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价格举报同比上升7.98% 景区门票投诉增多

程野

近期,发改委公布了上个月全国价格举情况,数据显示,3月份受理各类价格案件同比上升7.98%,其中房地产物业管理成为价格举报热点,投诉量环比增幅达148.06%。此外,随着天气转好,出游人数上涨,景区门票的价格举报投诉增长迅速。

前瞻经济学人

目前全国各地春暖花开,很多人会选择到旅游景区踏青、观赏、游玩,但高昂的景区票价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不但景区门票价高,很多门票还“内涵丰富”,如捆绑销售车票或保险、打包销售数个景点、与景点实际不相符等。景区的违规定价,游客对此反应强烈。

“门票经济”一直是国内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由于景区经营渠道有限,因此严重依赖门票收入,门票收入的比重一直高企。据统计,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所以,每年景区的盈利增长预期,就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来实现。

景区门票价格过高过快上涨,对国内旅游市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地方政府在门票收入中既是获益者、又是监督者,使得收入支出混乱,缺少约束与监管。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早在几年前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景区涨价的禁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16-2021年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景区门票调整做出规定,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发改委出台旅游风景区涨价禁令,目的是抑制旅游风景区门票价格频繁上涨,但没想到的是反而成为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周期表,陷入了“逢调必涨”的怪圈。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同样不断提升的还有旅游人数的增多及人均旅游消费。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0312.00亿元,同比增长15.36%,人均花费839.44元,同比增长4.21%,但景区门票仍然是国内旅游花费中的最大开支。

门票支出占比过大,使得游客停留时间和其他支付相继减少,影响到其他产业的收入,最终反倒拉低景区总体收入。同时,门票收入流入地方政府和管理公司,当地居民无法享受门票收益,导致出现严重的宰客现象,大大影响到旅游观光体验。

旅游景区需提高收益应提供创新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在门票收入上做文章。旅游产业链有多个环节可以增加景区收益,如吃住、交通、游玩项目、娱乐购物方面,通过其他旅游环节中增加收入,而不仅仅依赖门票收入,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