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进出口市场现状分析 出口规模远超进口规模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诺力股份(603611.SH)、机器人(300024.SZ)、昆船智能(301311.SZ)、今天国际(300532.SZ)、兰剑智能(688557.SH)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物流装备进、出口金额;智能物流装备进口产品数量;进出口产品结构;净进口量分析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

(1)海关数据是根据海关进出口商品编码进行分类,与行业习惯分类不完全一致;

(2)由于海关HS编码商品分类的原因,我国海关暂未将智能物流装备列入独立的编码和商品品类;

(3)智能物流装备主要用于进出口的产品包括堆垛机、穿梭车、输送机、堆料机等,根据世界海关组织指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上述产品所属的中国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贸易HS编码以及名称为84271010(电动机推进的有轨巷道堆跺机)、84271090(其他电动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工作车)、84282000(气压升降机及输送机)、84283300(带式连续运送货物的升降机及输送机)、84289031(堆取料机械)。

(4)下表中所列的产品可能未完全包括所有的智能物流装备产品,也可能包括了不属于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的产品;

(5)由于海关HS编码仅能精确查询到8位,而通过8位HS编码所查询产品范围大于智能物流装备产品范围,因此,鉴于数据检索的局限性,本章所分析的智能物流装备进出口规模大于实际智能物流装备进出口规模,仅供参考。

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相关产品进出口税则号码

智能物流装备进口状况

——智能物流装备进口金额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金额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2019年是近五年的最高值,达到8.25亿美元。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产品进口金额大幅下降,进口金额为3.61亿美元,同比减少42.14%。

图表1: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金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整体下降,其中,2020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下降最多,进口数量为6.88万台,同比减少44.89%。2018年至2021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稳定在7万台左右,而2022年,进口量再度大幅下降,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为2.83万台,同比减少59.96%。

图表2: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进口数量情况(单位:台,%)

——智能物流装备进口产品结构

从进口产品结构来看,2017-2022年,我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进口量最多的细分产品为搬运机器人产品,其进口量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搬运机器人进口数量占智能物流行业产品进口数量的35.09%;2022年,海关总署并未查询到搬运机器人进口数据;2017-2022年,带式连续运送货物的升降机及输送机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占比逐年提高,2022年,带式连续运送货物的升降机及输送机成为我国智能物流行业进口的主力产品。

图表3:2017-2022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进口产品结构变化(单位:%)

智能物流装备出口状况

——智能物流装备出口金额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产品出口金额整体呈增长趋势。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行业出口金额达36.08亿美元,同比增长45.00%。

图表4: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出口总额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

——智能物流装备出口数量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产品出口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至8.21万台,同比增长21.31%。

图表5: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出口数量情况(单位:亿美元,%)

——智能物流装备出口结构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2017-2022年,我国智能物流行业出口量最多的细分产品为其他电动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工作车,其出口量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其他电动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工作车仍是我国智能物流行业出口主流产品。

图表6:2017-2022年中国智能物流行业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单位:%)

智能物流装备进出口影响因素

结合上述分析,前瞻对行业进出口规模、进出口产品价格、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预判如下:

图表7: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 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查看 ×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