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贷规模超美国 P2P问题平台却达三成
P2P将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直接对接,利用大数据进行信用评价以及供需方的匹配,再通过分散化的方式严格控制风险。这种模式一度被认为可以解决银行体系中无法解决的小微企业贷款难以及贷款审批流程长、成本高等问题。如今,这一模式备受质疑。
P2P的问题没有国界? LendingClub贷款风波再次引发反思
网贷行业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保守的中国取得了极为快速的增长,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就规模而言,国内已经远超美国,形成了一个体量较大的行业。但是,这种快速增长背后是问题的积累与爆发:来自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问题平台占总数的比重,从2012年的8%急速上升至2015年的31%。
如果说国内P2P行业的问题源自诚信体系不完善和特殊的金融环境,那么,环境“好”的美国呢?近日,一直被视为P2P行业标杆的美国LendingClub也出现了问题。其CEO拉普朗什在贷款风波辞职让投资者感到慌乱不已,股价随之暴跌。华尔街日报报道称LendingClub在一份监管机构备案文件中披露,公司于拉普朗什离职的当天收到了来自司法部的大陪审团传票;内部审查发现公司在内控方面存在不足。更糟的是,一些投资者开始从这个曾被视为传统银行业潜在威胁的行业中撤离。不无讽刺的是,这家P2P行业的龙头在近来的市场巨变期向华尔街银行寻求帮助,请它们帮忙推销LendingClub的贷款,或是进行证券化。
LendingClub贷款风波导致股价雪崩(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在P2P风雨飘摇之际,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银行业协会21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描绘了银行理财业务在风险时代的大发展。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23.50万亿元,同比增长56.46%;其中个人理财占比64.07%。除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之外,银行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也十分突出。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有15.88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余额的67.09%。
银行的风控能力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再次凸显优势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金融领域最为主要的价值创造就是在盈利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控制风险。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实体经济风险暴露,前期杠杆积累的时间点上,风险控制更是首要目标。在现有的监管体系和利益驱动下,P2P模式既不能控制风险,也无法将资金引流至实体经济——这两点本应是P2P相对于银行体系的立足点,如今却均败给逐渐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进化”了的银行。
P2P的风控设计在现有监管体系和市场环境下无法落地
从银行独大,到P2P受到热捧,再到银行迎头追上。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硬功夫”的价值:银行所受的监管要求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枷锁,银行在这一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强化;而看似不受枷锁束缚的P2P却没有经历这种磨练,最终无法提供金融行业的商业价值,沦为非法集资的遮羞布。可以说,银行未来的对手不再是从灰色地带突袭的P2P奇兵,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武装起来的银行,和用银行基本功武装起来的专业化互联网金融公司。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