战胜对方还是战胜自己?

伯凡时间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伯凡时间 来源|伯凡时间(ID:bofanstime)

沟通是关乎人们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技能,然而它看似简单却时常失衡。在之前《为什么越是关键时刻的沟通,越容易失败?》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人们在沟通时常常互相攻讦、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是因为人们在沟通中失去了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会使人天然地表现出攻击或逃跑的倾向,从而使双方脱离沟通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或是沉默状态。

因此,如果我们期望在对话中顺利推进沟通目标,就需要时刻留意对话中安全感的问题。一旦对方因为一句有意或无意的话失去了安全感,我们就需要立即将此时的对话暂停,通过道歉或对比说明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待对话的安全感重建后,再将沟通进行下去。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道理往往很容易理解,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当沟通失衡后,作为对话中的当事人之一,我们自身也会处于一种情绪化的状态中,明明知道下一句话可能已经偏离了对话的议题,但还是会为了报复回去将难听的话脱口而出。

这种状况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时常出现,例如夫妻之间只是想沟通一个小问题,却常常会演变成一场莫名其妙的争吵。虽然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一定不会有意伤害对方,但却经常由于对方的激烈言辞而失去了安全感,转向恶意中伤对方。

尽管我们知道要留意对话中的安全氛围问题。但由于我们也是对话中的一员,在对话出现危机的同时我们自身的安全感也会失衡,表现出逃避或攻击的状态,难以冷静下来去照顾对方的情绪。

因此,在照顾对方的情绪之前,更紧要的是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正确地看待自己在这场对话中终究要实现什么目的。然而这并不是易事,这种激烈的思维转换并非人人能及。因为在激动的情绪下,我们总是想通过语言上压制住对方来结束这场对话,然而这种想法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对方通常也是这么想的。不断地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激化矛盾,令双方更加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的控制方面着手,变无脑发泄为积极改变,因为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方的错误,抑或是双方的出言不逊造成了现在的局面,眼前的现状都已成事实,我们应该从现在的处境出发,看看如何转变现有的局面。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史蒂芬·柯维提到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他将这种习惯称为人们改变现状、走向成功最有效的策略。而在争吵中一味错不在我、不管后果的任性发泄,其实就是放弃了改变现状的主动权。

对于无法挽回的错误,人们都会悔恨不已。但消极的人会把责任归在某处怨天尤人,而积极的人则会主动想方法改变这种错误的现状。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了严重的争吵、互相伤害,其实并不是因为双方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由于双方错误的处理方式把结果越描越黑。

除去积极主动地改变现状,指导沟通方法的经典书籍《关键对话》建议我们不如从根源上就避免这种情况,减少出现麻烦沟通的可能性。书中介绍道,我们的行为方式模型通常是这样的: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我们首先观察事实,然后在脑中构思情节,接下来才产生感受,最后决定我们的行为。虽然这样显得有些复杂,但好处是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希望。因为有能力主观臆断的是且仅是我们自己,这就表明是我们脑海中构思的不同情节导致了我们最终的情绪和想法。倘若我们有办法调整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等方式),我们就能够调整自己在日常对话中的表现。

即使人们常常意识不到主观臆断对自己表现的影响,但它还是会随时在你的脑海中发挥作用。例如我们站在演讲台上讲了几句话后抬头与台下的人目光交流,却看到大家都在凝神思索,此时有一部分人就会解读为是不是准备的材料太过晦涩或是自己的演讲水平问题导致大家没有听懂。毫无疑问,这种想法会导致后面的演讲更加磕磕绊绊,结果真成了自己最初所臆想的那样;但也有一部分人会把它解读为大家听得非常入迷,从而更加自信地娓娓道来,让大家能够认同自己,也能在这场演讲中有所收获。

这就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臆想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糟糕的行为和情绪并不是由于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致,而是由于我们对这些见闻错误地解读所致。而我们越是臆想出某种场景,就越会只捕捉到该场景的信息,最终,在对错误信息一次又一次的放大中,“预言”成功应验。

因此,我们要极力避免这种错误臆想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关键对话》的作者科里·帕特森提到,我们在为错误行为辩护或是面对严重后果摆脱干系时,经常会受到脑海中三个小聪明想法的影响。

第一种小聪明是受害者想法。顾名思义,这种想法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却忽视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错误之处。例如在争吵中“我是对你大喊大叫了,你怎么不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简直是咎由自取!”——为了给自己的错误找一个正当性理由,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而不管不顾自己的错误。

第二种小聪明是大反派想法,在虚构这种想法时,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例如我们在对某个人有偏见时,会把他的所有行为都解释成负面的。在这种想法的教唆下,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对方,而是把对方的所有言语和行为都解释为负面的。带着这种有色眼镜与对方交谈,那么谈话质量毋庸置疑,一定会每况愈下。

最后一种错误的想法是无助者想法。如果说受害者和大反派想法是在为我们做过的事寻找借口,那无助者想法可以说是在为我们消极面对问题的行为寻找借口。这种想法的特征是,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无力做出任何努力改变现状,以此当作自己放弃努力、不愿作为的借口。

也许有些时候,以上这三种虚构的想法是准确的,但通常情况下,它都变成了我们逃避眼前责任的借口。事实上,在每一段不合理的关系中,双方都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对方不一定完全邪恶、错误,我们也不一定完全善良、正确。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时,应该保持公正和客观,避免自己因为错误的主观臆断误解了别人,酿成十分滑稽的惨剧。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将对话中的对方看作是一个理智的正常人,并在问题发生时反问自己是否故意忽略了我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对整件事情形成一个相对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最后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真实目的上来,围绕目标积极主动地改变目前的窘境,而不是一味错上加错。

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失败的对话中,导致我们受伤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像被毒蛇咬后,一心忙着抓蛇会让我们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在此时尽快排出毒液。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时间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