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创新?如何创新?创新活动的3大法则

华章管理

作者| 魏知超、王晓微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华章妹说

创造和创新不但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的标志性特征。

每个人都想有自己的创造,和独一无二的创新。但创新的过程又谈何容易?

我们能总结出一个“万能创新公式”吗?

以下,Enjoy:

在《飞奔的物种》里,作者大卫·伊格曼和安东尼·布兰德指出,创新的具体手段可以用一个“3B法则”来概括,3B指的是以B字母开头的3个单词:

Bending变形:通过改变旧素材的形态,把旧的变形成新的。

Breaking拆解:通过把旧素材拆解成碎片,使碎片或者碎片的组合成为一件新事物。

Blending混合:通过把不同来源的旧素材拼在一起,混合成一件新事物。

在《飞奔的物种》的两位作者看来,几乎所有的创新手段都是对这三个法则的单独或者组合运用。

01

创新手段之“变形”

先来看第一个B:Bending,变形。

艺术作品中有很多通过“变形”化旧为新的案例。比如前些年的网红景观大黄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现在回头一想,大黄鸭被称为一件“艺术品”这件事实在显得有点古怪:

大黄鸭的造型明明跟我们小时候在澡盆里玩的橡皮小黄鸭一模一样,为什么只是被简单地放大之后就成了一件艺术品?

实际上,通过“大小变形”来营造艺术感是艺术家常用的手段。一件普通物品只要以跟平时反差巨大的尺寸出现在眼前,就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处理得当的话也会产生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2

大黄鸭游颐和园昆明湖

除了“大小变形”,还有影视艺术里的“时间变形”。比如扎克·施耐德导演在《斯巴达300勇士》里大量运用慢镜头改变时间流逝的节奏,由此营造出别致的暴力美学。

在科技创新上,变形的思路也会催生出很多新的发明创造。汽车工程师都要想方设法在车体上偷空间:既要把该有的零部件都合理安装在汽车上,同时又要尽可能扩大乘坐空间。

从哪里偷空间呢?有工程师想到从油箱上做文章。他们巧妙运用了“变形”法则,把油箱做成了管状。这样一来,油箱就可以塞在车内其他组件间不规则的缝隙里,为车体节省了大块空间。

02

创新手段之“拆解”

再来看看创新的第二个B:Breaking,拆解。

把一个完整的物件拆成碎片之后,这些碎片本身就可能会成为一种崭新的事物,或是把一部分碎片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也能创造出新事物。

还记得前几年被网民集体嘲笑的梨花体诗吗?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一句大白话“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拆成四行,就成了一首诗。

虽然“梨花体”可能不太成功,但像梨花体这样通过“拆”来进行创作的形式在艺术作品里其实相当常见。

最成功的案例可能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比如《格尔尼卡》里的牛头,毕加索把从左右两侧看到的牛头的样子拆开之后再直接拼起来,就成了画中牛头的样子。

3

毕加索《格尔尼卡》

先拆开,再拼贴,这不就是画中的梨花体吗?

在科技创新里也有利用拆解法则产生优秀创意的例子。

在宽带刚刚普及、带宽资源还不甚丰富的那几年里,YouTube网站就以视频播放无比流畅著称。同样的带宽和清晰度条件下,在别的视频网站上就要缓存很久,而在YouTube上却是即点即播。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知道,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带宽其实非常不稳定,比如虽然号称开通的是100M宽带,但100M其实只是个理论平均值,在很多时间点上的实际瞬时带宽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准。所以如果想要完整地缓存高清视频,就注定要花费很长时间。那怎么办呢?

YouTube的工程师很机智地运用了拆解法则:他们把一段视频分割成无数小段落,根据检测到的每个小段落的实时带宽来决定缓存什么码率。

当前带宽高,就尽量缓存高清的;当前带宽低,就缓存低清的版本。用户实际看到的视频其实是由这一连串高清、低清片段无缝连接在一起组成的。而只要视频里高清码率的片段占到一定比例,人眼就很难分辨出来,所以用户主观上感觉一直在看高清视频。

YouTube的工程师用先拆解再组合的思路,非常巧妙地解决了一个看上去无解的技术难题。

音频压缩其实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

MP3格式为什么能在缩小音频文件体积的同时还保留高音质呢?它利用的原理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程度不一样。音乐压缩算法的关键是把那些人耳不敏感的声音尽可能压缩,只保留那些人耳擅长分辨的声音细节。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文件大小和人主观的高保真感觉上达到平衡。

这个例子也让我们看到,拆解法则有的时候就是做减法。拆掉那些非核心元素,最后留下来的核心元素,就成了一种新事物。

03

创新手段之“混合”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B:Blending,混合。

通过把不同来源的素材混合在一起,构成新事物。我们的祖先其实就特别擅长这一招。

世界各地神话传说里的那些妖魔鬼怪们几乎全是混合而来的:

要么是人和动物混合,比如狮身人面像、美人鱼、猴哥、二师兄;要么是动物和动物的混合,比如独角兽(马+鸟)。

祖先们的想象今天已经部分成真了,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物种跨界组合。

比如蜘蛛与羊的组合:

蛛丝是一种非常强韧的材料,有很多潜在的工程用途。不过通过直接养殖蜘蛛吐丝来实现蛛丝量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量蜘蛛聚集会导致自相残杀。

为了实现蛛丝量产,有的科学家就把蜘蛛的部分基因转移到了羊身上,让转基因羊生产的奶中含有蛛丝的成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羊奶收集起来,然后在实验室里提炼蛛丝。

与转基因类似的创新思路更早体现在仿生学上。仿生学是将动植物身上的一些特性与人造物品混合起来。

3

高铁列车的车头形状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仿生学的这种混合理念。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大部分高铁列车的车头是一种“贴地前凸”的形状:车头是从靠近底部的位置往前凸出一个扁平的流线型。

看起来像什么呢?很像鸟嘴。

它的确就是模仿鸟嘴的形状设计出来的。由于空气阻力大,列车高速前进时车头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消除高速列车车头的噪声一度成为高速列车设计中的重大工程难题。

后来有工程师观察到,那些从空中扎到水里捕鱼吃的鸟入水时几乎不会激起什么涟漪,这说明鸟嘴的结构在前进时产生的阻力特别小。

于是工程师们把这个结构照搬到了火车头上,噪声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看来有时候我们不必从零开始创造新东西,只要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就可以完成了不起的创新了。

关于作者:魏知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UC Davis)访问学者,科普作家。曾在宁波大学心理学系任教,讲授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近10年,广受学生喜爱。「知乎」电影话题优秀回答者,「喜马拉雅」高口碑专栏《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主讲人,「壹心理」专栏《电影里的心理学:超实用的硬核新知课》主讲人。著有心理学科普畅销书《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

王晓微,应用心理学硕士,知识付费内容策划人,职业投资人。曾就职于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宁波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方太创新研究院,2015年辞职创办文化传播类公司。策划有音频节目《魏知超:心理学新知课》《电影里的心理学:超实用的硬核新知课》。

本文为“华章管理”(ID:hzbook_gl)首发,内容摘编自《进击的心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转载请与原公众号取得授权。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