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和业余的根本区别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该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一个刚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的的人,可能比那些资深甚至专家律师对于法条的记忆都要好:资深或者专家律师对于具体的法律条款描述会在需要的时候去查询。

法律相关的工作,大家所用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司法解释等内容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内容任何人都公开可获取。

但我们从来不认为,那些记法条更多更准确的实习律师比那些不如他们记忆准确、数量也没他们多的资深律师更厉害。

那一个实习的律师跟一个专家的律师差异在哪里呢?

1

— 2 —

有人问:

“公司有个牛人,分析问题时思维缜密,而且他的知识储备也很丰富,总能够很快的构建出框架、模型。

但就是执行力特差,真让他去做啥也做不成,连他自己都很疑惑,原因是什么呢?”

之前还遇到过有人问类似的问题:

“有一个跟我的小伙子,书读的不少,讲起事情来也都头头是道引经据典。

但到具体干活的时候、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总感觉他的知识用不上,活干的一般甚至一塌糊涂。

总感觉他不会融会贯通:书上的他虽然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还是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他的。”

我们经常说的书呆子大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那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说明读书没用,或者书上写的都错了呢?当然也不是!

我认为这里的核心是,这些人弄反了:

框架、模型、结构都是知识的一种,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还有其他的陈述性、概念性、流程操作性的知识内容等。

但问题是框架、模型类的知识是怎么来的,是先有的框架还是先有的操作和细节?

真实的框架一定是来自于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在干活中摸爬滚打不断地提炼、总结、修正而来,所以如果这个框架是是你产生或者参与产生出来的,你再用它解决问题时是知道细节和过程的。

这其实是框架思维的假设,你在用的时候知道其中的细节和蹊跷,只有这样子才能真正落地。

而书呆子们的问题是,只学习到了人家的结果(框架、结构、模型或者各种知识等),但这个东西的适用范围、土壤和文化却不清楚,生搬硬套,效果就成了您说的那样。

这也是我一直提醒“情境知识”的原因,任何知识都有情景,在什么时候能够采用必须对情景知识也要掌握,否则就成了死板硬套、刻舟求剑,弄出许多笑话来!

— 3 —

有【二班】同学问:

我是咨询顾问,目前在做企业整体业绩提升和营销销售咨询工作。

从事这行15年了,但是方向和重点调整过几次,从质量咨询转到生产管理咨询,再转到整体业绩咨询,现在冒出几个营销和销售咨询机会,我已经在弄了。

我们这行不缺实践机会,基本是被客户需求和各种问题带着跑的。

虽然方向在调,但除了一些特别专业的营销、销售知识和技能,90%以上都是一样的。在营销和销售领域通常或80%以上的技能和知识我是有的。

但是我想找到和具备这个领域的顶尖操作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总结一下:

1、经历:做管理咨询工作,曾经方向和重点是质量咨询、生产管理咨询再到整体业务咨询,现在也做营销和销售咨询。

2、自我认知:90%以上营销、销售知识和技能类似,这些领域的80%知识自己已经掌握了。

3、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掌握这个领域顶尖的操作实践、知识和技能,如何成为专家?

我的回答:

要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首先要知道这个领域的专家什么样;同理,要掌握这个领域的顶尖内容,先要知道这个领域顶尖内容是什么,即做这些咨询最牛的顾问牛在哪里?

正如您所说,如果仅仅从营销和销售理论知识的角度看,所用到的90%以上知识是类似的。

但就如前面的例子中,新手律师和专家律师所用到法律知识其实比您说的这个相似度更高,那么顶尖高手一定不是比所掌握的法律/营销和销售理论的知识多,而应该是“功夫在诗外”:

第一个:那些专家型顾问更牛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客户及客户需求更了解、掌握的客户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情景知识更多,即真正牛的专家顾问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包括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营销和销售管理等),而且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应用场景、在什么情况下用那些内容已经烂熟于心、随手拈来;

他们能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确定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并能够想到相应的对策甚至这个项目可能的风险与问题。

他们比客户还要懂客户,所以客户都不仅仅认为他们是一个服务商甚至是知己和老师。因为这种信任,同样的项目他们的收费比普通顾问更贵但更容易被认可。

第二个:营销和销售属于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维度,它跟其他维度一定关联紧密,受制于企业战略和人员素质、文化等各个方面,还需要对于战略性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你的咨询实践中一定也发现了,当您想做某一个维度的咨询时,一定会在横向上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其他维度,纵向上涉及到更高和更低维度的问题。所以真正的高手对于这些背景的理解和拿捏也比普通顾问高很多,知道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应该规避。

如果理解了这些,其实如何成为专家也就比较明确了:

一个方面是专业维度:你认为自己关于专业内80%知识掌握了,但真正有价值的可能是那20%,所以从量上剩下的部分还要下功夫去掌握。

另一个是怎样算掌握了,是否能够做到更抽象、模型化和结构化,能够用更少的关键词表述出来,相信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有可进展的空间。

测试的方式是可以去遍历一下这个领域的内容:百度、CNKI前100页的内容,只看标题是否就能猜出来要说什么?

另一个方面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把握,要做到这个需要对显性需求和隐性的目标的理解,这个需要去实践,并且差异性大,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也不是自己认为自己掌握就掌握的。

将你之前做过、接触过的项目、案例都总结一下,看是否能够归纳成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可以覆盖到所有的需求。

测试的方式除了跟不同类型的用户去接触,去判断和验证外,也可以主动到知乎、知道等类似的问答网站上去看看相应的问题,是不是都能明确的知道他们的核心需求在哪里。

第三个是思维高度的提升,是否能够超越这个层次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和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高层次(高管)的认可。譬如原来是营销部认为你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而你还需要要让老板认为你在帮他解决问题。以上的三个方面,除了需要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做大项目、困难复杂的项目,并且在没有人要求的时候自己能够跟自己较劲才能够真正的提升。

如果仅仅是那些应付的项目(为了现金流,快速完成拿到回款)即便做了很多,客户也提不出更高的要求,但这个其实对于个人和团队提升价值不大。

一定是在被逼迫的时候才能成长的更快,这个逼迫有时候来自于客户有时候来自于自己跟自己较劲。

另一个是做了要去思考:抽象、挖掘再提炼,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真的去做这些,你会发现现在做的范围还是太广了,因为广的话就很难保证深入,只能做很多表面化的工作,对长进无疑(可能对现金流有价值),可以适当收缩聚焦一下。

最后一个就是NB要让人知道,如果真的足够牛了,你要为你的个人和团队品牌负责,让别人了解、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单个客户的产出和价值,从而不陷入为单子而单子的境地。

— 4 —

在成为专家的五个阶段:探索期、新手期、胜任期、高手期和专家期,大部分人或主动或被动,最后都能走到胜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任务和项目都能够完成(这个完成的质量有高低、效率有快慢),通常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很强大的外力给你很大的压力,在组织内许多人也比较从容,也已经被新进的员工称呼为老师。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工作10年以上了。

这个阶段其实很关键,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就在胜任上终老。

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其实将工作作为糊口的手段,他的价值观不认为追求极致对他有很大的价值,然后他找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那些被动型人格的人,从来没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所以当没有人要求的时候就云淡风轻得过且过了:女生更多注意力放到了老公孩子家庭养生,中年男人则为自己当前的成就自得,沉溺于喝茶扯淡享受人生。

另一个原因是那些想上进的,搞不清楚胜任和高手的区别:

“对于站在山脚下准备出发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山顶上有什么风景的。无论他有多么瑰丽的想象力,可能都很难想象出这个领域真实的样子。实际存在的一座山还是可见的,而对于一个领域或者专业的全貌这类思维层面的东西,则更加抽象与难以理解,如果你对不知道这个全貌的人去介绍,他甚至很难相信你。”

他甚至会误解自己已经走到了顶端,这样子也很难再去做有效的努力: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该干什么更有价值。

本文想告诉这些人,当你大部分活都会干的时候,其实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去学、去做!(完)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