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和新手最大的差别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三番四抖是一种方法、桥段是一种内容的总结和提炼、模型框架流程步骤甚至包括清单(checklist)函数库架构模式、定律规则指引等等都可以算一种套路。

只不过这些套路的抽象程度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可应用范围不同而已。

基于抽象程度不同,不同层级的套路可应用的范围不同。

譬如具体内容可以直接引用节省时间,方法则要结合情况采用,而策略、框架和模型则从高层次指导工作,在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发挥作用。

抽象程度与套路可应用范围正相关:越抽象,范围应用越广。

产生套路依赖于知识、实践的多寡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所以通常新手可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具体可直接复用程度高的套路,而高手与专家则产生抽象程度高但适用范围广的套路。

套路有什么价值呢?

第一个是效率

有了套路才能效率提升,大部分你做的事情其实别人都做过而且他们总结了许多成熟或者不成熟的套路,这个时候借鉴是保证效率的基础。

第二个是指引和指导

许多人被评价:会干活,但说不清楚他怎么做的。这里面一定不是完全不会介绍他做的事情,是因为还没有套路化,没有找到事情之间的合理的关系,所以说的不明白而已。

如果你想去指导别人将工作做得更好,那就需要套路以后才能让别人高效率的学会,否则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说,只有那些特别有“悟性”的人才能学会。这时候你还容易批评新人水平低,而不是自己没提炼好。

第三个是创新

谁最先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套路化,谁就是创新。

为什么在开始,有人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的成果是诺奖级别的成果(最后证明是假的),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论文描述:

他探索出了一种关于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方法,这种方法别人之前没有做出来。

普通人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人干的活不是前沿的技术和科学,但在每个人的工作中一定有许多应该套路化而无章可循(尚未套路)的地方,如果谁能最先将它提炼出来,谁就是在创新。

新手更多的是借鉴前人的套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着经验积累和知识的丰富,慢慢开始整理提炼一些跟自己工作直接相关的套路:可复用的内容、模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胜任力水平得以提升。

当一个人的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可以站在更高角度去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和行业,能够主动深入思考,发现模式构建出相应的模型、框架等套路,指导更大范围的实践,这个时候大致就成了你所在领域的高手和专家了。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想真的达到顶尖水平,就必须要具备套路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这里面包括两点:

第一点:相信你做的事情大部分已经有套路可循,先要去借鉴。

有一部分特别成熟的套路可能用模型、框架、原则等展示出来,你直接找到就可以应用。

但大部分套路不会写成很明确的形式,需要你从套路的外衣(可能是一个报告、图片、文档)去找到这个内核,这考验的是你的归纳提炼的能力,能够从表象看到本质,借鉴前人已经成型的套路,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进步更快。

第二点:通过深刻思考去提炼总结出套路,指导工作。

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离成为领域的专家有多远?》文章中提到,高手和专家一定是在你这个岗位和领域、行业有创新才算,而这个创新大部分表现为能够总结、提炼归纳出不同层级的套路来。

只不过高手总结的套路是零散或者应用范围有限的,而专家的套路更多、更深刻和抽象,能够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场合和情景。

要想真正归纳提炼出高水平的套路,你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对行业与问题的深刻洞察,大量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概念能力从而能够以较高的层次去俯瞰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同时结合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才可能真正创造出靠谱的套路。

从职业生涯的过程来讲,每个人都需要先具备套路的思维方式:

用套路、总结套路、创造套路,这是让你更快速长进的一把利刃。而不是只沉溺于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读一本一本的书。

我们既需要读书解决问题,也要能够抽离出来,从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反思提炼,抽象简化成框架模型等套路,指导更广范围的实践。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